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方法谈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难点。
因为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影响学生的读和写。
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接触到的就是大量、抽象的归类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而汉字数量多,既难认又难记,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
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快乐识字,增强识字效果,并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提高他们识字的效率呢?经过这两个学期的教学,针对教材和我们班的学情,我对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一点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兴趣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动力。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表现。
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字谜、找朋友、风车转转……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如在这学期,学习“他、休、体、伙、伴、住、位、伍、付、你、伏”这些带有“亻”旁的生字时,我就做了一个纸转
盘,把“亻”旁写在小转盘上,把“也、木、本、火、半、主、立、
五、寸、尔、犬”写在大转盘上。
转盘一转动,同学们就抢着认字,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二、因材施教,重视方法指导
由于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学前教育程度不同,所以在识字方面存在差异是正常的。
对识字程度不同的学生,我们要尊重差异,重视识字方法的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在出示完生字后,我从不急于教读,而是先让学生说说认识了哪些字,回忆自己在哪里见过,你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让邻座的学生互相交流一下。
对于一些系统性的知识,我还在课堂上抽一点时间来总结概括,帮助学生的记忆。
比如学了某一偏旁的字,可以把他们全都归纳起来展示给学生。
如学“讠”字旁的字后可以归纳为:“言字旁,形变样,表语言,说读讲”。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发现规律,发现问题,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方法识字。
这样往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三、运用趣味识字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教给学生丰富多样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识字。
只有营造出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发学生体验识字的乐趣,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1、猜字谜:许许多多的汉字都可以用来做谜语猜,学生猜字谜的过程就是识记字形的过程。
如:“张口,一颗心(思)”、“两个小孩在土堆上背靠背(坐)”、“一口咬掉牛尾巴(告)”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和喜悦,在不知不觉中认识更多的汉字。
2、编儿歌:
我发现把学习过的某些字编成形义相应、顺口易记的儿歌,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一些比较难的生字,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加深记忆。
比如:“鸟”“鸟少一点成了乌,乌鸦好像没眼珠;只因全身羽毛黑,所以远看不清楚。
” “七”字尾巴弯弯,算算比少三。
“匹”三面有墙一面空,有个婴儿在当中。
3、编故事巧记字形:
小学生年龄小,普遍喜欢听故事。
如果发挥想象,根据字形把一个个抽象的字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这样既使枯燥抽象的笔画变得富有灵气,又给识字增添了趣味性。
如教“看”字时,可以告诉学生,上面就好比一只手,下面目就是眼睛,远处来了个孙悟空,他把手放在眼睛上面,正向前方看有没有妖怪呢!通过讲故事,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加减法识字
在教学识字中,我出一些花样翻新的练习来“考考”学生,激发求知欲,强化记忆。
例如“门+口=?”(问)、“早+艹
=?”(早)。
“草土=?”(从)、“立+日=?”(音)等。
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都想尝试,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形近字之间的异同,对一些外形相似、形旁不同的字,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称之为“姐妹字”“双胞胎”。
如:“蛙、哇、娃、洼”“请、清、情、晴”的字,找出了字形之间的联系,学习起来便容易多了,而且随机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字。
平时,我用得最多的是“开火车”。
每次,我先问:“火车火车往哪儿开?”学生就会抢着说:“火车火车往这儿开!”如果有学生说错了或是不会读,火车就停下来,请其他组的“火车修理员”帮助“修理”。
我还变化出双轨火车、翻山火车等,给识字带来了乐趣,提高识字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
动态变化着的事物特别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
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位小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迷住了三维“动画”。
针对学生心理状态采用多媒体识字,是识字的一个好办法。
因为有了多媒体的支持,使汉字能够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出现,使汉字的音、形、义不再脱节。
比如学习《口耳目》一课时,可以用动画把汉字从古到今的形体变化演示出来,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象形字”,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用简单的图画代替老师繁杂的讲解,无疑更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 变静为动识字”,一年级课文内容少,多诗歌韵文,用微机打出,用大屏幕出示。
在学生读熟课文后,把要学的字变颜色或者是闪动,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读,从句到词语,再到字来识字。
这样学生对学习字就很感兴趣。
还可以把一些形象的课文做成Flash播放给学生看,如上《雪地里的小画家》这课时,可以把小动物的脚印播放给孩子们看,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对城市的学生来说,也是接触生活、了解社会的好方法。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的使用内容必须随着自己的课堂设计变化,不能生搬网络上的资源,而是化为己用,这样才能成为帮助学生识字的点睛之笔。
五、让生活成为学生识字的大舞台
汉字的创造来源于生活,识字教学也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形成识字的敏感和浓厚的兴趣。
比如,大街上的招牌、广告,家庭中的电视、电脑,学校的墙报、标语、花草树木上的标签、校园文化墙等,把语文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在作业本中识字,在家里识字,走向社会识字。
这样,日积月累,很多字潜移默化地被学生牢牢记住。
把生活当成语文课堂,在生活的舞台上识字,增大了识字量,容易提升学生识字的成就感,也能更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效率。
六、有效巩固,识字阅读同步进行
记忆有遗忘的规律,儿童的识字更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
所以,学过的生
字要让学生多次接触,强化记忆,否则,很快就会忘记。
所以,要创造条件让生字复现。
复现的方式很多,我在每上完一课后,就会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牌型生字卡片,然后让学生和家长或是伙伴一边玩牌一边巩固识字。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阅读、写作是巩固、发展识字的必要手段,更是识字的直接目的。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让阅读和识字同步进行。
我利用我们班每周一下午的阅读活动,推荐给孩子优秀的书目,并在班上采用孩子们自带图书互相借阅的形式,不仅让孩子养成了乐于分享的习惯,更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了阅读习惯,还巩固了学过的生字。
看到学生津津有味地阅读着课外书,对语文老师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欣慰。
识字的方法很多很多,“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开动脑筋,创造出最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尝试。
另外,我们还应该不断用知识来扩充自己,多吸取别人优秀的经验,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有效的方法,化为己用。
总之,努力让孩子们从识字学习中品尝到快乐、体会到成就感,在生活中能够自主地识字,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每一名教师最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