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

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

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还是一位修身养生学家。

首先,孔子对饮食卫生、食品安全提出要求,他说:“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不时饪不食,不时不食。

”即食物变色了的不食,变味了的不食,不是刚刚烹饪的不能吃,鱼肉不新鲜也不能吃,不到进餐的时间不吃,进食要按时定量。

孔子还说“唯酒无量不及乱”,饮酒要自我控制,适量而不为乱,乱就是失去常态,乱则影响健康。

这些要求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现代科学卫生“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十六字诀健康基石的基本原则。

孔子的养生观是科学的。

孔子的中庸之道被世人奉为修身养生的至高境界。

人在生活和处事中做到不寒不热,不湿不燥,不饥不饱,不卑不亢,不骄不馁,不狂喜不愠怒,不忧伤不耽乐,不仇富不安贫,不逞强不示弱,不争先不恐后,无太过无不及,不高腔不低调,不争长不论短,保持平和的心态,愉悦的心情,就能达到心理平衡,胸襟开阔,祛病驱邪,益寿延年。

此乃养生修身之大道。

守中庸、致中和,阴阳调合,气血畅通,允执其中,平和中正,天人合一,人际和谐,怡乐雍容。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在学习中得到愉悦,在与人相处,人际交往中体会到快乐。

孔子很重视快乐对健康的有益作用,他又认为快乐不会无由来地获得,必须通过实践,通过交往来获取。

所以他又说,“发奋忘时,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体现出孔子那种忘我投入,陶醉在自己兴趣爱好中,甚至把时间和所有烦恼都置诸脑后的豁达心态。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对颜回在逆境中、困顿中仍保持乐观,甚为赞赏,说明孔子是一个逍遥自在的乐天主义者。

孔子乐天知命,修养有素。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认为人一生中,少壮老三个阶段,要时时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要惜精保命,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壮年时,血气方刚,精力旺盛,要警觉争强好胜,恃强好斗,好勇斗狠,不要为一些小事而与人争吵,甚至拳脚相向,这样于己于人都不好。

年老了,血气衰退,要警觉贪得无厌,要不计得失,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孔子曰:“智者乐,仁者寿”,“唯仁者寿,唯德者康。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是儒家养生的最大特点。

“仁者寿”,就是具备仁德之心的人才会长寿。

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做事问心无愧,乐于助人,没有心理负担,时常感到内心的快乐。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心情愉快能提高人的免疫力,免疫力高,生病的机率就小,寿命自然会延长,这是很道理的。

孔子的道德哲学、养生观念,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对中国人的人格铸造,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按朱熹注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其任而致其远”。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无信乎?传不习乎?”反躬自省是很高的道德修养,是他“反求诸己”的本初心路。

他为人谋而求忠,与朋友交而求信,实践他所传承。

守忠信,重实践,是他自省的主旨。

孔子还为所谓君子制定了三条基本道德规范:“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如何才能到智仁勇三者的标准?孔子则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弘毅、忠、信、智、仁、勇是孔子道德修的核心。

我们学习先哲应取这种态度。

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联合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二千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我们尊崇孔子德行,吸取他的智慧,就要遵循其嘉言懿行,躬行实践,做一个忠者、信者、智者、仁者、勇者、弘毅的人。

孔子的修养之道—读书笔记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君子。

哪有那样容易。

看起来君子有很多要素。

第一起码要物质生活充裕,才有时间去搞修养。

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指望建筑工地的朋友们去修身养性,不合适。

他们有小孩、老人要抚养,是没有这个精力的。

第二要有天赋,君子琴棋书画,让一个疲于对付的人搞这些艺术创作也是不行的,他不搞破坏就算好了。

但孔子的修养之道似乎和物质没有很大的关系,和艺术有一点关系,但是不强烈。

任何事情都有原则,没有原则,很难成事。

修养也是这样。

修养的原则有三个:第一个是,针对血气。

每个人是肉体,是动物。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也就是说,年轻的时候身体素质虽然还可以,一夜五次郎也不是问题,但是血气未定,不能沉溺女色。

后果很严重,就和新车一样,一开始猛地加速提速,到了后期跑起来就没有劲儿了。

所以古代短命的皇帝太多了,很多是活活的被女人吸的精尽而亡。

然后到了壮年,血气方刚,怒发冲冠,火爆不堪,走在路上人家瞪一眼,就上去打一架,这样的勇敢是匹夫之勇。

“在网络上义愤填膺,在大街上胆小如鼠!”年轻的时候戒之在斗。

年老的时候,各方面不行了,就不能贪恋财物,欲望要降低,要不然气血就供应不上了。

第二是,自我反省。

这个相当难。

毛主席说,善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这一点主席在后期他自己也只能做到前四个字了。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磨轮人非”这句话和我们更是不共戴天了。

批判总是很容易的。

“吾日尝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也就是说,我常常反省自己,为朋友、上司做事情,有没有尽心,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坦诚,自己教给别人的,首先有没有做到?这是很难得。

