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自清逸事

朱自清逸事

朱自清当衣买书朱自清先生虽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后来长时间在大学任教,讲授“诗选”(以《古诗源》为教本)、“歌谣”、“陶渊明诗”、“新文学研究”等课程;出版有《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经典常谈》等文艺批评。

其学术研究著作,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

这种厚实的为文积淀,似乎是那一代学人所共有。

这种积淀的得来,自然与他们读书、爱书有大关联。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

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

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

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

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

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

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

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

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

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

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

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

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

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

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

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

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

朱自清- 自清逸事不领美国救济粮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朱自清先生患了严重的胃病。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他顾不得疗养,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争中去。

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

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恶化,入院治疗无效,不幸于12日逝世,终年仅50岁。

临终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好为人师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对学生热情鼓励,但并不轻易称许,往往为一个问题会与学生争得不可开交。

他曾风趣地对学生说:"你们不易说服我,我也不易说服你们,甚至我连我的太太也说不服,虽然民主的精神在于说服。

" 朱自清对教学十分认真,他对学生作业格式有具体规定:作业本第一页要空下来,把一学期作文题目依次写下,并注明起讫页数,以便查阅。

朱自清治学上认真严肃,从不滥竽充数。

1934年应郑振铎邀请,一个晚上赶写了一篇《论逼真与如画》,其材料依据《佩文韵府》,因来不及检查原书,就在文章后面写明是"抄《佩文韵府》"。

朱自清写作时,喜以笔尖沾纸,速度不快,往往要细心斟酌后才写下,所以写下后无需多加删减,即成佳作。

在清华大学时,他每天只能写500字;而李长之有一天曾写过15000字的论文,还外加两篇杂文。

朱自清、浦江清等相约在每周三下午2至5时,在清华园中文系会议室,把《历代诗话》和《历代诗话续编》分人剪贴,另设总论及杂类,均按罗马字母排列,半年后完成剪贴《诗话大系稿本》。

朱自清先生是个内向的人,腼腆的人,从品行上说,绝对是个正人君子,看看他讲课,就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忠厚人了。

他那时是矮矮胖胖的身体,方方正正的脸,配上一件青布大褂,一个平顶头,完全像个乡下土佬。

讲的是扬州官话,听来不甚好懂,但从上讲台起,便总不断地讲到下课为止。

好像他在未上讲台前,早已将一大堆话,背诵过多少次。

又生怕把一分一秒的时间荒废,所以总是结结巴巴地讲。

然而由于他的略微口吃,那些预备好了的话,便不免在喉咙里挤住。

于是他更加着急,每每弄得满头大汗......一到学生发问,他就不免慌张起来,一面红脸,一面急巴巴地作答,直要到问题完全解决,才得平舒下来。

这是北大刚毕业,在杭州第一师范教书时的情形,他的学生魏金枝记下的。

后来当了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情况是不是好了呢?没有好多少。

下面是他的学生吴组缃的回忆:我现在想到朱先生讲书,就看见他一手拿着讲稿,一手拿着块叠起的白手帕,一面讲,一面看讲稿,一面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

他的神色总是不很镇定,面上总是泛着红。

他讲的大多援引别人的意见,或是详细地叙述一个新作家的思想与风格。

他极少说他自己的意见;偶尔说及,也是嗫嗫嚅嚅的,显得要再三斟酌词句,唯恐说溜了一个字,但说不上几句,他就好像觉得自己已经越出了范围,极不妥当,赶快打住。

于是连连用他那叠起的白手帕抹汗珠。

差点成为"连云港女婿" 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回忆道:"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

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

我就生在海州。

四岁的时候先父又到邵伯镇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

海州的情形我全不记得了,只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

" 朱自清的父亲名鸿钧,字小坡,他就是著名散文《背影》中那位令人尊敬的父亲,他在海州生活了很多年,与海州的关系最为密切。

1898年11月22日,海州府承审官朱则余的宅邸里,红烛高烧,香烟缭绕,一片喜气洋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诞生了。

