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话题写作——考场写作之高分策略河南项城一高本课核心内容一、什么是一个话题写作法(与两个话题相比较)二、一个话题写作的常见分类众所周知,近几年的高考写作是议论文的天下。
这与高考要求有关: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中生理应具备一定的独立见解和思维。
但结合考场实际情况,学生怎么能够迅速成文,且能获得理想的分数,这是吸引师生的一个有趣且又很现实的话题。
对此,我们提出一个话题写作法。
一个话题写作是立足考场写作实际想获得高分的有效选择。
因为深入备考,我们不难发现考场写作与文学写作有着明显的区别。
高考写作不是真正的文学写作。
二者区别如下(相对而言):比较而言,考场作文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性与字数要求(850字左右),作者即一般学生,他们的写作水平一般,阅卷老师的阅卷时间和阅卷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首先时间较短,此外,一般而言,因为阅卷很累,他们审美疲劳,容易流于阅卷表面化)。
所以得出所谓优秀考场作文是“一眼看起来是好文章的文章”。
基于高考考场作文具有如上特征,笔者认为一个话题写作是高考考场议论文快速写作且有望获得高分的一个有效应考途径。
一、什么是一个话题写作法(与两个话题相比较)此种写作,围绕一个话题,层层深入论证。
具体呈现类型:或通过隐喻拓展写作深度,即通过引入其它话题(与原话题具有相似性),使原话题处于一种更复杂的关系中,从而加强立意的深刻性与复杂性。
或者通过引入相关话题作比较,进一步论证中心(指涉原话题),这样夜视原话题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中。
通常表现为,引述、议论、联结拓展式结构特点。
或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时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深入写作。
首先探讨:一个话题写作和两个话题写作的区别:所谓“两个话题”写作,围绕两个话题(甚至三个,笔者把三个话题看成是两个话题的进一步复杂化),在逻辑关系中,获得立意的复杂与深刻。
也就是说从所给作文材料中提炼出两个合乎写作要求的话题(名词、动词、形容词),进行立意写作。
比如写成功,如果写“成功”,一个话题容易入笔,但写够字数写好不易。
而两个话题写作,比如,在奋斗中成功,找到“奋斗”和“成功”两个话题,并赋予其条件关系,较难,但入笔后,一段写“奋斗”,一段写“成功”,最后把二者巧妙相联,容易写成850字。
一个和两个名词(话题)写作的区别:案例:8月27日,江苏昆山市发生一起砍人事件。
宝马车主刘海龙与电动车主于海明在行车途中发生碰撞,随后事态升级为肢体冲突,刘海龙在持刀砍人过程中不慎刀落,被于海明夺刀后反杀致死。
这一案件受到全国性舆论关注,于海明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引发争议。
9月1日,昆山公安通报认定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有人认为,这一结果是舆论的胜利、民心的胜利,有人认为这是司法公正的体现,还有人认为民意影响了司法。
对此,你的思考是什么?例一:“昆山砍人案”宣判唯有法制安民心光明网文章考场修改稿举国关注的“昆山砍人案”今日公布结果,认定骑车男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消息一出,举国沸腾。
对这一结果,有人认为是舆论的胜利、民心的胜利,究其根本,是司法公正的胜利。
在本案中,法治以看得见的程序正义与目的正义,给广大群众一个清晰而透明的启示:安民心唯有法。
良法善制,公平之本。
中国的老话说,徒法难以自行。
就好比大家对正当防卫的理解一样,法条上精深的分析,也许不如个案剖析更入脑入心。
