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哲学家王阳明
2 人物生平
•
•
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1岁前在祖父王伦培养下成长。后随父 亲王华到北京任所,一度热心骑射,继又研习兵法。18岁时在回余姚的 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 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 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弄权,王守仁因抗疏 救援戴铣等人,称刘等为权奸,被刘瑾廷杖,后系狱,不久贬谪为贵州 龙场驿丞。正德三年时他发生重要的思想转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 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于是突破朱熹格物穷理的格物致知说,认 为所谓理就是人的心理,并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 其主讲贵阳文明书院,他在此首次演讲知行合一说。刘瑾伏诛后,他历 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 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与弟子徐爱等人 讲述他的大学格物新说与知行合一说。后经徐爱记录整理,成为《传习 录》,正德八年至滁州督马政,讲学规模渐大,一度强调静坐,要求就 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正德十一年,升任南赣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 农民起义。
3.哲学思想
• • • • •
3.1许多观点与朱熹对立 3.2 思想与陆九渊接近 3.3 良知说 3.4良知无善无恶 3.5知行合一学说
• 朱熹将《大学》一书分为经传,并补写格物致知传;王守 仁则认为原无经传可分,更无经传可补。 • 朱熹重视“格物致知”,把它置于“诚意”之先;王守仁 则认为格致本于诚意,以诚意为主。 • 朱熹将心与理析而为二,把知与行分离开来;王守仁则主 张心与理一,知与行合。 • 朱熹以格物为穷理,注重外界一事一物之理,要求对经典 的一字一句细心理会;王守仁则认为朱熹这种方法是务外 遗内、博而寡要,他以格物为正心,要求发挥良知的作用, 以良知为评判事理的标准和解释经典的根据。 • 他们虽然都反对佛老的虚玄和管商的功利,但王守仁认为 朱熹的思想琐屑支离,不足以驳倒佛老管商。
• •
• •
• • • •
(一)静处体悟 这是王守仁早年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 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因而,道德修养 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他在《与辰中诸生书》中写道: “前在寺中所云静坐者;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孥,未知为 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虽然王守仁在这里表白他所说的静 坐与佛教的“坐禅入定”并不是一回事,然而,所谓“静处体悟”,实际上 就是叫人静坐澄心,摈去一切私虑杂念,体认本心。这是对陆九渊“自存本 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佛教禅宗的面壁静坐、“明心见性”的修养功夫, 也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二)事上磨炼 这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 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变成“沉空守 寂”的“痴呆汉”。因此,他改而提倡道德修养必须在“事上磨炼”。很显 然,王守仁晚年重视“在事上磨炼”,是他“知行合一”思想在道德修养方 法上的反映。 (三)省察克治 王守仁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很清楚,这 是对儒家传统的“内省”、“克己”修养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其中所包含的 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因素,是可以批判地吸取的。 (四)贵于改过 王守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 错,即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因此,在道德修养中,不贵无过,而贵改过。 这种“贵于改过”的主张,体现了王守仁在道德教育中的求实精神和向前看 的态度,是可取的。
•
在军事镇压取得成功后,强调思想统治,重视教化,提出“破山 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使赣南的统治秩序得到恢复。这期间他 在赣县修建濂溪书院,刻印古本《大学》,印发《朱子晚年定论》、 其弟子薛侃出版了《传习录》。正德十四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仅用35日即生 擒宸濠。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了经验,提出“致良知”的学术宗 旨,认为这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若信得这三字,譬之操舟得舵。 • 明世宗继位后,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此时王 守仁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排挤,疏乞归省,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 年(1527)过着退隐生活。其间他续刻增订《传习录》,修建稽山书院, 其弟子创建阳明书院。他的“拔本塞源论”和一系列重要书信及《传 习录》下册,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弟子还为他刻印《阳明先生文录》 及《居夷集》等。 • 嘉靖六年五月朝廷起用王守仁,镇压广西少数民族起义,造反首 领得知王守仁带兵来讨,也很干脆,乖乖投降,得胜后,为加强思想 统治,王守仁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推行儒学。在他出征广 西之前,录下了全面阐述他哲学思想的《大学问》。 • 嘉靖七年王守仁病重,桂萼又在世宗面前进谗。王守仁听说后便 上书请求致仕,不等朝廷的回复就束装上路。翌年初卒于回归途中的 江西南安。
•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 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 1、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 • 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 3、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 王阳明故居 • 4、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 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力、身体、 智力等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即所谓“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 开”。因此,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个特点,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 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同样,如果不顾及儿童的实际能力, 把大量的高深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就像用一桶水倾注在幼芽上把它浸 坏一样,对儿童毫无益处。
• 王守仁的思想与陆九渊接近。他们都在根本观点上强调心与理一,在 方法上要求简易直截,但王守仁的思想并非直接继承于陆九渊。他的 格物致知说、知行合一说和致良知说,不但与朱熹的思想相对立,也 与陆九渊的学说不同。王守仁接受了陆九渊的心即理说,完成了一个 心学体系。他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身之主宰便 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外无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 物,心外无物。王守仁认为,心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 如果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 低?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它吉凶?万事万物皆是如此。因此, 没有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离开天地万物,也就没有我的灵明。 • 王守仁认为物就是事,譬如意在事亲,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事君,事 君便是一物。因此,物不在心外。他强调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却混淆 了主体同客体、意识和存在的界限,取消了二者的对立,进而颠倒了 二者的关系。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
主讲人:余光辉 制作人:姚琴 四川理工学院 2013级 社工
1 人物简介 [1]王守仁(1472~1529),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 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8年 (1472年10月31日),卒于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 日)。中国明代哲学家,心学唯心主义集大成者。
• 王守仁心学的特点是他的“良知说”。他认为,人心之灵明就是良知, 良知即是天理,故不可在良知之外求天理。良知是造化的“精录”, “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生,真是与物无对”。天地万物皆从 良知中产生。没有我的良知,便没有天地万物,但良知为人心之所固 有。他又说,良知是“天渊”,是天地万物发育流行的根源,因此, 良知又称为“太虚”。天地万物在太虚中发育流行,就是在良知中发 育流行,而不在良知之外。 • 王守仁所谓良知,实际上是主观的道德意识,它既是是非标准,又是 善恶标准,即真理和道德标准。他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 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这种是 非善恶之心人人皆有,圣愚皆同,本来圆满,原无欠缺,不须假借。 圣人不会多一些,常人不会少一些,因此,人人都可成为圣人。既然 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可用自己的良知作为衡量是非善恶的唯一标准, 故不必求之于圣人,亦不必求之于典籍,“良知便是你自家的准则, 便是你的明师”。一切是非善恶,良知自会知道。它就在你的心中, 如果求之于心而非,“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如果求 之于心而是,“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王守仁的良知 说,虽是一种先验论,但它打破了圣人同凡人的界限,在客观上具有 动摇儒家权威的作用。
5文学成就
• 5.1诗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 (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记功碑上称颂武宗的“皇威神武”“亲 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 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 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 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3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徜徉林中,沉吟 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 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了好几首诗,来抒发自己 内心的烦忧。 • 又重游开先寺题壁 •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 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 •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 龙潭夜坐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 先行后。 • 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 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 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 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 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 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 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 表里一致。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 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