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
建立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是进行隧道施工组织的重要前提,组建地质超前预报专业小组,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提前准备各种可能的不良地质条件的施工预案,超前处理不良地质,是实现长大隧道的安全施工和快速掘进的必要条件,地质预测预报体系见。

施工前预报:根据设计给出的隧道地质条件说明资料,认真分析隧道的地质断面图、平面图,掌握隧道的地质特点和水文特点。

进行长距离宏观预报各段隧道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情况。

施工阶段地质资料记录:首先对已开挖地段进行地质调查,调查的主要依据为隧道开挖面地质素描、岩石结构面调查和涌水观测记录。

开挖面地质素描内容有:岩性、地质年代、岩层产状、软弱夹层、岩脉穿插情况;断层及破碎带的形态、产状、宽度、填充物特征;主要节理裂隙的形态、产状、规模及相互切割关系。

围岩岩体结构类型、完整性、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能。

岩石结构面调查内容有:围岩的岩石结构产状、物理力学属性、节理的延伸性、粗糙起伏情况、张开程度。

地下水出露情况、水量大小等;地下水的分布形态、大小、位置走向等;围岩节理内含水情况。

地质素描采用图表形式形象纪录。

地下水地质预测:现场技术人员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对地下水作出经验性预报。

当隧道由弱可溶岩进入强可溶岩的边界部位时,可能发生涌水;
突水点的涌水特征:一般有渗、滴水段→线状渗水段→集中涌水段→高压喷水段;当隧洞由渗、滴水段进入线状渗水段时,应作好出现集中涌水的准备,进行超前预报的施工防治能取得较好效果;钻孔内出现浑水,前方可能有涌水;若浑水能喷射5m以上,则前方可能有大于30~50L/s的涌水存在;当超前钻孔能喷水较大时,则前方可能存在涌水;当地温测值出现比前一点低时,可能有涌水;掌子面附近出现铁锰质富集或泥质充填的裂隙,则表明前方有涌水的可能。

施工中将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作为一道施工工序来进行安排,成立专业超前地质预报室,配置物探、地质及试验专业工程师、测试技工;配备先进的预测与预报设备和仪器,建立地质预报管理组织机构,由总工程师任组长,超前地质预报室主任任副组长,各专业工程师任成员的组织机构,并聘请国内知名地质预报和隧道施工专家组成专家组。

根据本标段隧道的工程地质特点,为保障施工安全,采用地面预报和洞内预报相结合的模式,主要以洞内预报为主。

为提前了解开挖地层的特性,在设计基础上,采用多种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手段,采集各种水文、地质、变形、应变等参数进行信息化管理,对未开挖地段进行地质预测和分析,以供设计单位及时提出是否需要修改设计的正确判断,并研究拟采用的支护类型,确定合理的结构支护参数,实行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施工,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银洞坡隧道计划对ZK223+830-ZK223+960及YK223+850-YK224+000进
行超前地质预报。

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组织机构图
6.1、隧道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方法及工艺
根据本隧道工程地质条件,采用TSP203地质预报系统、地质雷达、
超前钻孔探测等综合地质预报技术,预测开挖工作面前方一定范围内围岩的工
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状况。

6.2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工作程序
隧道超前地质探测和预报工作程序见图。

6.3、隧道超前预报探测方法和频率
探测方法及频率见表。

探测方法及频率
6.4、资料交付
地质测试与超前预报成果资料采取分报告与总报告相结合的交付方式。

每天将现场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汇总,并向施工和技术负责人进行汇报;每周进行一次归纳汇总。

对地质条件与设计变化较大、影响隧道施工安全,可能产生地质灾害的重点地段(强富水地带、岩性接触带、节理密集带等)所做的
地质超前预报,及时提交业主、设计单位进行动态设计;情况紧急时,先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再以书面形式报告业主、设计单位,以保证施工安全。

6.5、隧道地质超前预报质量保证措施
成立QC小组。

为了保证地质测试与超前预报质量,成立QC小组,实行全面质
量管理,按ISO9000质量体系的要求,建立内部管理机制,制定岗位责任制,保证测试预报工作按计划(实施细则)运行,全部地质资料实行计算机管理,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测试预报人员要根据现场实际每天或经常、主动地深入施工现场,及时了解施工动态,进行地质测绘与编录,同时对一些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设置质量控制点,进行重点测试预报,确保地质测试与超前预报工作的质量。

超前地质探测预报工作程序图
定期会议制度。

为了地质测试与超前预报和施工的顺利进行,实行定期会议制度,每天进行一次调度会,每周召开周例会,每月进行一次汇总和分析,若遇特殊情况,根据需要随时召开,适时邀请业主和设计单位参加,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地质测试与超前预报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