2019 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开卷)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1.以“仁”释“礼”,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觉,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2.汉初的封国有王、侯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
侯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
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A.王国B.侯国C.郡D.县3.图 1 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A.源于自然灾害 B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阻碍民族交融 D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图 2 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 1912-1921 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 年)柱状图。
该图反映了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5.“国民政府秉总理之遗嘱出师北伐,革命成功惟一之要素,在得民众扶助。
”这次革命的重任是A.推翻清政府统治 B .反对袁世凯独裁C.打倒列强除军阀 D.打败日本侵略者6.抗战时期,苏联援华约1.7 亿美元;美国援华 8. 4 亿美元,仅占其对外援助的 1. 8%;英国对华援助也是有限的。
中国实际获得外国援助与所需相距甚远。
这反映了A.中国抗日战争无需外援B.中国单独抗击日军C.中国抗战主要依靠自己D.中国经济实力强大7.1949 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
从人民解放军”“人民银行”,到使用的“人民币” ,乃至每天是过的“人民路” “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表明我国A.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B.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D.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8. 1971 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同意北京和台北都在联合国拥有席位。
基辛格访华时曾以此试探中国,被周恩来总理拒绝。
这说明A.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一个中国原则是我国政府的一贯立场C.中国已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D.驱逐台湾在联合国席位成为中美共识9. 1979 年占中国人口 80%以上的农民群体人均存款不足 10 元。
2009 年,中国人均存款超万元。
从 1979 年到 2009 年,中国 GDP增长了近 100 倍,人民币总量增加了 700 多倍。
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国有企业改革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实行改革开放 D.大量引进外来资金10.罗马法中有很多法律原则,诸如公民权利平等原则、重视证据原则、法人制度原则等一直被现代法律所采用,这表明罗马法A.是现存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 B .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C.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性文件 D .奠定了近代西方民主制的基础11.这一时期,人们重新开始将目光从天国降到人间,将人类自身的本来面目还给了自身,将人的现实性、独立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及丰富的个性发掘出来。
“这一时期”是A.古巴比伦时期 B .罗马帝国时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 .启蒙运动时期12.议会发布了一项文件,作为新国王登基的条件,文件保证了议会的言论自由,并规定除非得到议会同意,禁止在和平时期保留军队。
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互信得到了保证。
该文件是A.《权利法案》 B .《人权宣言》 C .《独立宣言》 D .《民法典》13.图 3 是英国约翰·莱齐的漫画:科学家法拉第递给”泰晤士河老爹”一张白纸,用来检测河水的不透明度。
这幅漫画讽刺的是A.工业化造成环境污染B.城市化带来出行拥堵C.现代化加剧温室效应D.全球化导致贫富分化14.经过总结教训,到宁认为,既然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为此苏俄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15.美国高呼着“共产主义的威胁”发动冷战,却干着控制别国,扩大本国利益的勾当。
“共产主义扩张”只是美国制造出来实现自己战略目的的“神话”。
这反映美国发动冷战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革命B.控制西欧C.遏制苏联D.称霸世界二、辨析改错( 8 分)16.分裂违背历史潮流,统一是人心所向。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589 年,隋朝灭掉南方的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政权分立的局面。
广大农民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严重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到[ ] 改正:19 世纪中叶,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2)1279 年,鲜卑族建立的元朝完成统一,再次实现全国范围的大一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1)根据材料一指出彼得一世对待农奴制的态度,并概括 19 世纪中叶农[ ] 改正: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最大障碍的原因(4 分)(3)1949 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德国分裂。
[ ] 改正:材料二美国宣布独立的时候,奴隶制在全部 13 个州都是合法(4)1999 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结束了西班牙对澳门的殖民统治。
的。
到 1804 年,至少北方各州都已经开始着手废除奴隶制。
1858 年,林[ ] 改正:肯宣称“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状态”。
1862 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 20 分。
)人奴隶宣言》,适用于 10 个叛乱州的奴隶。
---- 据[ 英] 安德鲁·玛尔《世界史》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根据材料二中“半奴隶半自由状态”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的目的。
(4 分 )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
1895 年春, 1300 (3)俄美两国农奴制(奴隶制)的存废反映了什么历史发展规律(2 分)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四、活动与探究( 12 分)书”发生的原因。
(4 分) 19.读图 4,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造纸术发明前,我国主要的书写材料有_________和 _________(写材料二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出两个);东汉时 _________(人名)改进了造纸术。
(3 分 )国家认同。
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俄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兴(2)从图 4 所示的①②③④四个传播方向中任选一个,提取信息,运用起。
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所学知识加以解读。
(5 分)------ 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2)材料二指出中国人的国家模式认同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4分) (3)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说明了什么。
(4 分)(3)根据上述材料,概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
(2 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解决劳动力问题,彼得一世于 1721 年颁令准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但农奴和土地不准分开买卖,以维护农奴制度不可侵犯。
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
安徽省 2019 年历史中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 小题。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A A B D C C D B CBCA ABD二、辨析改错( 8 分)16.(1)【×】,宋朝改为陈朝(2)【×】,鲜卑族改为蒙古族(3)【√】。
(4)【×】,西班牙改为葡萄牙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17. (10 分)(1) 维新变法,学习西方。
(2 分 ) 原因: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
(2 分)(2)变化:西方模式到苏俄模式。
(2 分 ) 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等 (2 分,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3)救亡图存(思想启蒙或民族复兴等, 2 分)18. (10分)(1)态度:维护或强化。
(2分)原因:缺乏自由劳动力;限制国内市场扩大。
(2 分)(2)南北不同经济形式并存。
(2 分 ) 目的:动员黑人参加北方军队,扭转战局。
(2 分,言之成理即可)(3)当制度阻碍经济发展时,就需要变革;改革与革命推动历史发展。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2 分,答出一点,言之成理亦可 )四、活动与探究题( 12 分)19.(1) 竹木简、帛等。
( 2 分)蔡伦( 1 分)(2)答案示例:方向③:信息: 12 世纪,造纸术传到欧洲。
解读:造纸术经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促进欧洲思想文化发展等。
(信息 1 分,解读 4 分,共 5 分。
答出时间、地点、路径、背景、影响等,言之成理即可)(3)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中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共 4 分。
其他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