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永久固定式避难所设计及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编制:矿长:一、矿井(避灾)系统概况黄家山煤矿矿井有4条直通地面的井筒。
北翼为主井和行人斜井,南翼为风井和副井。
主井:提煤、进风,斜长345m,倾角30°;行人斜井:行人、进风,斜长337m,倾角29°;风井:回风,斜长501m,倾角23°47′;副井:进风、行人、上下材料及设备,斜长499m,倾角24°51′。
首采区集中回风石门布置在+1980m高程,距风井口斜长180m处。
集中运输石门布置在+1946m高程,距副井斜长230m 处,联络巷长38m,集中运输石门长147m,采区运输巷长474m。
当工作面发生灾变(水灾、火灾、瓦斯灾害)时的避灾路线为:工作面采区运输巷集中运输石门联络巷副斜井地面。
避灾线路最远平距659m,斜距230m,共计889m。
二、避难所设置位子及服务年限黄家山煤矿经鉴定和批复为无突出危险性的高瓦斯矿井。
根据省、地政府部门的要求,高瓦斯矿井按突出矿井管理,完善“六大系统”,及《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安监总局令第19 号)、《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要求,结合我矿生产运输系统及避灾线路情况,在+1946联络巷设置一个永久避难硐室。
作为120501回采工作面和120502掘进工作面发生灾变时,灾区人员紧急避险之用。
该永久避难硐室服务年限为5a(矿井服务年限12.5a)。
三、避难所设置要求1、根据井下作业人员数和巷道断面等情况,结合矿井避灾路线,避难所选择和布置联络巷中(C201煤层底板岩层中)。
经钻探结果表明,该地段无地质构造及透水威胁。
顶板完整、支护完好,为锚网喷支护。
2、避难硐室的额定人数,应满足所服务区域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员的避难需要,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永久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2。
+1946水平为一采一掘,即120501采面和120502掘进面。
根据《开采方案设计(变更)》最大班井下人数为25人,所以设计该避难硐室额定人数为27人。
3、避难硐室内配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有害气体处理、温湿度控制、避难硐室内外环境参数监测、通讯、照明及指示、基本生存保障等功能,保证在无任何外部支持的情况下维持避难硐室内额定避险人员生存96h以上。
6、避难硐室外设置清晰、醒目的标识牌,悬挂于避难硐室外。
标识牌中标注避难硐室位置和规格、种类,井巷悬挂避难硐室方位的明显标示,以便灾变时遇险人员能够迅速到达避难硐室。
7、避难硐室内备有简明、易懂的使用和操作步骤说明,以指导遇险人员正确使用避难设施,安全避险。
三、避难所设计方案1、按标准方案设计。
设计有过渡室、生存室、设备室。
净高为2m,长度3m,深5m,度根据同时避难最多人数以及避难硐室内配置的各种装备来确定,每人应有不低于0.5 m2的面积。
2、避难硐室的形状采用半圆形,锚网喷支护,内部顶板和墙壁刷成白色,以减轻受困人员的心里压力。
3、设置与外界相通的单向排气管,室内一侧的管口靠近避难硐室底板。
4、硐室顶板安装防水设施,不得有滴水现象。
硐室地面高于巷道底板0.2m,硐室内应设置单向排水管。
5、硐室内设计承重挂钩,以方便设备安装。
6、硐室外20米范围内不得堆放易燃物品。
7、采用向外开启的2道隔离门结构,以形成风障。
隔离门不低于反向风门的标准,高不为1.6m,宽不小于1.0m。
密封可靠,开闭灵活。
隔离门上应设置观察窗。
8、隔离门墙体周边掏槽,深度不小于0.2m,或见硬顶、硬帮,墙体用强度不低于C25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体接实。
9、压风、供水及信号传输管线在进入避难硐室前埋设于巷底或巷壁,确保在灾变发生时不被破坏。
埋设距离不得低于200米。
10、在通往避难硐室的入口处应有“避难硐室”的反光显示标志,标志应符合AQ 1017-2005标准要求。
四、功能及配置1、硐室内部与外部巷道相比在灾变时处于不低于100Pa的正压状态,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渗入。
2、避难硐室配备矿井灾变期间的空气供给装置或设施,在额定防护时间内提供避险人员人均供风量不低于0.1m3/min,氧气浓度在18.5%~22.0%之间。
避难硐室氧气供给以压风为主,接入矿井压风管路,设有减压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也可以大直径钻孔直通地面。
3、避难硐室环境参数应符合表1规定:4、避难硐室内应配备隔绝式自救器,自救器使用时间不低于45min,配备数量不低于额定人数的1.2倍。
5、避难硐室内配备正压氧气呼吸器,呼吸器使用时间不低于2h,数量2~4台。
6、硐室设置内外环境参数检测仪器,至少应对避难硐室内的CO、CO2、O2、CH4,避难硐室外的CO、O2、CH4、CO2、温度等进行检测或监测。
