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洛阳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洛阳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中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古诗文默写。

(1)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2)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

(李商隐《无题》)(3)杜牧《泊秦淮》中,巧用典故表达对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嘲讽,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π(4)面对历史遗迹,诗人常常感慨万千。

杜牧在《赤壁》中,借“______,______”抒发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______;______”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A. 镌.刻/意味隽.永禁.锢/情不自禁.贻.笑大方/心旷神怡.B. 阴晦./诲.人不倦差.遣/参差.不齐肆无忌惮./弹.尽粮绝C. 炮.火/如法炮.制胸膛./瞠.目结舌任.重道远/光阴荏.苒D. 夜幕./蓦.然回首和.煦/和.衷共济视若寇.仇/豆蔻.年华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恻隐孺子牛满腹经伦蔚然成风B. 羁绊三部曲侍才放旷相得益章C. 绮丽度假村器宇轩昂谈笑风声D. 缔造打擂台舐犊情深相濡以沫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治学严谨,勤奋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锱铢必较....B.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参赛小选手,聪明伶俐,贻笑大方....,小小年纪就记得很多汉字和词语,深受观众喜爱C.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俸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栩栩如生....的交响乐D. 由于他刻苦练字,锲而不舍,所以他的书法艺术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三、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5.下面一段话中,两个画线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将改正后的句子写下来。

在时光的咏叹调中,人正如一朵花①自己的果实,全靠自己是否投入地去吸收大自然的营养。

时光无情的平等,②它无时无刻告诉你:青春有过但只有一次,肌体活过也仅此一生。

你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6.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记者从洛阳市环保局获悉,为实现“治霾留蓝”的美好愿景,今年洛阳将出台新标准,在杜绝渣土车横行、环境监管纳入城市管理等方面开出“应急药方”,同时为防止“踢皮球”,划清了与治霾有关的20个部门的职责。

材料二:洛阳市环保局局长陈亚利告坼记者,2014年洛阳市形成雾霾的原因,主要是电厂烧煤、尾气和油烟。

在过去的一年里,洛阳市环保局已采取相应措施,全年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材料三: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一起走着却只见雾霾不见你”。

(1)给材料一拟写一个标题(15字左右)(2)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出治理雾霾的具体措施。

(3)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谈谈材料三给你的启示。

四、名著导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7.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1)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绰号常常能体现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请任选《水浒传》里宋江的一个绰号,结合相关故事情节,简述其性格特征。

a黑宋江 b孝义黑三郎 c及时雨 d呼保义(2)在《童年》中“我”对外祖父的感情是复杂的。

在“我”的眼中,外祖父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情节加以分析。

我选:______。

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沙场秋点兵”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9.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叁堡童箜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竖鉴羞鲎人;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二)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

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憩,辄以水沃面。

往往嬗粥③不充,日昃④始食,遂大诵六经之旨,慨然多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日: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注释】①适:嫁。

②世家:身世。

③魑粥:稠粥。

④日昃:太阳偏西。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媵人持汤.沃灌②同舍生皆被.绮绣(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语段(一)中画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4)同样是克服困难,勤奋苦读,宋濂和范仲淹的读书动力有什么不同?七、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8.0分)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酸甜故乡年①夜静的出奇,远处一阵鞭炮轰鸣,提醒我正在过年。

儿子翻身而起,兴奋地乱蹦,我小时候过年也和他一样吧!②我想起了老家,想起了我出生的那个美丽村庄。

③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年味也浓。

在老家,过完腊八即开始准备,不过十五元宵节,新年不算过完,不出正月,年味不完全消散。

那里的年,还有奶奶一起过。

每到寒假,定是我催促着回老家过年的,我念着奶奶,念着腊月二十三老灶爷点名,更念着奶奶做的各样口乞食。

奶奶手巧,定是做这做那等我回去-芝麻片、野菜合、蜜汁山楂、蜂糖核桃……尤其是爸爸叔叔爱吃的柿子醋,我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操起木勺到下屋亲自盛来,浇面条、蘸饺子、拌凉菜,要的就是那地道家乡味。

④柿子醋,顾名思义,是柿子酿成的醋。

霜降前后,不等柿子全熟,周身泛黄即可摘下,洗净去蒂,放入瓷缸,凉水没体,再用稀纱布、塑料布密封加盖,盖项压上重石。

a少则要泡上两个来月,多则放至生苤上。

壁开石头,打开盖来,酸味清新,略带果香,观之清澈,闻之微甜,恨不得先喝上一口。

奶奶定是人来到声先来,“慢点,等我来,石头太重你搬不动,可要小心砸了脚。

……‘得用木勺子舀,勺要擦干,撇开白蒲(缸内柿子醋的上面一层乳白色的半透明的东西)……”不待奶奶话说完,我早已将醋盛好端上桌等着大家夸奖,即便是只夸醋清香,不夸我勤快,我心里乜美,就像这醋是我酿的一样!b更美的是躲在爸爸怀里,被大家逗着喝上一口,我酸的小嘴一抿,鼻头一皱,眼睛一眯,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奶奶也端饭摆筷,合不拢嘴,不忘嗔怪一句:“哎呦,哄着叫她喝,别呛着了,先笑后哭噢!”我呢,才不哭呢,笑得咯咯直叫,没人逗了自己还伸手要着再来一口!⑤说来奇怪,小时候的年,喜得我们姑表姐妹都赖在奶奶家不走,我年龄小,还是主人,理应受宠,大家尽情玩乐,好不热闹!除夕,我们早早地将新衣服拿出来,从里到外,试好,脱掉,再叠好,放在床头。