朱自清原有两个哥哥,叫大贵和小贵,不幸相继夭亡,因此他的出生给全家带来了无比的欢愉,倍受宠爱。

父亲朱鸿钧对儿子寄予很大的期望,"腹有诗书气自华",于是他为儿子取名"自华",又取"春华秋实"之意给他起了个号叫"实秋",希望儿子长大后能诗书传家,学有所成。

家里人迷信,怕他不易长大,还特地替他耳朵穿孔,戴上钟形金耳环。

朱自清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海州美丽的山水,让他从小就感受着美妙的画面。

这一切,也为他后来的创作留下了朦胧的记忆。

1901年,朱自清四岁的时候,父亲朱鸿钧在高邮县邵伯镇当了一名小官--典史,就把他接到了任所,从此,朱自清离开了海州,开始了他读书、求学、工作、创作的历程。

从海州到扬州,再到北京、温州、杭州......一路风尘一路歌。

朱自清虽然没有再回到他出生的地方,但他对海州的感情是很深的,父亲的扬州话里夹杂的海州口音让他感到亲切,家人与海州的来往也是他童年时最深刻的记忆。

在《择偶记》一文中,他说:"当时觉得那叫做‘花园庄'的乡下实在是最有趣的地方了。

因此听说媳妇就定在那里,倒也仿佛理所当然,毫无意见。

每年那边田上有人来,蓝布短打扮,衔着旱烟管,带好些大麦粉,白薯干之类。

他们偶然也和家里人提到那位小姐,大概比我大四岁,个儿高,小脚;但是那时我热心的其实还是那些大麦粉和白薯干儿。

" "花园庄"就是连云港市灌南县的花园乡。

今天的"花园庄"附近还有一条水沟被称为海州圩。

朱自清十二岁的时候,"花园庄"他的长辈为他看好的这位小姐不幸得痨病去世了,要不然,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就成为连云港的女婿了。

朱自清的家人对海州也非常有感情,他的弟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朱物华曾代表家人回到海州,他指着西门那座历经沧桑的两层小楼,感慨地说:"就是这里,就是这里了。

" 2005年夏天,朱自清的孙子朱小涛也怀着深情,专程来到海州寻找父辈生活的踪迹,他在长辈们曾经居住过的老房子面前,看了又看,久久不愿离去,许多居民见了,都纷纷围拢来热忱地介绍当年的情况,小涛听了,异常激动。

8.佩弦家人朱自清的一生充满了对亲人的关爱和柔情。

他对父亲的深情在《背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感动了所有的华语读者。

他的弟弟、妹妹都是靠朱自清微薄的工资和稿费完成的学业,而且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二弟朱物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获官费留美,先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又进哈佛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

他在电子工程、无线电电子学、水声工程、信息论等领域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弟朱国华,考入厦门大学法律系,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法律界工作,后定居松江。

他的妹妹朱玉华毕业于南京师范学校,一生从事教育工作。

朱自清先生共生育有子女九人,在其言传身教下,个个德才兼备,特别是在待人接物上都具有父亲的遗风。

笔者曾有幸见到了朱自清先生的儿子,《荷塘月色》中的闰儿--现年已经81岁的朱闰生老人和他的一家。

在他儿子朱小涛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朱闰生老人侃侃而谈。

他思维清晰,记忆力惊人,儒雅、亲和让人如沐春风。

他非常详细地介绍着自己的父辈、自己的兄弟姐妹的事迹,特别是对自己的父亲和长兄朱迈先的怀念之情更为深切。

临行前,他握着笔者的手说:"向海州父老乡亲问好。

"并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到海州看看。

1988年在朱自清先生诞辰90周年时,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诗:"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情亲。

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

"1998年11月,为了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00周年,江泽民总书记不仅为"朱自清故居"题名,又激情满怀地挥笔写下诗句:"晨鸣共北门,谈笑少年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连云港还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在海州隆重举办朱自清作品研讨暨纪念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