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教师素养测试题库、案例分析1、【《勇气》是冀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故事。
一个美国伞兵被误投到了敌占区,向空投地附近的法国农妇求救。
法国农妇毫不犹豫的把美国伞兵领进屋内,德军发法国农妇救助了美国伞兵就枪杀了她的丈夫。
美国伞兵被俘后设法逃出来,第二次法国农妇求救,法国农妇毫不犹豫地再次救助了他。
教参上指出文章中有两种勇:美国伞兵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
一位老师执教《勇气》这课,快要下课的时候,一个小男生突然站起来: “老,你看,美国伞兵是牺牲了别人,来谋求自己的生存,他是一个生命,难道法国妇一家就不是生命?”课堂上顿时骚动了起来。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案要点: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中对这个美国伞兵第二次想农妇求助的具体描写,去会当时美国伞兵、法国农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来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真实意图。
2、《自然之道》讲的是一群游人在大海边去游玩。
游人见到出来侦查的幼海龟临被嘲鹰捉住的危险,强烈要求导游将幼海龟救起来送回到大海。
结果,窝里成群幼龟出来了,被嘲鹰当做了一顿每餐。
游人们这才知道第一支幼龟是出来侦察,如它不回去,其他幼龟就会以为外面是安全的。
课文的主旨是告诉人们:自然有自然规律,人类不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预。
作者在结尾写道: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
”教学中,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如果没有人类的干预,那只侦察幼龟有可能被嘲鹰叼走,巢中的幼龟们一样会得到错误信息而倾巢而出,那样它们的损会比文中这种情况更大。
怎么能说"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答案要点:第一、没有人类干预,被调走仅仅是可能,从概率来讲,是百分之五十;而有了类干预,坏的结果则是百分之百!第二、他作为一个导游,他应该知道不干预也会存在这样的情形。
但是他说了,至说的绝对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在强调人类干预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作者这里引用这话,,目的不是探讨一个话语对错的问题,而是用这样“绝对”说法,来强调:我人类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干预自然的正常规律。
3、【在《詹天佑》这篇课文中,第三段,作者介绍了修筑这条铁路的困难,写帝国主义者的态度,其实,这是对帝国主义者阻挠、要挟的一种补充,同时,也强这条铁路修筑非常困难。
为表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埋下了伏笔。
课文写道: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
消息一传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
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
”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他们认为样艰巨的工程,各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读到这段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来:“老师,这句话有逻辑问题。
各国,难道不包问题: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答案要点:肯定学生的看法。
这句话在逻辑上的确存在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思:作者这样写表现出了帝国主义者的什么态度?第一,中国没有著名的工程师,是上文“能在南口以北修筑忒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一句做了一个解释,第,他们根本就没有把中国这个国家当个主权国家看,这样看似矛盾的、不合逻辑的述则表达出了外国人的狂妄、对中国的态度的轻蔑——不单单是话语内容表现了帝主义媒体的对中国人的轻蔑,连语气都是轻蔑的——“至于中国人”中的“至”是个连词,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根本就不在考虑之内”的语气。
而作者,是通过样的言语方式,入骨地表现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对中国这个国家主权的轻蔑态,同时也反映了工程的艰难。
4、有位老师指教《卜算子•咏梅》一课。
他先让学生背诵学过《石灰吟》,然后学生:你觉得我们背诵的古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很押韵、字数一样。
然后,老师板书:今天我们学习《词二首咏梅》,我们来研究一下:词跟我们学的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读这两首词,一起来探讨个问题。
课后与他交谈时,他提到:我这也是在创设情境。
问题:这位老师谈到的“创设情境”与过去我们谈到的“创设情境”有什么相答案要点:相同的地方,都是情境。
创设情境,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动机背,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实际需求——将其注意力印象一种特定的学习对象,并之产生适度强烈的学习倾向。
不同的地方:过去我们谈到的创设情境往往是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入手的。
而这位师是从语言文字的形式入手创设情境的。
5、教师教学一年级《荷叶圆圆》课文原文如下: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荷叶是我的摇蓝。
”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小蜻蜓说:“荷是我的停机坪。
”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台。
”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
”小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中有一个词语“停机坪”,教学中,两位老师分别这样处理:学生读完小蜻蜓的话,老师:“停机坪是什么意思?”学生:“停机坪就是飞机靠的地方”。
老师:“好啊,这里小蜻蜓把荷叶当成了停机坪,绿色的停机坪。
大再来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读书。
案例二:学生读完这句话,老师问:“停机坪是什么意思?”学生:“停机坪就飞机停靠的地方”。
老师:“蜻蜓为什么把这里说成是‘我的停机坪’?”学生:…老师:“你们看看,蜻蜓飞起来,身体的样子……”学生:“老师,我知道了,蜓的身体就像直升飞机。
