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创造动机的激发

论创造动机的激发

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0年哲学研究论创造动机的激发王炳德创造动机是个体激发和维持创造行为的内在动力。

创造动机是人类诸多动机中的一种动机,由于它是人类独有的,又具有深刻的社会性,所以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

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对创造动机的研究却十分薄弱,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

然而创造动机无论对于人的自身发展,还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其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特别是在我们走进知识经济时代、大力提倡创新意识的今天,深入探讨创造动机有着特殊的理论价值。

一、创造动机的激发机制要探讨创造动机的激发机制,首先就要探讨人类动机的激发机制,因为创造动机只是人类动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关于动机理论,西方先后提出过本能论、驱力论、诱因论、需要论以及各种现代认知动机理论,我国学者也构造了/动机模式0。

尽管上述理论和模式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终不能令人满意。

笔者在吸收以往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试图提供一种新的动机模式,以求教于心理学界同仁。

我们假设在个体的心理结构中,有一个元动机系统,这个元动机系统既是与生俱来的,具有先天倾向性结构,又是在广泛的社会经历、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个体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它有点类似于皮亚杰的/图式0。

元动机系统不等同于动机,在没有刺激的条件上,它只是一个静态的系统,在遇到刺激的条件下,它会活跃起来,但它本身并不能激发人类的行为。

元动机系统的功能就在于根据刺激的不同内容、不同强度,在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基础上产生动机。

(见图1)刺激元动机系统动机行为图1人类动机激发示意图由于刺激是多元的,那么在元动机系统中就会出现多种需要、意向、愿望、目标等,元动机系统将根据原有结构、刺激的内容和强度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从中综合出一种主导需要作为动机,而将其他的需要、愿望暂时压抑在系统中,随着原来主导需要的满足,元动机系统将提供新的主导需要作为动机。

那么创造动机是如何激发的呢?一般说来,不同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刺激的强度越大越有可能转化为动机;元动机系统的结构越是倾向于某种事物或特征,就越有可能将该方面的需要提升为动机。

所以,创造动机的激发一方面要加强创造诱因的刺激,另一方面,则要对元动机系统进行倾向创造的培育和调整。

11加强创造诱因的刺激。

这里我们要明确诱因(Incentives)这一概念。

在一般的动机理论中,都把诱因看作外在刺激物或外部动机。

我们认为诱因是通过刺激引起个体需要的诱导因素,它只是诱导需要,而不是诱导行为。

那么诱导需要产生的就不仅仅是外在的刺激,更多的是内部的刺激。

例如,当个体处于饥饿状态时,食物的外部刺激会强化求食的需要,而胃的吸缩以及血糖的降低等内部刺激,是产生饱感觉和求食需要的首要的诱导因素。

所以,诱因不仅存在于外部,更存在于个体内部。

至于把外部诱因叫外部动机,把内部诱因叫内部动机,更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诱因和动机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

诱因和动机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诱因是动机产生的原因,动机是诱因诱发的结果,一个在无,一个在后。

诱因是比动机深一个层次的概念,是我们研究人类行为的出发点。

正如马克思在论及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缺陷时所指出的,旧唯物主义至多只是考察了历史活动的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动机背后的动因,因而使他们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所以,诱因(或动因))))动机)))行为(或活动)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不可把任何两个混为一谈。

其次,诱因和动机的涵义不同。

诱因是通过刺激引起个体需要的诱导因素,分为内部诱因和外部诱因。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动机本身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怎么会存在/外部动机0呢?外部诱因只能叫外部诱因,尽管它可以通过引起需要激发动机,但毕竟不是动机本身。

/内部动机0说也存在着严重的同义反复,无法与真正的动机区别开来,所以还是叫作/内部诱因0为好。

所谓创造诱因就是诱发创造需要的因素,如对创造的兴趣,对创造意义的认识、好奇心、求知欲,成就感、价值感、情感、自信感、美感、怀疑感、事业心,以及创造目标、对创造的恰当奖赏等等。

这些因素与创造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对于引起创造需要有重要作用,所以要对个体加强这些创造因素的刺激,从而增加元动机系统内创造需要的强度,使其超过或压倒系统内的其他需要而成为主导需要,促使其向创造动机的转化。

21对元动机系统创造倾向的培育和结构调整元动机系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它的发展和完善是与外部的刺激以及自我的不断调整有关。

在接受外界刺激时,元动机系统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也就是说,它并不是简单遵从/刺激反应0的公式,它有其内在结构,并有一定的倾向性,是可以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系统。

元动机系统在受到外界刺激以后,以同化这种刺激的程度而作出不同程度的反应。

这就是说,有些刺激的强度并不大,但元动机系统同化它的水平却很高,这样所产生的需要强度就很大;而有些刺激的强度虽然很大,但元动机系统同化它的水平却很低,这样所产生的需要强度就很大;而有些刺激的强度虽然很大,但元动机系统同化它的水平却很低,这样所产生的需要强度就不会很大。

所以,动机的激发既与刺激的强度有关,又与元动机系统的同化水平有关。

我们要激发创造动机,就不能仅限于创造诱因的刺激,而且要培养元动机系统的创造倾向和调整其结构,使之有利于同化创造诱因的刺激,提高同化水平。

当然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创造动机的激发机制如图2所示:创造诱因元动机系统创造动机创造行为图2创造动机激发示意图这里的元动机系统是关键环节,它把创造诱因与创造动机联系起来,而且正是它的自我调节作用,使得从创造动机的激发,到创造行为的实施成为一个有机的循环系统。

