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赣州市于都县于都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赣州市于都县于都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二0一七——二0一八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南康中学-于都中学联考地理试卷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

下图中①是“某区域平面图”,虚线为小路;②和③是“该区域地形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上图示区域的地形是A. 山脊B. 山谷C. 鞍部D. 陡崖2. 据图推测四条小路,坡度较小的是A. 甲、乙B. 丙、丁C. 乙、丙D. 丁、甲3. 图示区域内唯一的河流流速变化特点表现为A. 慢→快B. 快→慢C. 快→慢→快D. 慢→快→慢【答案】1. B 2. C 3. D【解析】1. 读图分析,由②可知,地势从X到Y逐渐降低,由③可知,两侧较高中间低,由此判断该地为山谷。

故答案选B项。

2. 结合图示信息知,甲、丁海拔较高,乙、丙海拔较低。

四条小路中,乙、丙地位于山麓地带,地势相对平坦,坡度较小。

故答案选C项。

3. 结合X—Y地势变化知,该区域地势变化呈缓—陡—缓,据此知河流流速变化特征为“慢→快→慢”。

故答案选D项。

点睛:剖面线的判定:对于已绘出的剖面图,如何确定在原等高线地形图上是沿哪条剖面线绘制的,以及将剖面图上的某点还原到原等高线地形图上,其方法如下:①、看形状:可粗略地观察剖面线与所经过的大的地形部位(如山峰、鞍部、陡崖)与剖面图是否一致;②、看关键点的海拔:观察剖面线与等高线交点中的一些关键点,如起点、中点、终点等,看这些点在等高线图上的高度与剖面线上的高度是否一致;③、看制高点的海拔:分析剖面线穿越的最高等高线、最低等高线与剖面图上的垂直高度是否相符(剖面线与最高等高线相交的点的区域高度应该小于最高等高线的高度与等高距之和,而与最低等高线相交的点的区域高度应该大于最低等高线的高度与等高距之差)。

读下面两国轮廓图,A、B两城市分别是甲、乙两国的首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国比例尺较乙国小B. 甲国比例尺较乙国大C. 甲、乙两国面积相当D. 图中反映的地理事物甲国比乙国更简单5. A城位于B城的A. 东南方向B. 东北方向C. 西北方向D. 西南方向【答案】4. B 5. A【解析】考查比例尺,方向判断。

4. 两图图幅面积相同,甲图所跨经度约为8度,乙图所跨经度约为20度,因此实际面积甲图小于乙图,甲图比例尺大于乙图。

故选B。

5. 读图可知,A坐标约为(0°,10°E),B坐标约为(35°N,0°)。

据纬度可知A在B之南;据经度可知A在B之东。

综合两城经纬度可知A城位于B城东南方向。

故选A。

植被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即叶面积指数=叶片总面积/土地面积。

在我国,大致以100°E为界,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植被叶面积指数大于西部。

读“我国30°N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如图),完成下列问题。

6. 在我国30°N附近地区,100°E以西叶面积指数较小,发展农业遇到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A. 光照B. 降水C. 土壤D. 热量7. 造成100°E以东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最主要因素是A. 海拔B. 冰川C. 降水D. 土壤【答案】6. D 7. C【解析】6. 在我国30°N附近地区,100°E以西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是限制农业生产的因素,故D正确。

7. 110°E以东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越向东,距海洋越近,降水条件越好,故C正确,A、B错误。

沿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类型无变化,D错误。

下表为我国四省(区)水稻、小麦、棉花和甜菜播种面积(单位:千公顷)数据。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8. 表中②代表的农作物是A. 水稻B. 甜菜C. 棉花D. 小麦9. 江西省无农作物③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 气候B. 地形C. 市场D. 交通10. 与河北省比较,黑龙江省农作物④分布面积更大的主要原因是A. 平原面积广大B. 灌溉水源充足C. 机械化水平高D. 土壤深厚肥沃【答案】8. C 9. A 10. B【解析】考查农业区位因素。

8. 读图可知,①在河北省分布面积最大,应当为小麦,②在新疆和河北分布面积大,而高纬度的黑龙江则没有分布,应当为棉花,③在黑龙江和新疆分布面积大,为喜温凉的甜菜,④在江西和黑龙江分布面积大,应为水稻,故选C。

9. 由上题分析可知,农作物③为甜菜,适宜分布在温凉的气候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地区,而江西为亚热带气候,不适宜甜菜分布,故选A。

10. 由上题分析可知,农作物④为水稻,黑龙江夏季高温多雨且有众多河流提供灌溉水源,而河北省地表径流少,水源缺乏,不适宜水稻种植,故选B。

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1. 1650~1780年该区域A. 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B. 农业结构复杂C. 经历了移民开垦D. 注重生态保护12. 进入20世纪该区域A. 气候持续干旱B. 实施了退耕还林C. 种植业产值降低D. 大力发展畜牧业【答案】11. C 12. B【解析】考查区域发展和读图分析能力。

