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金岳霖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时,我已尽全力平复了许久心情。

我最早认识林先生,是通过她的诗文。

十六七岁的年纪,总是喜欢柔软美好又有力量的文字。

而也就是在那时,我第一次认识了林先生。

现观看完八集《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我仿佛参与了一遍梁林二人的人生,跟随着他们的思想、人生轨迹以及命运走了一遭。

只惜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如此的醉心古建筑学术,如此的赤子之心,到最后竟如此的意难平。

她的诗浪漫又温柔,直入人心并撩人心弦。

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她的童年经历了大家族的复杂人事,聪慧的她选择了早熟而理性;她辩论起来伶牙俐齿,整个人熠熠生辉,而她又不仅是在朋友眼中的这一种形象;她对子女教育前卫又严格,在病榻上又“体重日渐减轻,作为补偿,脾气倒是一直在长。

”她是有脾气的。

她这样的人,真是不世出,太过于丰富多彩。

她描述了美好又轻盈的四月,最终也留在了她所描述的四月中。

林先生,精神至死也没有屈服。

他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建筑方面的研究,对待家人的生活起居,都是一丝不苟。

他怀着一颗热爱建筑事业,热爱党,热爱中国的赤诚之心,奋力投身到几十年的中国古建筑研究中,为中国建筑乃至世界建筑都做出了莫大的贡献,留下的无价的人类建筑史上的财富。

他是如此的深爱她,两人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家境上,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令人惊羡的神仙眷侣。

在林先生走的那一年,他的心也随着去了。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这句话用在梁先生的身上何等的适合!从《梁陈方案》的被否定;到退而求次思考建筑物的民族形式问题又被上纲批判;再到“左”的错误被纠正,梁先生终于又可以发表专业文章。

只要空气有一点松动,一个学者第一个想起的永远的是他的学术。

即使不被认同,即使被批斗、被否定,梁思成依旧坚持着自己对学术的认真,对建筑的热爱,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他的执着、坚持。

回观第一集的《父亲》,从林长民的“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
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和梁启超的“我是个主张趣味的人。

”这两句话中,我能感觉到梁林两家儿女是如此的幸运,他们有着这般至性至情的爹爹,温暖,亲昵,充满仁爱和责任。

他们为儿女们留下了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人格的力量。

八集浓缩了梁先生和林先生的一生,他们作为知识分子一生的爱与伤。

梁先生和林先生的毕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的建筑事业,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共产党掌权,成就赫赫,学子环球。

这是一部让人为之激动,又让人为之平静的纪录片。

我激动崇拜那种上进、积极、奋进、视中国事业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平静思考若是自己又能感触何等的成绩,或有?或无?或置之不理?觉悟的差距,思想的愚钝,学术的优劣,社交的掌握,人才的把控,这些因素都是体现英雄与平民的重要指标!时势造英雄亦是英雄创时势?很明显梁林二人都是英雄,都是建筑界的翘楚。

是时势造就了他们,同时他们也创造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应该生在一个更好的时代,但或许那些苦难也是他们能有那些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他们离去多年后,他们的名字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至少现在的他们是不会被批判的了,他们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贡献,将永远留在中华历史的辉煌篇章,值得世人永远的铭记以及怀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