此前有媒体梳理100份以“正当防卫”为由要求轻判的二审刑事判决书,仅有4份被法院接受——得出的结论是,遇到不法侵害主要还是靠跑。
这次的警方通报果断地肯定了骑车男的正当防卫行为,从法律上给正当防卫行为以最大限度的支持。
(论法治)此案的经过,大概就是一堂专业严谨的普法课,厘清是非,明断对错,用看得见的正义,重塑公众的法治信仰。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审判的结果,不少人在拍手称快的同时,将之轻佻地归于“舆论的胜利,民心的胜利”,这种误会颇深又害人不浅的说法,既不尊重事实,也贻害无穷。
事实上,昆山警方的通报,是于法有据的认定,尊重事实,尊重法律,而不是简单的民意审判、舆论审判的结果。
如果说是谁的胜利,唯一的胜者,就是“法治”。
(反驳民意观点,又深入一层)一言蔽之,这是司法独立的彰显,只不过是法治与民心的同频共振罢了。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社会安了,人心稳了,文明秩序才会是有本之木,开源之水。
让人宽慰的,除了正义裁决的目的正义,还有公安、检察机关在与民沟通、公开发布中彰显的程序正义。
这些回应与解释,止歇谣言,厘定纷争,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感受,增益着民众对中国司法建设的安全感,加持着民众对中国司法建设的安全感,加持着公民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信任感。
(上升到治国,深化主旨)(《光明网》评论,笔者对之进行了删改)(评论:此篇评论,围绕一个名词“法治”,层层深入论证,难度较大)两个话题的写法案例:道德固然好法治更为本笔者下水文芸芸众生,世态百相。
如何使社会井然有序,亦如何让众生皆安?道德乎?法制乎?答曰:道德固好,法制更佳。
日前,轰动一时的“昆山杀人案”宣判,骑车男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的定论传遍了大众朋友圈,大快人心之余,有人曰,此案是舆论民心的胜利,即为正义道德的感召人心。
对此,我不敢苟同,我更坚持这是新时代法制走向完善的标志。
道德治人心,虽功在千秋,但非万能。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情道德观念,自古及今,源远流长,蔚为大观。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数千年而历久弥新,充满了勃勃生命力,这与道德治国不无关系。
道德关乎人心,却颇有漏洞。
就本案件而言,若轻率认为,宝马男行凶在先,骑车男防卫于后,二人争斗中,宝马男死有余辜。
这种结果,理应得到大家的同情和理解。
如此,结果可能是,会出现无数起借防卫之口,行挑衅伤害的恶劣事件。
君不见曾经的南京王宇扶人遭索赔案,在不了解事实的真相前,大众与媒体道德至上,妄加议论,以为法律冤枉好人,致使中国的道德意识滑坡到令人心寒的地步。
若想补上道德治人的漏洞,则非法制不可。
法治是公平正义的化身。
扬善惩恶,自古亦然。
回到“昆山杀人案”中,有关执法部门,依法行事,据理认定,广搜证据,用心分析、判决,所有的过程、依据,及其最后的判决,既让大众心安,也让死者亲属信服。
本次审判,其意义不在于对此案的最终裁决,而是让大众意识到,在常见的道德判罚之外,我们更应遵守法制。
治国之道,事关兴衰安危;宣扬之语,事关人心习俗。
在如今信息快速化、透明化日益加剧,在人心日趋向明的时代中,何以治国?这成为上至高层,下至群众街谈巷议之话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法治国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同时,弘扬传统,加强道德建设,重视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也被提上了紧迫日程。
以法为主,辅以熏陶,刚性法治为基础,世态民心净化作补充。
