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对论语的感悟

我对论语的感悟

略谈我所感受到的《论语》的魅力【内容摘要】:《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在仅仅一万一千多字的二十七篇文稿中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有着无穷的魅力,堪称中国人思想的源泉。

他是修身、资政、教育教学等的范本,对后世的贡献是非凡的。

【关键词】:《论语》孔子魅力做人处世教育教学《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

现存《论语》二十七篇,一万一千余字。

《论语》集中体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是一部传世之作。

于丹教授曾在《于丹〈论语〉心得》后序中这样介绍《论语》的温度:“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

”为什么《论语》能历千年而不衰,始终魅力无限呢?这就在于《论语》这部经典著作自身所体现出的人类永恒的道德取向以及价值判断。

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标识。

《论语》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活水源头。

宋代第一位宰相赵普曾经有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的魔力和魅力。

《论语》没有成系统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零星语录,吉光片羽。

初读它,难免失之浮光掠影、支离破碎,但它的魅力恒久远,千载以降,仍在激励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教化着我们。

回顾自己生活的几十年,特别是执教25年来,深感《论语》的魅力无处不在。

下面就如下几点谈一谈自己的粗浅感受。

一、做人篇1.讲仁德树爱心做人要先讲徳。

在这个问题上,当今社会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宣传,大到以爱国为核心,强化团结和谐、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把克己奉公,乐于奉献的人颂为德高之人,现在社会上老幼皆知的风尚当属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小到集体、家庭中提倡互敬互爱,团结协作。

追根溯源,这些思想理念的本源当属《论语》。

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仁德的较高境界。

如果我们能按孔子的思想去践行,那么就不愁成为毛泽东所倡导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会指日可待。

2.讲孝道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虽摒弃了儒家“三纲五常”的封建落后礼数,但《论语》中的孝亲思想却是做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提倡的这些做法,正是每一个做子女的值得悉心效仿的。

特别是当今社会,校园中国学教育被冲淡,家庭中独子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被溺爱所代替。

曾几何时,重多的家长只会抱怨养了个逆子。

殊不知,都是孝行教育缺失惹的祸。

3.讲谦虚谦虚,历来被誉为做人的美德。

而如何才能做到谦虚呢?《论语》中为我们记述了谦虚的典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可见“谦虚”也曾是这些儒家弟子们丰富自己学识的法宝利器。

但不知,对于当今社会上那些善于夸夸其谈、妄自尊大的人,是否会在这些古圣先贤们面前感到自惭形秽呢?4.讲高尚论君子做君子,不做小人。

这是古往今来高尚者的追求。

而《论语》中孔夫子早已为我们素描出了君子的形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小人是君子的对立面。

《论语》中正是通过对他们的对比描述而更加突出了君子的高尚之处。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泰而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足可见《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论述,既全面又严格。

但这些内容都是每个人生活中值得时时用以自律的。

5.讲志向做为人,有理想,有追求,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完满,充实,无悔。

那么什么样的人生信条最可取呢?阅读《论语》中的有关论断,启发自在其中。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三位的志向,可谓是儒家风范,难道不值得今人效仿吗?二、处世篇社会生活犹如一张编织的网,每个人都不可能逃离它。

因此,读好处世哲学尤为重要。

如若攻读不好,会给人处处碰壁的感觉,天长日久会造成人的心里阴影,严重者会产生心理疾病。

在此我们不妨拜读一下《论语》中的处世哲学。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子曰:“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曰:“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这其中的①—④条是很多人可以随口道出用以自勉的,但恐怕某些人并不知道它是出自《论语》。

这说明《论语》的某些言论,经过世世代代人的口口相传,早已深入人心。

三、育人篇提及《论语》对当今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可谓是功不可没。

作为教师,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要注意的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些论断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堪称为师的楷模。

教师的角色姿态是教育界一直讨论不停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论语》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

通读《论语》的人不难发现,孔子并不是一个整天板着脸告诉你这不行那不行的老头子,他是一个理想的热烈追求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也是一个笑语晏晏的老者,还不时和学生开开玩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他又是一个平易近人、谦虚的长者:“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践行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

作为教师,并不需要装深沉,也不需要扎于学生堆里不分你我。

像孔子那样的为师风范,正是我们现今教育者们应当努力奋进的目标。

在教育思想上,孔子提倡有教无类。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他对自己的学生,不分长幼、贫富,不论亲疏、贵贱,均一视同仁。

有的学生两代同师,或父子、或叔侄均来求学的,如颜由、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冉耕、冉雍叔侄等;有的学生终生跟随他,如子路、颜渊、子贡等。

对优秀的学生,孔子固然赏识喜欢,而对性行顽劣者,他也同样悉心教诲。

在教学方法上,《论语》中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还要注重抓住教育契机,求实效。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而他也恰到好处地运用着这个方法。

教无定法,孔子教我们深信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教学手法单一化,无法适应个性迥异的学生。

在教学中去了解学生个性,又通过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反作用于教学,如此,教学工作必将在良性循环下处于“彬彬然”。

在教育教学的态度上,孔子提倡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虚心好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总之,《论语》作为一部中华民族的瑰宝,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一些,我坚信其中的魅力,将随着人们对它研究的深化,而被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1980年12月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2007年1月略谈我所感受到的《论语》的魅力通州二中崔润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