它对创造诱因的同化以及对创造行为的反馈,都使得元动机系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结构,使创造动机的激发过程更加和谐有效。

二、激发创造动机的诱导因素诱导因素我们通常叫它诱因,就是诱发事物的原因。

创造动机作为一个事物不是自发产生的,是由其他事物引起的,我们就把引起创造动机的事物叫作创造诱因。

创造诱因分为内部诱因和外部诱因。

11激发创造动机的内部诱因(1)创造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

创造兴趣表现为人们对创造活动的爱好,对创造活动的主动选择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浓厚的创造兴趣会引起个体对创造的需要,进而激发创造动机。

(2)好奇心有些创造性活动最初都与好奇心联系在一起。

爱因斯坦说,当我们头脑里已有的概念同在现实世界中遇到的事物和现象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就感到/惊奇0,而我们认识的发展就是对这种/惊奇0的不断摆脱。

好奇心会使我们常常对这个世界感到/惊奇0,并刺激个体产生摆脱/惊奇0的欲望,激发创造动机。

(3)创造激情一切创造活动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尤其是在艺术创造中,激情的作用更加明显。

托尔斯泰曾经多次谈到激情在创作中的作用:/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成的,,0。

/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唱出来的0。

所以,当人们产生创造激情时,会极大地刺激创造欲望,迸发创造动机。

(4)事业心事业心与创造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因为一个把工作作为事业的人,必然要全力以赴,同时更要创造性地工作。

强烈的事业心会使人们对创造充满热情,会强化创造意识,强化创造动机,为实现创造目标而不懈努力。

所以,事业将导致创造需要,激发创造动机。

(5)成就感成就感强的人愿意接受带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开创新的领域,更热衷于创造活动。

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取得成就,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所以,成就感意味着有创造的需要,就意味着激发创造动机。

(6)自信感自信感表明个体对自己的充分信任,表明自己具有创造能力,并对创造的成功充满信心。

这种自信感能充分启动自己的智力因素,为达到创造目标而发挥效应。

所以,自信感能强化创造需要,进而快速启动创造动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激发创造动机的内部诱因,就不一一列举了。

21激发创造动机的外部诱因(1)创造目标创造目标是创造动机所指向的最终状态,它指引创造行为发展的方向。

在没有确定创造目标以前,无论内部诱因的强度多大,都无法激发创造动机。

因为创造动机是有方向性或倾向性的,没有目标便没有方向,就无法驱动个体的创造行为。

所以在个体内部诱因有相当强度的条件下,创造目标的确立,会刺激创造需要迅速强化,创造动机会立即被激发起来。

(2)奖赏当个体的创造行为达到预定创造目标时,社会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赏,会进一步增强个体的创造需要,从而激发新的、强度更大的创造动机。

但我们不能盲目地乱施奖赏,因为奖赏的强化作用还受到元动机系统的影响。

如德西的研究表明(1985),如果奖赏被视为控制,它就会降低随后的行为尝试,而只有在奖赏被视为正的反馈时,它才能起动机作用。

韦纳对这种奖励的复杂性也有过精确的论述(1990),/对成功地完成一项容易任务的奖励会使接受者得到他(或她)能力低的反馈,这种信念会影响到随后活动的进行;然而,对成功地完成一项困难任务的奖励会使接受者感到这是他努力和能力大的结果,这种信念会激发更强烈的动机0。

31内部诱因与外部诱因的关系创造动机赖以激发的内部诱因与外部诱因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1)内部诱因与外部诱因相互关联,共同刺激个体,激发创造动机在激发创造动机过程中,内部诱因与外部诱因的作用不可分割,二者不可能孤立地激发创造动机。

如果我们只一味地强化内部诱因,而不去确立和选择创造目标,创造动机不可能被激发起来;如果我们只一味地确立创造目标,而不去加强内部诱因,个体没有创造的愿望,缺乏内部动力,这也无法激发创造动机。

只有内部诱因与外部诱因相互协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激发创造动机。

(2)内部诱因是根据,外部诱因是条件内部诱因和外部诱因在激发创造动机中的作用是不相等的,内部诱因是创造动机激发的根据,居于主导地位,外部诱因是创造动机激发的条件,居于次要地位。

因为个体创造动机能否激发,主要在于个体内部有无创造需求。

如果个体受到内部诱因的刺激,产生了创造需求,就会主动寻求外部的创造目标,从而使创造动机得以激发;如果个体没有受到内部诱因的刺激,没有创造需求,即使有外部诱因的刺激,也不可能激发创造动机。

所以,内部诱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部诱因是第二位的原因。

(3)在特定条件下,外部诱因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有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个体在大量内部诱因刺激下,产生了强烈的创造欲望,但就是找不到或者无法确立合适的创造目标,无法激发创造动机。

这时,解决创造目标就成为激发创造动机的首要问题,它对激发创造动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再如,对一个穷困潦倒的科学家来说,面对大笔金钱的诱惑,可能会激发起他的创造动机,正如有的作用家写作是为了谋生一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