然后嘁嘁喳喳商量着到灶火吃肉、吃油货,肉是甜的,放盐煮不烂,只好就着蒜汁吃,油货各种各样,松肉、芝麻片、甜果子、红薯丸子,过了油锅都变得香甜,一样尝一点,守着灶火吃一天,还等着除夕夜一顿饺子。

我家的饺子都是我催着包的,记忆中很少在春节晚会前包完,我不包,就一个劲的催啊,催着妈妈奶奶快点包完好看春晚。

老家的除夕夜里,多少回有我叫唤着奶奶,赶紧来,开始了。

奶奶总是快乐的应着,来了来了,声来了人也来不了。

直到饺子下锅,奶奶舀来柿子醋,这一天的准备才算结束。

“来吧,吃了一天不住嘴,小心积食,喝一碗开开胃!”奶奶边说边递到我唇边,我乖乖张开嘴,和表蛆们一起满足地大口喝下--那是两勺柿子醋,一勺蜂蜜,温水调制而成的“酸甜水”,充满奶奶味的儿时饮料啊……那时熬年,看春晚,聊天,烤炭火就是除夕夜的全部节目。

晚会我是一眼不落的,多少年了,好看不好看我就7迷春晚,其实是迷恋一种记忆。

记得小时候我熬不住,表姐们就拿奶奶泡的柿子醋给我提神,酸酸甜甜,清清爽爽,姐妹们嚷着、叫着、闹着、笑着……奶奶家的14寸黑白电视机,装满了多少关于年的回忆。

记得奶奶的被子软啊,是用纱布做的里;记得奶奶家的炭火暖啊,火盆里的煤一夜不灭;记得奶奶酿的柿子醋甜啊,每次离开都装一大壶回去……⑥这样的年,离今已二十多年。

时过境迁,我们搬了家,我又成了家,年过的却不如从前在老家热闹、饺子也吃不出从前的滋味。

倒是儿子端饺子、摆供、磕头、领红包忙得不亦乐乎,看着儿子的欢喜,不禁想起我的童年,我的酸甜故乡年。

⑦我不禁揽过儿子,跟他讲,妈妈小时候过年呀,鞭炮缠绕在院中的沙梨树上,像给圣诞树挂上了彩灯,一炮点起,满树红花,震耳欲聋……(1)有人说将本文题目改为“柿子醋”更好,你认为呢?请说出理由。

(2)品渎第④段两处划线句,任选一句,赏析其表达效果。

(3)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第⑦段的作用。

(4)文中的“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5)作者“多少年了,好看不好看就是迷春晚,其实是迷恋一种记忆”,而现在春晚却屡被吐槽。

对春晚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态度?。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做一个汉字传人①世界上有四大古文字,唯有汉字硕果仅存,至今不衰。

其实汉字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曾面临“拉丁化”的挑战,计算机的挑战……不过事实告诉我们,承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的汉字,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

但当下汉字依然面临着挑战。

作为人类的智慧成果,汉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敬重;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汉字也没有得到糟心的维护。

在汉字教育和汉字运用方面,有不少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②比如字理的模糊。

和拼音文字不同,每一个方块字都有着独特的字理,研究字理成了一门学问,这就是“小学”,即文字学。

我们的前辈文化人,几乎都曾受到文字学的熏陶。

陈独秀曾在狱中编写《小学识字读本》;鲁迅听章太炎讲解《说文解字》,写过别具慧眼的《门外文谈》;郭沫若更是甲骨文方面的研究专家。

可是,今天的识字教育似乎无“理”可言,文字学早被驱逐出课堂,学生只知点横撇捺,不知造字理据。

所以才会有人经常把“天翻地覆”写成“天翻地复”,把“不胫而走”写成“不径而走”,把“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

③又如读音的紊乱。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准确的读音,是掌握汉字的基本要求。

有些人却视读音为儿戏,秀才识字读半边,古已有之,于今为烈。

于是,“龋齿”成了“yu齿”,“濒临”成了“pin临”。

+④再如形体的失范。

汉字的字形有一个演变过程,到了汉代经历“隶变”以后基本成熟,从笔画到结构,形成了社会共识。

新中国建立以后,通过自觉的文字改革,书写有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可这些规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遵循。

“世博会”的“博”左边常被写成“忄”了,“康师傅”的“康”下这写成了“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