”老师:“如果别的昆虫,比如小蝴蝶落在上面,叫停机吗?”学生:“不行,因为它的身体不像飞机。
课文里,蜻蜓说的是‘我的停机’,我像飞机,所以,这里才叫停机坪。
如果是别的小昆虫,就得起另外的名问题:请你结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教学要求,来分析一下两位老师 答案要点:第二位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读懂了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导学生体会了这是打比方,打比方的时候,要根据事物的特点,找出准确的联系。
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到了语言的准确性特点,从而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6、新课程出现了“三维目标”这样的提法,其中一条是“情感态度和价值”。
谈到这条目标,有老师认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实就是我们过去谈到“思想道德、文本的情感思想、社会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文以载”的“道”。
而有的老师则认为这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单单是传统教学中“道”,还应包括对学科本身的“知识特点、知识结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认识。
问题:两种观点,你认同哪一种?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要点:第一种看法是比较片面的;而第二种,注重了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学兴趣和价值认识的体验的培养。
按照这样的观点,教师教学才更注意从学科本身的点出发,去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是人的学习动机产生最佳动机“认知内驱力”。
7、一位教师在教学《采蒲台的苇》(介绍作者回忆采蒲台苇塘发生的人民群众结起来保护干部的故事,赞美了采蒲台英雄的人民)一课的时候,安排了这样的教活动:1、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了一次搜集、了解白洋淀的风情、历史、地理料、阅读孙犁的《荷花淀记事》主题活动,然后用了一个课时,来分类交流各自搜到的关于白洋淀的信息。
2、教学《采蒲台的苇》。
3、结合了解白洋淀的活动和课教学,小组确立主题,办一张关于“我所了解的白洋淀”的手抄报。
问题:请你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分析一下这位老师安排的教学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和综合素养有怎样的益处。
答案要点: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将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课有机结合;将语文课学习与感兴趣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理解课文作了经验铺,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没有经验,先做好经验铺垫;体现了语学习的学、用结合,主题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盒学语文、用语文的环境。
8、在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上,蒋军晶老师讲了《月光曲》。
开课的时,老师先安排了“听写词语”:传说、谱写、盲姑娘、蜡烛、琴键、清幽,随着听,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了传说、谱写、清幽在文本中的意思。
然后提出要求: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词语来说一说这个传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
生:贝多芬谱写月光曲时被人们说成是一个传说,因为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的月光,因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的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月曲——月光曲老师:说得真不错,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当时的情境,请愿意说说,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学生:就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问题:蒋军晶老师开始的听写词语欲说内容是什么关系?两次要求学生说这个事,在落实这语文课程的什么目标?答案要点:蒋老师的课,关注了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听写词语并讲器在课文中的意思,是将学习生字词与回忆课文内容、读懂课文内容相结合,听写语为整体把握内容做了铺垫;后面两次“说这个传说”,是在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故,第二次比第一次简练,其实是在对学生进行概括训练,这是在引导学生经历概括要内容的过程。
、在博客中,我读过这样的一段文字:今天,我批阅完学生的“观国庆阅兵有”的写话,不禁忧心忡忡。
原因是学生的作文写得“太好”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半开着玩笑问道:“你们的作文写得太好了,我的礼物都不够发的了。
这些作文真是你们自己写的吗?”班上的孩子都会心地笑了。
只有几个孩子高高举起小手,骄地向我炫耀。
我又问:“谁的作文是家长和你们一起写的!”顷刻间,小手林立。
许由于“甜蜜的棒棒”太有诱惑力了,班级中的孩子们特别爱写写话练习,总是期着我发写话本,奖励获得“星级”写话的孩子。
这就造成了很多孩子想写好作文,得不请家长来帮助。
值得肯定的是,我们班的家长们的确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所以级的写话呈现了“表面繁荣”的景象。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习惯:有了什么重大事件,要组织孩子们看一看,然后写感之类。
这应该没错。
但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泛泛,就是雷同,或者请人捉刀代问题:请你分析学生习作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给这位老师解决问题提出一些可的具体的建议答案要点:问题成因,主要是孩子们没有真正的“感”,或者,他们真正的感不老师希望的、范文表达出来的。
国庆观感,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的。
可以从阅兵式的备变化来谈,可以从参加阅兵的人的角度来谈。
但是,作为小学生,“感”,更多需要“现实”与“经验”的冲突来引发。
如国庆观感,其实是阅兵式的内容、国庆兵表达的意图,与学生“经验”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