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XX市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与思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有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对于XX市而言,与过去高速增长“常态”相比,新常态下XX市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有望保持引领态势,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主要动力转向主要依靠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经济结构正发生新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作用更加凸显。
一、因势而谋,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随着全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XX市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逐步显现。
新常态下,全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处于平稳合理区间,主要指标仍然保持两位数增长,新的发展动力不断集聚,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发展势头向好,转型创新成为新常态下最大亮点。
(一)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新常态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多元,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
X-XX月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0.9亿元,同比增长4.0%,增幅提升2.1个百分点。
传统农业平稳较快增长。
粮食生产平稳增长,产量达248.5万吨,增长1.8%,扭转去年下降局面;主要经济作物较快增长,油菜籽产量7.6万吨,增长4.7%;蔬菜产量573.6万吨,增长7.1%。
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今年全市开工现代农业产业项目16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14000家,农产品加工业总销售收入突破1300亿元,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收入达41.6亿元,接待人数达2300多万人次。
(二)工业发展活力增强。
新常态下,虽然传统工业增速有所放缓,但新兴产业支撑明显增强。
今年以来,面对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9月以来工业增速持续回升,X-XX月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728.77亿元,同比增长12.0%。
多数行业增长较快。
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1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多数行业快速发展,其中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长30.0%,汽车制造业增长27.7%,医药制造业增长26.4%。
工业结构继续优化。
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全市新兴行业发展较快,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7.1%,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过渡依赖烟草和工程机械的状况有所改善。
产业集聚水平提高。
园区工业增长较快,发挥了工业经济主战场的引领作用。
X-XX月,全市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13亿元,同比增长13%,高于全市水平1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8.1百分点,改变了去年一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状况。
(三)投资结构明显优化。
新常态下,房地产投资逐步回归理性,实体经济投资加快,投资渠道更加多元化,企业更加注重转型创新。
X-XX 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66.30亿元,同比增长18.3%。
主要领域投资较快增长。
随着城市建设以及工业项目落地推进,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0.8%,工业投资增长21.6%。
房地产投资稳步回升。
受国家和全省出台房地产政策利好,10月以来降幅收窄,X-XX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275.5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8%;X-XX月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34.61亿元,同比增长17.4%,5月以来增速稳步回升,显示房地产市场在低迷中有所回暖。
民间投资增长加快。
X-XX月完成民间投资3640亿元,增长21.8%,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81.5%。
(四)消费市场优化升级。
本轮新常态中,全市消费相对稳定,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X-XX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 61.23亿元,同比增长12.9%。
今年以来各月累计增幅保持在12.8%-13.4%之间,消费发挥了经济增长稳定器作用。
增速比较优势明显。
XX市作为区域性消费中心,消费需求较为旺盛,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3.1%)居省会城市第三,今年以来增速在中部省会城市始终处于领先水平。
主要商品较快增长。
X-XX月,汽车、石油、中西药、食品类等主要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为13.8%、16.4%、16.5%和17.6%。
网络消费大幅增长。
互联网商品销售升温,X-XX月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网上零售额增长56.5%。
(五)开放经济发展加速。
新常态下新动力正逐步发力,随着国家内陆开放政策带动,全市外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出口增速明显加快。
X-X X月,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678.85亿元,同比增长23.4%;其中出口额4 77.59亿元,同比增长38.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增速创近年来新高。
利用外资较快增长。
X-XX月,全市实际到位外商投资36.63亿美元,同比增长12.7%。
引进内资稳步推进。
X-XX 月,全市新增实际到位省外境内投资项目252个,实际到位资金557.23亿元,同比增长12.3%。
(六)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新常态下,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民生指标总体好于去年同期,显示新常态下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就业形势好于预期。
