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党员干部应如何面对批评

党员干部应如何面对批评

党员干部应如何面对批评《新唐书·狄仁杰列传》记载,狄仁杰以地官侍郎代行宰相之职时。

武则天问他:“卿在汝南有善政,然有谮卿者,欲知之乎?”谢曰:“陛下以为过,臣当改之;以为无过,臣之幸也。

谮者乃不愿知。

”大意是你在汝南有政绩,但有说你坏话的,你想知道吗?狄仁杰说,陛下认为我有过,我就改掉;认为我没有过,这是我的大幸。

说坏话的人我不想知道。

武则天感慨地说,狄仁杰是位厚道的长者啊!面对批评,我们不要说常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明君唐太宗也未必时时能坦然面对。

唐太宗在位时不仅任用了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他还任用了著名的谏臣魏征,魏征一生进谏了200多次。

有一次,唐太宗上朝,魏征进谏,言辞激烈,唐太宗很生气,下令散朝,魏征却上去一把抓住唐太宗的袖子说:“我还没说完呢!”唐太宗袖子一甩走了,回到宫中说:“我总有一天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劝他说:“今天魏征能够直言,正说明遇上了明主,我自当祝贺。

”唐太宗便转怒为喜,厚待魏征。

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没,吾亡一镜矣。

”由此可见唐太宗善于接受批评的博大胸怀。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健康的生命体不惧批评,就怕被永远的夸赞之声温柔地“按倒”,直至消亡尚不自知。

苏共在拥有200万党员时战胜了法西斯,却在拥有2000万党员时亡党,教训深重而惨痛。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与这个传家宝久违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尤其是在征求意见阶段,我们尴尬地发现,相当一部分单位在对上级领导班子提意见时,基本上没意见,有的也是不疼不痒的希望之类的套话。

我们的各级领导班子真没有问题?群众真的没意见,非也。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好不好,愿不愿听取群众意见、会不会征求群众意见、能不能听进群众意见,是其中关键。

不能聚焦“四风”,找准问题,消除作风之弊、思想之垢便无从谈起。

为什么许多领导班子征求不到真诚尖锐的意见呢?因为提意见的人有顾虑。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狄仁杰那么仁厚那么坦荡,像唐太宗那样善于纳言。

因为批评上级怕影响前程,批评同级怕关系难处,批评下级怕影响选票。

如此一来,自我批评不疼不痒,互相批评谈谈希望;批评下级轻描淡写,批评同级躲躲闪闪,批评上级遮遮掩掩。

这样的批评毫无意义。

古人云,美言不信,信言不美,面对他人批评,谁听了都会脸红会出汗,尤其是经常浸泡在肉麻的表扬之中的人,反应也许会更激烈,甚至恼羞成怒,怀恨在心的情况也不能排除。

一个人总是陶醉于别人廉价的赞扬中,如果不会自我反省,他是不会有太多长进的。

同理,一个政党也是如此。

希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能大兴党内民主之风,努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领导干部敞开胸怀多听逆耳之言,让干部群众能解除顾虑,真正地提出中肯的负责的意见。

要让批评实打实,不要空对空;要有的放矢,不能打太极;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努力让每个党员干部从中得到教益得到提升,使党与群众的距离更近关系更融洽,使我们执政党的地位更加牢固。

正确对待批评对于被批评这事,我想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时常会遇到,关键是如何去对待批评!我前不久读了一篇《正确对待批评》的文章,写得很好,谨将此文推荐给大家,与大家共勉!文章是这样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

讲的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

正因为人没有十分的完美性,所以注定要承受因自身的各种不足而导致的批评。

正是通过别人的批评,才真正认识自己,正视过错,才能知事理,明得失,定方向。

大家都是在从小父母批、上学老师批、社会朋友批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不同的年龄阶段,伴随的是不同的批评层次。

我想,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不是别人对你怎样的褒奖,而是刻骨的批评!圣人曾讲过“闻过则喜”的道理,讲的就是人要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把别人的批评当作是一件有益于自己的事。

人要通过接受批评,检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才会思过而知新。

在不断的批评和被批评,在矛盾碰撞的过程中,进步和成熟。

逐渐地认识自己、正视自己、完善自己。

受到批评后的四种不良心态由于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后天成长的环境不同,造就的能力素质就不同,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存有一定的弱项十分正常。

当自己的不足受到别人的批评时,尽管对方是一片好心,但有的人心里会有不同的思想反应。

有的对批评者有抵触情绪,有的感觉伤害了自尊心。

认为自己平时工作如何重要,干得如何辛苦,别人如何地不理解,甚至怀疑别人别有用心,道德品质有问题等。

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不能正确接受别人的批评。

不正确的心态反映主要有以下四种:(一)不问批评是否属实,极力找借口来为自己开托责任好言一句三冬暧,恶语伤人六月寒,说明了人们爱听好话的心理。

有的人听得起表扬,受不起批评,当犯了错误受到批评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找理由给自己开托推卸。

一是从客观的环境中找开脱。

有的人为自己犯了错很受委屈,自己不是没努力,只因客观环境太差,各种不利因素太多,苗头隐患太多,出了事,只能是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二是从群体的生活中找开脱。

有的人感觉自己身边的人能力素质太弱,对自己关心帮忙有力指导的太少,别人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补位意识太差,当自己出事犯错时,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对发生的问题推委搪塞,对别人提出的批评表现的气极败坏,怒发冲冠。