要努力往这方面靠,就很不错了。

第三个,言行合礼。

也不容易。

说话恰到好处,这是需要时间历练的。

有些人说话出来,呛人三里路。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俄语伤人六月寒”就是这个意思了。

孔子也不是什么都说,他很少谈到,利。

如果大家都去夺利,也就把一个公司,一个团队搞的乱七八糟了。

但是,也不是不要,只是,取之有道。

现在有些人,为了钱做了很多丧尽天良的事情,能量是守恒的,应有报应的。

很少谈命,佛教里面的归属论,说,冥冥中,一切都安排好了。

不提倡的,还是要奋斗,去改变,去学习。

现在提倡的学习型社会,就是孔子,发愤忘食的低级版本。

孔子也算卦,但是不过分提倡,命运还是要靠自己改变,这是不同于佛教的地方。

孔子不谈神,那些玩意儿太玄乎,解释不了,与其吹的不行,不如不谈。

子不语,怪、力、神,是也。

孔子特别提出,三种说话的方式是要不得的,是害人的。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而及之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不该说话的时候,就贸然讲话,这是暴躁。

该说了吞吞吐吐,就是隐瞒。

不去察言观色,信口开河,这是眼瞎。

所以简简单单的说话,并不简单。

第四个是情绪。

我靠,管理情绪是最难的。

有本书写的如何云里雾里,还是外国人写的,其实都是白搭。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确实如此。

孔子认为,做到不怨很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我们很多抱怨,这样不行那样不行。

就产生了很多痛苦。

孔子怎样做到呢,他去看诗经,为什么?诗经里面的人好多都很惨,女子被抛弃的,男子事业无成的,人民生活水生火热的。

一比较,就没有什么怨气了。

以上是原则,原则就是方向。

方向不对,再多的努力没有用。

当然人是有志向的,有些人发奋成为妥当的君子,有些人发奋成为彪悍的土匪,这一点“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法勉强了。

然后是孔子的自我调节方式,这一点是值得学习的。

这是他老人家是怎么学习修养的。

第一个是三忘主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能做到发愤忘食的人,不多,现在的我们最怕饿了,是不折不扣的吃货。

然后因为房价看看收入,忧伤就很多,抱怨就很多。

欢乐显得越来越奢侈。

最后就觉得生命是自然而然的了,道法自然。

第二个是读《诗经》,前面说了,是为了减少抱怨。

那我们也要常常想一些不如自己的人,减少怨气,主席说,“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个是音乐,孔子的艺术修养还是很牛逼的。

他能用磬演奏很唯美的音乐。

来表达情感,现代人虽然不要说都是键盘乐的高手,架子鼓的达人,你至少可以喜欢唱歌,哪怕是五音不全,唱歌也能给你带来欢乐。

因为“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四个是幽默。

孔子很幽默的。

我们也要常有幽默之心,不然人生枯燥的如同铝锅里面盐,只有一个味道,还容易和铝发生化学反应。

生命是一场远航,说不清是起航还是归航。

总是人生之旅是比较辛苦的。

修养的过程是枯燥的,这样做有没有好处呢,当然啦。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现代社会君子就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妥当的人,拥有极大的人格魅力,你和他打交道会觉得很舒服,如遇春风。

我们有误解,形容一个人文质彬彬,往往觉得他文静,不是的。

质就是粗放的一面,豪放的一面,文质彬彬就是说,该你静绝不浮躁,该你动绝不静止。

然后是自得其乐。

大家都看过心灵鸡汤。

这本书还买的不错,心灵鸡汤也好,平桥豆腐羹也好,关键是要对自己好一点。

孔子是学不完的,人家是圣贤。

我们取法乎上才能得其中,人要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奋斗,这才是生活的要义,也是儒家精神闪耀的光辉!浅谈孔子的修身与育人孔子,对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圣贤。

熟悉的是他的名字,陌生的可能是他的思想。

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一年来,我坚持利用课前五分钟和学生一起进行国学诵读,平时有空就翻阅《论语通译》,的确是受益匪浅。

通过读记录圣贤言行的文字,进一步了解了孔子的为人与境界,情感与思想,尤其对他的修身与育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修身自我认知孔子能够成为大学者首先源于他对自己的定位。

孔子把人的智力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他自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

”这样的自我认知是怎么确立的呢?据《中庸》载孔子语:“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孔子发现舜的大智慧是从好问好察而来的,由此他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们的先天才质都是差不多的,修养的高下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自我认知和参悟,才使他没有迷失自我。

立志求学“人非生而知之”,要“知之”,就得学习。

孔子从小就有学习古代文化的强烈愿望和远大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也正是这样的学习动机,使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疲倦:“学而不厌。

”我们都知道,只有愿望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有行动而没有好的方法也很难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更不用说事半功倍。

而孔子不仅有强烈的愿望,更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和行动━━勤奋、学思结合与虚心求教:“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罔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焉能不成为一代宗师?矢志不移近年来,终身学习的理念被提出并逐步深入人心,殊不知我们的先贤早在两千年以前就已经践行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