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条道路理论

第三条道路理论


國的各種全球化理論,我們可以發 現以下五全個球化顯理著論特與第點三。條道路
全球化研究與其他理論研究相比 有很大的不同,縱觀90年代各國的 各種全球化理論,我們可以發現以 下五個顯著特點。「新中派」理論 家在參與全球化大討論的過程中既 貢獻出了自己的見解,同時也深深 受到了全球化研究的影響,這些影 響明顯地體現在其對現實問題的思 考和對實際策略的選擇中。仔細地 分析一下就能發現,全球化理論的 下述五個特徵,在「新中派」的理 論和實踐中都明顯地存在著。
報第告三流講程:第3條道路的理論
1. 重要概念解釋:
A. 第3條道路理論的起源 B. 第3條道路理論的發展
全球化理論、治理理論、社群主義理論 C. 小結
2. 同學討論與補充資料
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曾多次在 歐洲政治中第出三現條道。路的起源
「第三條道路」並不是一個新 的概念,它曾多次在歐洲政治 中出現。人們曾經把介於資本 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政治選 擇稱為「第三條道路」,把介 於自由競爭式的資本主義與國 家壟斷式的資本主義之間的選 擇也稱為「第三條道路」。
1995年
布萊爾宣稱,將使用第3條道路主張,超越新自 由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建構新的政治學。
1997年5月1日
工黨於選舉中擊潰保守黨,布萊爾成為英國首 相,第3條道路形成新政府的施政綱領。
1997年6月1日
法國、義大利左翼政黨相繼藉由選舉返回執政 之路。
1998年10月27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結束16年的在野生涯,斯諾德
什麼是第三條道路首先是全球化
研究的跨全國球化性理論與第三條道路
首先是全球化研究的跨國性。 全球化是一項真正的跨國研究 (transnational studies), 一種真正的跨國理論 (transnational theory)。全 球化理論的這種跨國性被「新中 派」的政治家和理論家們所完全 接受,著眼於從全球的視角去看 待社會的政治經濟問題,並制訂 相應的內外政策,成為「新中派」 的重要特徵。
第三條道第路三的條保道起守路主源的義起傳源保:守主義
保守主義分為:老保守主義(傳統保守主義)、 新保守主義(新自由主義)與哲學保守主義。第3 條道路的政治哲學與新自由主義密切的關連,它繼 承(同時有所批判)新自由主義的某些思想理論, 例如強調市場機制與機會平等的觀念。同時,新自 由主義對傳統民主主義的批判:諸如充分就業政策、 福利國家與龐大的政府機構等所做的批評,也被第 3條道路吸納,成為第3
路」、「中間路線」的談論一直沒 有中斷過,第三條道路的起源
正如盧克斯(Steven Lukes) 所指出的那樣,在過去數十年 中,對處於左右之間、或超然 於左右之上的「第三條道路」、 「中間路線」的談論一直沒有 中斷過,
第三條道路第三的條起道路源的起源
20年代的法西斯主義者、 30年代哈羅德.麥克米蘭提 倡的人道主義的資本主義、 50年代社會黨國際所追尋的 介於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 間的中間路線、60年代東歐 國家倡導的人道主義的社會 主義、70年代德國的綠黨、 80年代瑞典的社會民主黨, 都曾求助於這個稱謂。
濟的激烈競爭,更要把它理解成生 活方式的全轉球化變理。論與第三條道路
吉登斯更直截了當地指出:全 球化是影響我們生活的主導性 現象,我們不僅要把全球化理 解為世界經濟的激烈競爭,更 要把它理解成生活方式的轉變。 他說:「激進的思維和政策必 然要面對全球化帶來的問題, 利用全球化帶來的機會。工黨 議程上的首要政策問題包括憲 政改革、放權、福利國家改革 以及歐盟的未來,這些問題都 體現了全球化的影響。」
從全球的角度考慮其對內和對外政 策是所有全「球化新理中論派與第」三的條基道路本共識
「第三條道路」的倡導者們幾乎 異口同聲地將其新的選擇和策略 歸結為全球化的產物,從全球的 角度考慮其對內和對外政策是所 有「新中派」的基本共識。布萊 爾把「與日俱增的全球巿場和全 球文化」看作是我們這一變動不 定的時代的首要特徵,認為在這 個時代中「經濟是國際性的;環 境是國際性的;犯罪也是國際性 的」,所以「新中派」必須是一 名積極的國際主義者。
第三條道路的起源:
第三條道路的傳統起民源主主傳義統民主主義
第3條道路在本質上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儘管 各國社會民主主義政黨的具體理念不盡相同,但是, 下列的價值觀是共通的: 一、在價值觀上:倡導民主、自由、公正與扶助的 基本價值。 二、在政治觀上:強調民主的重要性,認為政治民 主是實施社會主義變革的基本前提。 三、在經濟觀上:強調公有制與私有制並存的混合 制。 四、在社會福利上:主張充分就業與福利國家。 五、在國際問題上:採取國際主義立場,主張以民 主與合作的方式解決國際問題。
第三條道路的起源傳統民主主義
與保守主傳義第統三民條主道主路義的與起保源守:主義
布萊爾認為過去半世紀,2種型式的理論支配了大 多數西方國家的思維和決策,一種是高度集權色彩 的社會民主主義,另一種是右翼的自由市場哲學, 及新自由主義。傳統的社會民主主義和新自由主義, 是形成當代西方第3條道路的2大背景與理論來源。
成為德國新總理。
別秉承了新右派和老左派的某些價

什麼是第三條道路
「第三條道路」將老左派 與新右派調和了起來,分別 秉承了新右派和老左派的某 些價值,所以不言而喻,它 與社會民主主義和新自由主 義有著內在的理論淵源聯繫, 對此毋須多論。
論(governance theory)和社群 主義理論(什c麼om是第m三u條ni道ta路rian theory)源自現的「第三條道路」,有著新的含
義。
第三條道路的起源
但是,90年代重新出現的 「第三條道路」,決不是對 以往的簡單重複,而有著新 的含義。
第三條道第路三條的道形路的成形脈成脈絡絡(圖表)
1992年
布萊爾接任工黨領袖,提出改革的需求,提供 了日後工黨採納第3條道路的背影。
1994年
季登斯出版〈超越左右—激進政治的未來〉, 提供工黨政治重建的理論依據。同時,該書的 出版也標示工黨執政理論的整體輪廓。
除此以外,我們認為,「第三 條道路」與80年代開始產生, 而在90年代開始流行的三種理 論有著特別密切的聯繫。這三 種理論分別是:全球化理論 (globalization theory)、 治理理論(governance theory) 和社群主義理論 (communitarian theor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