三是从功劳的温床中找开脱。

有的人感觉自己平时工作表现不错,偶尔犯点错误,不犯原则性的大错不会有什么事,领导就算知道了也不会过多的批评,有时感觉自己表现还算可以,有点错误不会影响大局,最多是功过两相抵;四是从迷信的角度中找开脱。

有的人唯倒霉论,自己有错误不是想着怎么纠正,而是感觉自己运气不好,别人犯错没什么事,自己偶尔犯一次却被抓住了,抱怨自己命不好,运气坏。

(二)不问批评是否是属实,竭力降低批评者的批评资格这种对待批评的态度很常见。

譬如,有的人发生了违犯纪律的事。

面对其他人在众目睽睽下看到的事实,却不提自己违法乱纪的事,而是口口声声指责批评者存心要和自己过不去,存心把自己的大好形势抹黑。

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给自己想法开脱,以消极的态度抵触批评者的意见。

归结为一句话:领导,你居心何在!譬如,有领导批评下级,言之凿凿,板上钉钉。

但有犯错的人不是反思自身没有此事,下步如何改正,而是四处散发这样那样的怪话。

要么说是领导是与自己过不去,在捏造事实,纯属公泄私愤,怀恨在心所致,大家不必介意等等。

要么指出领导是小题大做,是鸡蛋里挑骨头,这在杀鸡给猴看。

错误的认为自己不但没有错,反而成了受害者。

(三)不问批评是否是属实,先反咬一口共同受罪再说有的人用指出批评者的污点,转移话题,降低批评者的信任度来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

按照中国人的逻辑,倘若一个人身上不干净,便陷入烂泥,便没有资格批评别人不干净。

因此,我们有的人运用这种辩论逻辑来对待别人的批评。

不是先否认自己不干净或者证明自己干净,而是先证明对方不干净,只要证明成功,自我辩护便胜利了,至于自己是不是干净可以不管。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人的反批评,实际上是在反咬一口。

对指出你问题的人而耿耿于怀,甚至对提意见者进行打击报复。

倒打一耙,你说我失职,我说你也失职,甚至捎带其他一大堆问题,把别人说的一无事处。

你不让我好过,大家都别想过好,不管事实成立不成立,反正这水被大家搅混了,令旁观者看不清。

(四)不问批评是否是属实,自卑心理导致的恶性反应有的人心态不够好,把别人善意的批评当成了恶意的攻击,感觉别人的批评是对自身人格的极大侮辱,是对自己工作的彻底否定,进而表现出一系列的消极的反应。

有的人在受到批评后,感觉自己以前的工作白干了,功劳全埋没了,期盼上进的良好愿望因一时的错误而被击的粉碎,思想被上了沉重的包袱。

由于自我调节不及时,便引发了一些其他的事情,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

这种不良心态造成的恶性循环,使得受到批评的同志在以后的工作状态中判若两人,令周围同志惊诧不已,不敢相信曾经朝夕相处的人怎会突然变得如此陌生。

怎样正确对待别人批评你对批评持有的是什么态度?是热情欢迎,虚心接受,认真改正,还是以种种借口拒绝批评,或者表面表示欢迎,暗地里埋怨指责。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是什么人,都难免有缺点错误,由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缺点错误,自己有时是查觉不到的。

别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主动给指出来,这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无论是对自己的成长进步,还是对事业都有好处,应持欢迎态度。

我们应该善待批评,尊重批评。

如果对自身的缺点错误看不到,天长日久,就会小错铸成大错,到时后悔无及,毁了自己的前程。

当然,别人的批评也不可能完全正确,有时方式方法也许欠妥些,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拒绝批评的理由,正确的态度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只有如此,我们才会少犯错误,正确的走好人生路。

(一)客观地看待他人的批评有工作就有失误,这很正常,犯错误的事是不可避免的。

有了错,就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要把别人的批评当作自己进步的阶梯。

不要提倡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人与人之间要相互要多拉拉袖子,自己要多照照镜子,对别人的批评要虚心接受,接受别人的批评要真诚善意。

要相信别人是真心为自己好的,是诚心帮助自己的。

接受善意的批评会让你赢得更多的朋友,小肚鸡肠不敢面对现实不愿接受批评的人,很难尝到成功的喜悦。

要知道,笑到最后,笑的最甜。

(二)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工作到底做好了没有,自己是不是胜任本职工作。

受了批评就觉得没面子,工作做不好会不会觉得没面子呢?交给你一项任务,你能否独立把它圆满完成呢?人不是全才,所以要去学习,去认识提高自己。

要为自身较弱的能力素质能否完成工作而寝食不安。

工作能力不强,又不善于学习,这是万万使不得的。

自己有了错误,别人虽然对你当面不说,但每人心中自有秤杆,聪明的人应该能够感觉出来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份量。

我不认为自己的缺点没有被别人当面指出来,就是给了自己面子,自己就有了面子,这实际上是自欺欺人,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

有错不知错,才是最大的错。

浪子回头金不换,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才是做好工作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这才能体现一个人虚怀若谷、追求向上的人生境界。

人,要在哪跌倒了从哪爬起来,别拿无知当幼稚,别让自己犯批评很少来自朋友。

一方面这是因为朋友通常会顾及对方的感受而尽量回避当面批评,而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人在交朋友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回避那些与自己见解不同的人,抑或会有意无意地疏远曾经批评自己的人。

偶尔的情况下,朋友会提出中肯的批评,而被批评者通常相对容易接受,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他既然能够交到那种在必要的时候当面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那么他本身的性格中就具备认真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特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