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加速转型,城镇化建设的不
断深入,流动人口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新群体。
他们分布在经济发展前沿的各行各业,为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流动人口也给城市的治安、交通、公共服务匹配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他们自身的社会保障、劳动保障以及享受公共服务等权益得不到更好的保障。
这一系列问题,必将引发新的社会矛盾,更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对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创新流动人员管理服务,让他们在各自的行业中能够大展拳脚,让人们在生活中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流动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当前,我国正处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城乡之间无论是经济收入、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加之农业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土地人均占有面积偏低和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低的现状,必然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量向城市转移。
同时,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更需要大量的外来人员参与进来,并为之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因此是,流动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流动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刃剑。
流动人口
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具有推动作用的。
据统计,近些年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为中国创造了20%左右的GDP。
同时,流动人口分布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他们用辛勤劳动和汗水铸造了企业的辉煌,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流动人口也引发了一些的社会问题。
大部分流动人口处于社会最底层,经济收入低,权益无保障,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的现状,必然会引发外来人口犯罪率和被违法侵害的机率上升的局势,进而又拉大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形成了新的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三、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人更加讲求“公平正义”,虽然流动人口不是城市的土著居民,但是他们应该同样享有城市人一样的权利,履行城市人一样的义务。
一方面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户籍管理体制,保证流动人口不因户籍而受到歧视和排挤;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流动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障流动人口享受合法权益,最终让流动人口产生归属感,树立城市主人翁意识;第三方面要加强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思想教育。
通过媒体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流动人口为城市发展做出的先进事迹,树立先进典型,让城市人口自觉接纳流动人口,并学会尊重和保护外来人口。
还要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法制意识教育,更要多给予他们人文关怀,让流动人口能够自觉树立城
市主人翁意识,促进他们的自身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并驾齐驱。
总之,面对流动人口逐年增加的现实,我们要看到流动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流动人口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创新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形式,实现流动人口科学管理,有序流动,最终我们一定会消除城乡发展差距,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曙光。
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强民族振兴之魂
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的迅速转型,社会利益日趋多元化,社会上广泛存在着信任危机、仇富心理、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缺失等一系列不健康社会心态,成为了滋生社会矛盾的温床,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问题。
回首在抗日战争年代,中国军民凭借着勇气和信念,团结一心,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可见,积极向上社会心态,是国家繁荣昌盛之精神动力,更是民族振兴大业之灵魂。
鲁迅先生笔下刻画的麻木不仁、逆来顺受、腐化堕落的众多国人形象,恰恰体现了旧社会时期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当满清帝王还在为天朝上国沾沾自喜时,当国人还在过着为自给自足的生活时,在遥远西方的人民已经萌生了探索世界,大胆改革的心思,最终帝国列强用他们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让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被奴役和被瓜分的境地。
健康的社会心态,不但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也引领着社会风气,更加关乎整个民族的命运。
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需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做保障。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当前我国区域间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展水平不均衡,尤其是城乡二元化结构问题日益突出,为实现社会更加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