以法为准,生活行事有了准则,道德落实才有依据;以德为辅,刚性法制才有底蕴。
二者结合,民心稳固、社会清明的美好愿景才会一步步地得到实现。
下水文围绕两个名词“道德”和“法治”,递进关系,主次分明。
这篇文章与上篇文章比较阅读,可以明白何为一个话题写作,何为两个话题。
二、一个话题写作的分类1、或通过隐喻拓展写作深度,即通过引入其它话题(与原话题具有相似性),使原话题向深度挖掘,从而加强立意的深刻性与复杂性。
写作思维原理:由此及彼隐喻思维(想象)对任何一个作文话题,仅就现象论述,可能会有些浅显,若要立意深刻,需要对其进行深层次地探讨。
比如以“路”为标题写作,一般立意是写眼前之路,且实写,若写深刻些,自然需要上升到无形却深沉的思想、命运之路上,这便是对人的探讨,由路自然滑向人生。
在路上李保春下水文我走过很多路,也曾经历过了不同的生活,但至今我还摸索在路上。
我对路的记忆,起始于家中的空间。
小时候,趔趄的身影经常晃动在院子里,把家里的空间反复踩踏成路的模样,屋里屋外,一走就是注定不会停歇,因为这小小的空间是我的活动场所。
随着岁月的增长,走在村口的小路上成了我生活的必须。
我曾匆匆地行走在这条通向未知远方的幽静小路上,充满信心地奔向远方去,路两边地里的庄稼拔节的声音在为我壮行。
也有无数次,披着一身的疲倦,在路上,顺着回家的方向缓缓归去,任微风与余霞点缀眼前的风光。
晴天时,总有兴奋充满心间;雨天时,飘洒的雨丝沾染着我的淡淡的愁思。
我的情感也随着我行走的路途的多变而起伏。
三十个春秋在家乡路上也先后行走过了,回顾身后,留下的是或深或浅的痕迹,我的足迹也时现时隐地在路面上浮现。
家乡的小路几经变迁,路面加宽了,路边的白杨由当年的弱不禁风也变得茁壮笔直地指向蓝天了,它曾经默默地守护着我的成长,多少悲欢离合曾在路上演出。
我的人生也在这三十年间多变,成长、上学、就业,人生路上的每一次抉择都足以影响我一生的走向。
在人生路上,我兴奋过,更多的是彷徨,迷茫的情绪常常让我在路边踟蹰不前,两处的花草每次都一如既往地亲切地接纳着我的痛苦与宣泄。
记得中招失利后的一个夜晚,我一个人摸索在村口的漆黑小路上,漫无目的的走着,不知道下一脚的位置与方向。
时间流过几年,高考录取后,我的喜悦又再次感染了那条小路,带着父母的希冀,我把对未来人生的希望都倾洒在这蜿蜒却又漫长的光洁的路面上。
工作后,常感到很累。
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一个人静静地漫步在家乡的小路上,让思绪乱飞,让两边的花草恣意地蔓铺着为世俗人事所劳累了的心田。
如今,我已进入了而立之年,少年人的敏感与多变的情绪已经被岁月的河流所沉淀,留下的唯有坚持和忍耐,我生命的旅途也已经调整好方向,默默地延伸向未知的远方,等待着我的到来与行走。
由于繁忙,更由于执着,我整天奔波于城市里的柏油马路上,由于心急而每每疾驰在它的上面,所以也便没有了家乡小路上的温馨与从容,我只好用日渐成熟的心智来化解那份忙碌,弥补昔日的美好,在幻想中换取心灵的平静与愉悦。
多少次,在梦中我梦见自己不知疲倦地迈步在家乡的路上,每每都因欢乐而沉醉,因分别而惊醒,醒来后的泪水充盈着我的眼眶。
我知道自己,也常常剖析自己。
我明白:人们一生始终处于一种行走的状态,一辈子都行走在两条路上,要么是家乡的温馨小路,要么就是一辈子曲折不平的人生路。
(评点:笔者下水文。
此篇散文,从乡村小路到深沉的人生之路,从具体引申到抽象,极大地拓展了写作空间,深化了立意。
归根到底,得益于横向思维主导下的审题意识。
)学生深度写作案例:材料:自拍流行现象。
好时代坏时代2016级赵哲远隔于天涯,却能于自拍中触摸他人生活的细微之处,无形中拉近了心灵的距离。
这是最好的时代。
相差于毫厘,拍下一幕车祸现场即转身而去,徒留身后一地的破碎。
这是最坏的时代。
自拍本为人类造福,却因人们失掉了度而翻覆了局。
唯有合理利用,方能推动这时代走向更好的未来。
自拍是美丽的捕手,捕获每个人最惊艳的模样。
人说青春留不住,它却永远定格于自拍中。
这是时代的馈赠。
私密性强的现代社会,正如钱钟书《围城》所说,别人进不来,你也出不去,犹如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