11. 图示1650年—1780年该地区的原始林地大面积缩小,而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故判断该地区经历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过程。

故选C。

12. 图示20世纪以后,该地区的耕地面积有所缩小,次生林和面积增长明显,反映了该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

故选B。

透明度及水色是水光学因子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

前者表示海水能见度的一个度量,后者是有海水的光学性质及海洋中悬浮物质所决定的海水颜色。

二者都是反映海水浑浊程度的指标,关系极为密切,水色高(水色号数值小),透明度就大;透明度小,水色就低。

读某海域等水色线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3. 结合图中信息推断,中国A. 近海水色高,透明度小B. 近海水色高,透明度大C. 远海水色高,透明度小D. 远海水色高,透明度大14. 影响图中等水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蒸发B. 降水C. 径流D. 洋流15. 等水色线在年内会发生变动,试推测图中P点据大陆最远的时段是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答案】13. D 14. C 15. C【解析】考查等值线的判读。

13. 由材料“水色高(水色号数值小),透明度就大”可知,图中近海水色号数值大,水色低,透明度小;远海水色号数值小,水色高,透明度大,D正确。

14. 图中等水色线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因素为径流,C正确。

15. 影响水色的主要因素是径流,夏季径流量最大,P点距大陆最远,C正确。

下图为大连市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6. 大连市将逐渐形成以英特尔项目为核心的、亚洲重要的、国际一流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亚洲集成电路集散地。

大连市软件产业长足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B. 科学技术发达C. 海陆交通便利D. 位于环渤海经济圈17. 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软件开发企业纷纷落户大连市,在此设立跨国公司和工厂。

其主要的自然优势是A. 环境条件优越B. 土地面积广大C. 水资源丰富D. 矿产资源丰富【答案】16. B 17. A【解析】考查工业区位因素。

............17. 软件开发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很少,是技术导向型企业。

环境条件优越促使这些国家的软件开发企业纷纷落户大连市。

故选A。

在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灌溉水源不足的地区,一般不能发展灌溉农业。

下图中的甲、乙、丙、丁所示地区都是灌溉农业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 图中所示河流中,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是A. a和bB. c和dC. a和dD. b和c19. 图中所示地区为世界著名产棉区的是A. 甲与丙B. 甲与乙C. 丙与丁D. 乙与丁20. 图中所示地区共同面临的生态问题是A. 土地荒漠化B. 水土流失C. 气候变暖D. 酸雨危害【答案】18. C 19. B 20. A【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定位,区域农业生产,区域生态问题。

18. 根据图示,图中甲位于中亚地区;乙位于尼罗河谷地;丙位于两河流域;丁位于印度河流域。

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是阿姆河a和印度河d。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9. 中亚地区和埃及是世界重要的产棉区。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0. 图中所示地区气候都较为干旱,气候干旱地区容易共同面临的生态问题是土地的荒漠化。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传染病。

下图中,右为埃博拉疫情爆发高风险区地图(图中颜色较深部分),左图为四种气候类型的月均温和月均降水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21. 埃博拉疫情爆发高风险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A. ①B. ②C. ③D. ④22. 若埃博拉病毒通过空气传播,则对于甲地区来说,病毒向内陆地区传播风险最大的月份是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答案】21. D 22. C【解析】21. 右图中疫情爆发高风险区位于非洲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结合左图中气温和降水图可知,④地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2. 北半球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向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甲地受西南风的影响最有可能将病毒向内陆地区传播,C正确,ABD错误。

故选C【点睛】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夏季由于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甲地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赤道低气压带南移,甲地受东北信风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欧洲白鹳为大型、长距离迁徙性鸟类,每年初春,它们从非洲南部迁回欧洲西部,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欧洲白鹳在迁徙过程中主要通过滑翔飞行以节省体力,但也会通过扇动双翼飞行。

读欧洲白鹳初春迁徙路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3. 欧洲白鹳在初春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地没有走直线,最可能的原因是A. 充分利用海陆风B. 避开天敌C. 低湿地分布较广D. 受人类活动干扰小24. 欧洲白鹳在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后,少部分欧洲白鹳会出现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的情况,其最可能的原因是()A. 该路线飞行距离更近B. 受大气环流的影响C. 开辟新的迁徙路线D. 该路线飞行更节省体力25. 欧洲白鹳每天迁徙时段多在10:00—15:00,并常常避开广阔森林和水域,如果一定要经过时,也要寻找最为狭窄的地方通过是因为()A. 食物较丰富,觅食较容易B. 风力较大便于飞行C. 天气晴朗飞行视野好D. 上升气流显著【答案】23. C 24. B 25.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鸟类迁徙,通过鸟类的活动,考察沿途地区的地理知识,做题时要注意有利于鸟类飞行的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