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培养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培养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这学期的研究生课增加了一门新的课程《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其中张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协助或打算协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协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协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

这里我为什么要提“不能”与“不愿”呢?“不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缺乏协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协助、谦让方面出现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

而这个“不愿”是幼儿主观上已形成的态度和倾向,它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了。

我认为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好好的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刚开学的时候,一次图画课一个小朋友说:“老师,丁丁不借水彩笔给我。

”于是我问丁丁:“丁丁你为什么不借水彩笔给他呢?”丁丁:“我奶奶说不能借给别人。

”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能空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实行,这除了教师刻意的设置情景外,教师还要善于抓住随机教育时机。

现代幼儿教育强调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和物中发现教育内容。

既然有这么活生生的事例我们为什么不抓住、发掘它的教育意义,到达教育幼儿的目的呢?像前面的这个事例,发生时我们就可顺着这事引导:奶奶为什么不让你把笔借给小朋友呢?笔借给小朋友为什么会坏呢?我们叫他注意或我们借给他试试看会不会坏好不好?该幼儿把笔借给小朋友画了之后我们再让他看看笔坏了没有,幼儿就可通过亲自体验知道:原来笔能够借给别人。

另外我们还能够让他看看小朋友用这笔画的画让他提验到协助别人的乐趣。

这样不但让幼儿建构起爱笔的经验、还使幼儿形成了乐于助人的品质。

这就是在平常生活、活生生的事例中培养了幼儿良好亲社会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