在避难硐室设置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终端,各种探头与矿井监控系统联网运行。
7、避难硐室设与矿井调度室直通的电话,保证灾变期间通讯可靠。
8、配备在额定防护时间内额定人员生存所需要的食品和饮用水,食品不少于2000kJ/人·天,饮用水不少于0.5L/人·天。
9、硐室内采用一体式矿灯照明,并储备25盏逃生用一体式矿灯。
10、室内配备急救箱、工具箱、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等设施设备。
11、在两道隔离门之间设置喷淋装置。
13、避难硐室布置示意图:图1 避难硐室布置示意图1、隔离门2、喷淋系统3、药品食品柜4、供水管5、压风管6、人员管理系统终端7、压风自救器箱8、座椅9、压缩氧供气系统10、担架11、环境参数监测仪器12、矿用荧光灯13、空气过滤系统14、防爆空调15、电源箱16、矿用红外摄像仪17、集便器18、排水管19、排气管20、自救器及工具柜五、管理与维护1、避难硐室应专门设计并编制施工措施,报矿井总工程师审批后施工;竣工后由安全副矿长组织通风、安全及生产部门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2、矿井建立避难硐室管理制度,设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
按相关规定对其配套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或调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设施完好可靠。
3、避难硐室配备的食品和急救药品,过期或失效的必须及时更换。
4、避难硐室保持常开状态,确保灾变时人员可以及时进入。
5、矿井应对入井人员进行避难硐室使用的培训,每年组织一次避难硐室使用演练,确保每位入井员工都能正确使用避难硐室及其配套设施。
六、施工准备1、组织施工人员认真学习本措施,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分明,确保施工安全。
2、把所需物料运送到施工地点附近堆放整齐,利用120501运输巷掘进用的风水管路和施工工具。
七、施工方案1、考虑到此段施工工程量不大(见平、断面图),采用放小炮刷帮、挑顶、加深及人工出矸方法施工。
2、根据巷道实际情况,避难硐室支护方式采用锚网喷支护。
3、每次打眼前、装药前,必须仔细检查顶板情况,进行敲帮问顶,认真处理危岩活石。
4、挑顶、刷帮采用正面打眼、放炮施工,放炮时,必须采用“打浅眼,放小炮,少装药,二次装药,二次爆破”的方式进行,根据避难硐室刷帮、挑顶的断面尺寸进行眼位的标定和打眼工作,原施工的巷道作为自由面,辅助眼和周边眼眼深不大于1000mm且不小于600mm,周边眼的间距不得大于500mm。
每个炮眼的封泥长度不小于0.5m。
5、刷帮、挑顶时,每次只准最大刷帮、挑顶1.2米。
随掘随支,锚杆排、行距0.8米。
6、硐室加深时采用“打浅眼,放小炮,少装药,二次爆破”光面爆破方式进行,掏槽眼深度为1.2m,辅助眼和周边眼炮眼深度1.0m,炮眼封泥长度不小于0.5m,随掘随支,支护同刷帮、挑顶。
施工过程中如果顶板岩石破碎时要增打锚索。
八、安全技术措施1、装药、爆破前把所有工具放到距爆破地点40米外的安全地点,并将距爆破地点40米范围内的电缆、管路、设备采用旧皮带等加以可靠掩护,以防爆破崩坏。
每次爆破前班长要亲自检查保护是否到位,只有确认保护到位后方可进行爆破。
2、装药前应检查爆破地点顶板及支护情况,近20米内瓦斯浓度,确认安全后方可装药、爆破。
3、在进行装药、连线、爆破时,一切工作均严格执行《爆矿安全规程》第315条—342条有关规定。
4、爆破必须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制”及“三人连锁放炮制”。
爆破前,班长必须亲自布置专人在警戒线和可能进入爆破地点的所有通路上担任警戒工作。
警戒人员必须在安全地点警戒。
警戒线处应设置警戒牌、栏杆或拉绳。
连线时,脚线的连接工作可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班长协助爆破工进行。
爆破母线连接脚线、检查线路和通电工作,只准爆破工一人操作。
5、放炮地点为地面井口侧面20米外,爆破前撤出井下全部人员,切断井下电源。
6、爆破地点附近20米以内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0.8%时,严禁装药,爆破。
无封泥、封泥不足或不实的炮眼严禁爆破,严禁祼露爆破。
爆破必须使用水炮泥。
7、爆破30min后,待爆破地点炮烟被吸走后,爆破工、安检工与班长必须首先巡视爆破地点,检查通风、瓦斯、煤尘、顶板、支护、拒爆、残爆等情况。
如有危险情况,必须立即处理。
处理拒爆、残爆时,必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第342条规定。
只有待班长全面检查爆破地点,确认安全后,方可撤除警戒人员,施工人员方可进入爆破地点工作。
8、其他未尽事宜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中的相关规定。
黄家山煤矿201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