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微课教案语文微课教案(通用5篇)语文微课教案1一、教学背景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
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道“怎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三种固定搭配。
2、掌握“的、地、得”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小儿歌“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的口诀帮助正确使用“的、地、得”。
四、教学重难点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五、教学时间8分钟微课堂六、教学适用对象义务教育九年制内的学生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八、教学设计与过程开场白:你们好!我是来自文一街小学文一校区的语文老师金颖,以下是我的微课作品《“的、地、得”的区分与使用》。
(一)问题与疑惑1、重要性同学们,汉字中的“的地得”作为一级字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常用字,经测算,每100个汉字中就会出现四次。
可是,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却经常出错!你瞧!2、错误使用案例的纠正(1)使用错误:因为我地表现好,老师高兴得奖励我一颗星,相信我会表现地更好!疑问:这个句子哪里出问题了呢?(2)纠正错误:因为我的表现好,老师高兴地奖励我一颗星,相信我会表现得更好!释疑:原来正确答案应该是这样的!3、过渡质疑: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区分“的、地、得”呢赶紧来找找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吧!(二)区别与联系1、相同之处:原来它们都是念轻声“DE”,都是结构助词,起连接作用。
2、不同之处:但是它们的搭配及用法却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2)怎样样地干什么(3)干得怎么样3、区分的方式与方法:小儿歌小结: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
(三)巩固操练1、练习巩固(1)形近区分静静的()河面静静地()写字欢乐的()山谷欢乐地()歌唱满意地()点头满意的()作品(2)类别区分1)跑得飞快飞快地跑2)愉快的旅行旅行得愉快3)强烈的渴望强烈地渴望(3)综合杂糅小雏鹰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2、特殊情况质疑:假如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呢?我从书包里拿出书交给她们,她们高兴得围着我跳起舞来。
(1)质疑:为什么这里要使用“得”呢?(2)释疑:原来这里强调的是心情,动词在后,形容词在前,相当于后置,“得”修饰“跳舞”而非“围”。
现在你明白了吧?3、小结归纳:同学们,只要你记住口诀: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相信你再也不会弄错“的地得”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语文微课教案2一、概述1、课名:《礼仪展风采》,是思想品德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的一堂思想品德课;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10分钟;3、本课对应的课标为“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与沟通”部分: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能够懂得礼仪对个人的要求,讲礼仪有什么意义。
(2)能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学会以礼待人。
2、过程与方法(1)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交流等方式,知晓基本社交礼仪姿势。
(2)通过多媒体给他们演示相应的影像资料、图片、感受礼仪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乐于以礼待人;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交往态度;体验举止优雅、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懂得与中学生有关的礼仪规范,并能熟练掌握社交的一般礼节是本框的教学重点。
如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落实礼仪知识,从而展示自己的风采是本框的难点。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学生是中学八年级学生;学生对基本生活礼仪知识的欠缺;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口头汇报的能力较强;学生面临的是青年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人交往,礼貌、礼仪的学习很重要;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教师要注意做好调控。
五、教学策略本课以学生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为主,引导学生自己体验、感悟,归纳、提炼出主题;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在具体教学中,恰当运用角色扮演、自我反省等方法,使学习过程充满趣味。
六、课前准备⑴、教师准备:1、查阅有关礼仪方面的书籍、资料;2、浏览与礼仪有关的网页;3、准备与礼仪有关的图片,制作幻灯片。
⑵、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并查阅收集与礼仪有关的资料;2、思考展示中学生风采的礼仪及做好表演的准备。
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生课前问好是我们每天都要进行的,所以再熟悉不过,同学们认为“课前问好有无必要”通过学生发言,导入本课主题——礼仪展风采。
礼仪习惯的培养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纠正自身的不文明言行。
那么,你都知道哪些礼仪知识?活动:礼仪知识大擂台1、说一说:社交礼仪的掌握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请同学们列举基本的社交礼仪。
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老师总结:社交礼仪有很多,并且就在我们身边,如:路遇熟人主动打招呼;上公交车女士优先,老人孩子优先,主动让座;还有餐桌礼仪、握手礼仪、待客礼仪、电话礼仪等。
打电话是现代人交往、沟通的很重要的方式,讲究电话礼仪更能展示我们的风采,有助于塑造我们良好的自身形象。
2、演一演请小主持人主持学生表演见面礼仪。
(发现优点,提出改进意见,明确认识。
)请学生设计、展示古今中外见面时的不同礼仪。
学生通过现场演示,能够懂得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见面礼仪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无论何种形式都体现了一种礼貌,一种文明。