X-XX月,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5.5万人,同比增加1万人,提前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任务。
物价调控好于预期。
X-XX月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8%,稳定在3.5%调控目标以内,今年以来呈现逐月回落态势,八大类商品中其中食品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涨幅较大,同比分别上涨4.2%和6.8%。
民生支出稳步增加。
X-XX月,全市公共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一般公共服务、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9.4%、26.3%、159.4%和12.3%。
同时,从最近调研了解情况看,虽然目前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在企业层面上,凡是具有创新能力,主动转型升级的企业增长势头整体较好。
在产品层次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产品销售也都很好。
这些情况都说明当前全市经济发展在结构调整和升级上正在积聚新能量,孕育新突破。
二、应势而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新常态,经济增速、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都在发生变化,新常态下呈现三大特点:速度上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结构上呈现优化升级,动力上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更加兼顾三个平衡:经济增长与消费、环境承载能力、社会公平的平衡;在XX市发展上体现为三种态势:一是由工业主导走向工业、服务业发展并重。
本轮经济下滑主要是受到外需疲软、工业经济回落影响,而消费相对稳定,且服务需求取代传统物质需求成为消费需求升级趋势,房地产相关消费回归常态,而文化娱乐等升级型消费较为旺盛。
二是投资型工业受到冲击较大,消费型工业相对平稳。
重化工行业增速明显放缓,汽车、手机等行业经过前期高速扩张后进入平稳发展期,工程机械在经济下行和基础设施建设放缓背景下呈现负增长,未来要保持工业较快增长须加快消费型工业培育力度。
三是投机性需求减弱,投资性需求提升。
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业投资逐步回归理性,工业等实体经济投资加快,企业更加注重转型创新。
总体来看,随着政策效应不断显现,积极因素不断积累,XX市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势头有望延续,也需要经济应对需求不足、结构性矛盾制约等因素,积极通过转型创新发展促进经济由企稳转向回暖。
(一)从全国走势看,XX市与全国经济增长走势基本适应。
我国已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国家把“定向调控”、“精准发力”作为宏观调控主基调,调控思路上不再采取“强刺激”政策,而是保持政策定力,守住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这一底线,将主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因此地方经济增速将主要是稳定为主。
从近年来全国、全市GDP 增速关系看,两者呈现同向波动,全国发展大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XX市经济发展走向。
(二)从全省来看,XX市经济增速预计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左右。
省会城市是所在省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同时受全省经济发展影响也较大。
近年来,省会城市与对应省份GDP增速偏离度缩小,2011-2014年2 6个省会城市GDP增速高于相应省、自治区增速的平均幅度分别为0.5、1.0、1.0和0.7个百分点,整体处于[0.5,1.0]这个区间,差距在1个百分点以内的城市数分别为14、12、17和18个,加之明年国家核算制度改革影响,1个百分点以内差距将成为一种常态。
虽然XX市偏离度稍大,2010-2014年分别为0.9、1.7、1.7、1.9和0.8个百分点,2011-2013年偏离度均超过1.5个百分点,目前逐步回归到全国平均水平。
从发展态势看,XX市经济增速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以内符合全国发展趋势。
(三)从省会城市看,XX市未来一段时期发展仍能保持相对领先。
在经过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省会城市经济出现调速换挡趋势,当前增速普遍回落且低于发展预期,经济增长支撑动力有所减弱,其中工业和投资增速下滑是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
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省会城市G DP平均增速年均回落1.1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平均增速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与年初目标相比平均差距达1.8个百分点,20个城市增长在1 0%以下,同时经济下滑时经济总量大的城市稳增长压力相对更大。
预计省会城市经济发展将整体稳中略降态势,10%以下增速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增长常态。
(四)从XX市发展来看,经济增长基本面向好,转型升级亮点增多。
通过模型回归以及产业、需求分析显示经济增长有望保持平稳。
一是回归显示潜在增长率在下降,但当前总体稳定。
采用国际上通用预测经济增速的计量经济模型(ARIMA模型)对1979-2014年全市GDP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显示2015年全市GDP增速为9.8%。
二是产业支撑有力,优化升级成常态。
农业方面,政策支持有力,全市农业基础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会展农业、连锁经营、直销配送、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农业有望继续平稳较快增长。
工业方面,园区、骨干企业、支柱产业、新兴行业等发展动力有望齐头并进。
随着加快园区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地,工业将继续平稳较快发展;比亚迪、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等企业发展壮大,以及上海大众等新项目陆续投产,汽车制造业有望实现大的飞跃;电子信息产业来势较好,今年有望成为新的千亿产业集群,以蓝思科技等企业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烟草制品业有望持续稳定增长,工程机械经历负增长稳增长相对压力减小,明年工业经济有望保持稳定。
服务业方面,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优势服务业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房地产业明年有望扭转下降趋势,盈利和非盈利性服务业则保持相对稳定增长。
三是需求总体平稳,但动力略显不足。
投资方面,随着城铁、地铁、磁悬浮以及上海大众XX市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入施工高峰期,将有力支撑和带动投资增长,预计明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左右,受政策利好影响,民生投资、产业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但受投资基数偏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城区投资空间受限等影响难以实现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