3、想一想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我们发现他们都很讲礼仪,面对这些礼仪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对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对外国礼仪、对少数民族礼仪。
)礼仪对我们个人都有哪些要求?如此讲礼仪有什么意义?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展示。
老师评价并提出希望。
4、课下思考在学校生活中,哪些场合最能展示我们的风采这些场合都有哪些特定的要求语文微课教案3【学习目标】1、感知斑羚飞渡的过程,体悟飞渡场面的悲壮。
2、反思人类行为,学习斑羚在飞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学会感恩。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有情朗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联想拓展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合作探究斑羚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学会感恩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联想想象,创设情景“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近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生死关头,为我们上演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
那一群悲壮的生灵让我们震撼,那一个个陨落的身躯,让我们泪流满面,那一幕生死的抉择,将永驻你我心间。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回忆,在那个雨后彩虹高悬的日子里,在险峻的伤心崖上,一群斑羚进退维谷,猎狗,前面万丈深渊,涧下水流湍急——他们……二、经典朗读,锁定飞渡温馨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第9段。
1、圈画动词,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斑羚飞渡的画面。
半大斑羚朝前(飞奔),同时,老年斑羚也快速(起跑),到悬崖边缘,半大斑羚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年斑羚(紧跟)在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一高一低。
半大斑羚在老斑羚背上(猛蹬)一下,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也再度(升高),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而老斑羚则笔直(坠落)山崖。
2、圈画动词,发挥想象,画出飞渡的情景。
(我参与,我展示)3、试着利用手势比划飞渡的情景。
(结合文字,尝试动手,同伴交流,体验快乐)(我比划,我快乐)三、分析形象,突破重点(老斑羚的形象)我们现在根据文意,完成这样一个比喻:(我仿写,我接龙)老斑羚像跳板,助同伴跨越了死亡之崖;老斑羚像——---,---同伴----------------;老斑羚像——---,---同伴----------------;老斑羚像——---,---同伴----------------;老斑羚像——---,---同伴----------------;四、联想拓展,激活情感本文中的斑羚已经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斑羚,而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的化身。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斑羚”请向同伴讲述你所知道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我讲述,我聆听)五、回味畅想,盘点收获在甘萍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中结束。
语文微课教案4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的达成:懂得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能力目标的达成:在老师的.重点讲解下,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习作水平。
情感目标的达成:通过微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自主性。
教学背景:这堂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
他们有着五年的写作功底,积累了一定的词语,但是,文章的创新意识不强,千篇一律,没什么特色。
怎样通过外貌的描写就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外貌描写要注意什么如何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却是有难度的。
希望通过这短短的视频,紧紧抓住外貌描写的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人物描写需要掌握的几个要点:有顺序、抓特点、用修辞、积词语。
学会观察人物的特点。
教学策略:由于是采用“一对一”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简单,重点突出,简单易懂,教学的有效性高。
老师总结描写方法,直接传授习作技巧,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一、了解含义。
什么是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喜好。
(微点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明确本次微课目的。
)二、掌握方法。
方法一:描写有一定的顺序。
片段对比,思考喜欢哪个片段描写为什么出示两个片段:(1)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
她长得很好看,衣着朴素。
“我叫小丽,请多关照。
”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2)门一开,班主任领进一位女生。
她中等个儿,梳着两根羊角辫,黑里透红的脸上,有一对明亮的眼睛。
穿着一身洗的褪了色的学生装,裤子的膝盖处还缀着两个像眼睛一样的补丁。
“我叫小丽,请多关照。
”简单的开场白后,她被分到我的旁边,以后我们成了同桌。
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二个片段里对人物的外表进行了透彻地分析,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让读者一下子就记住小丽。
总结:人物片段描写首先要注意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
(微点评:从片段中寻找差异,迅速掌握观察的顺序。
片段简单易懂,适合微课方式的学习内容。
)方法二:抓住人物特点。
1、游戏:“猜猜他是谁?出示三个片段,让学生猜一猜描写的是谁?(1)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系一条花布手巾,提一柄九齿钉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