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都的秋PPT完美版(统编版)1

故都的秋PPT完美版(统编版)1

视 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觉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
触 觉
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 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 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
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
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
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
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写了人的哪些感受?
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特点的?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观秋色:清
故 都
记叙 分写(3~12段)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品味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秋日秋果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
总写(13~14段)
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
回味永
《故都的秋》课件45张
眷恋
44
《故都的秋》课件45张
再 见
《故都的秋》课件45张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 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 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读课文,思考:
揣摩散文的总体结构和作者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 基本感情。
读第一段,在作者笔下,故 都的秋” 呈现出什么特点?
(特点:清、静、悲凉)
提醒:留意作者的精确用词——
古今汉语中“清”作为形容词有以下 义项,请你挑选出符合本文意境的义项:
45
《故都的秋》课件45张
+
1.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 意功能 和美学 功能无 法截然 分开。 汉字一 直保持 着对称 平衡的 形态, 与其最 初扮演 的“饰 ”的角 色有相 当关系 。如果 没有在 青铜器 上度过 自己的 童年, 中国的 书法艺 术很可 能跳不 出美术 字的窠 臼,无 从获得 那种自 由奔放 的生命 感和力 量感。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 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 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 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 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 互答声中。
《故都的秋》课件45张
43
《故都的秋》课件45张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变体, 只通行 于一定 的地域 ,它不 是独立 于民族 语之外 的另一 种语言 ,而只 是局部 地区使 用的语 言。根 据性质 ,方言 可分地 域方言 和社会 方言, 地域方 言是语 言因地 域方面 的差别 而形成 的变体 ,是全 民语言 的不同 地域上 的分支 ,是语 言发展 不平衡 性在地 域上的 反映。
提问:这一段文字写了
哪些景物?
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这些
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
悲凉”的特点的?
21
秋院景物:
破屋 (视觉) 悲凉 日光 视觉 清 牵牛花 视觉 悲凉 秋草 视觉 悲凉 天色 视觉 清 鸽声 听觉 静
视听结合 以动衬静
22
二.槐树落蕊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
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
北方果树可写的比较 多,为什么作者写枣 树?
30
因为枣树是京城人 家院落中极为普通 的树种,而且它生 长的颜色的变化, 恰好映衬了北国之 秋的变化,与全文 的感情基调一致, 足以代表作者心中 故都的秋色。
31

果秋 奇雨 景话



蝉槐晨
残树院 落
鸣蕊落
32
再读3-11段思考本文如何体现 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 点的?
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静、悲凉
26
秋雨话凉
故都的秋雨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在描写秋雨话凉图时语言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如何刻画都市闲人的?为什么作者在 此部分要写都市闲人?
秋雨话凉
故都的秋雨:奇、有味、像样 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秋雨的赞美 之情
语言特点:京味儿 作者正是用有着京腔京调的
平民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 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 “清”“静”“悲凉”的北国 秋味儿。
7
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 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 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 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 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 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 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 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 许多游记。
要求: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 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黄色)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灰沉沉的天(灰色)
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冷色。
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 生什么样的感受?
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
+
7.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 为所在 职业、 阶层、 年龄、 性别、 文化教 养等方 面的社 会差异 而形成 不同的 社会变 体。
+
8.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 际的工 具。英 国作家 塞缪尔·约翰逊 说过:“语言是 思想的 外衣。 ”除了 交际工 具,语 言同时 也是文 化的载 体。在 岁月与 文明的 浸泡下 ,方言 承载着 浓郁的 地方文 化特色 ,能够 满足本 地区社 会交际 的需要 。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文眼)
南国之秋——慢、润、淡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衬托。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 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本文3-11段描绘了五幅故都秋 景的画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 概括?
秋晨院落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秋 晨 院 落
《故都的秋》课件45张
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 《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41
主观上
1 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2 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 3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
客观上
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景 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
《故都的秋》课件45张
找找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读12段思考:
1、对于有些批评家指出的 中国文人多因颓废而颂秋, 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2.作者为什么插入对写秋的 诗文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38
提问: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突出北国 之秋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 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 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 呢?
+
2.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 疑问, 即为什 么只有 一部分 人会发 生联觉 现象。 一些人 用基因 来解释 这个问 题。有 研究者 已经注 意到, 如果一 个家族 中有一 人具有 联觉能 力,那 么很可 能会出 现更多 这样的 人。
+
3.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 在数学 较差的 人身上 ,此外 ,左撇 子、方 向感较 差以及 有过预 知经历 的人也 通常会 出现联 觉现象 。也有 人认为 ,联觉 能力与 一个人 的创造 力有关 ,许多 著名的 科学家 和艺术 家都具 备联觉 能力。
的特点。
故都的秋声有哪些?
鸽声(飞声)、蝉声、雨声、 人声。
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 闹呢,还是宁静?
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
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犹如: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 手法。比如时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 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 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 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反衬夜的静,这也就是 以动衬静。
郁达夫
作者简介
(1895~1945)现代作家。原
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出生于知识分
子家庭。郁达夫3岁丧父,家中生活
艰难。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
本,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1938年
底赴新加坡,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不久,当
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
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
39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 “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而不用明快的笔调 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
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 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 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 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 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 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本 名:郁达夫
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
原 名:郁文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
出生日期:1896年12月7日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
籍 贯:浙江富阳
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
身份:现代散文家、小说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故都的秋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 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 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 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 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 境界。
15
秋 槐 落 蕊
16
秋 蝉 残 声 ( 鸣 )
17
秋 雨 话 凉
18
秋 果 奇 景 图
19
解读秋景
秋晨院落图
“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
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 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 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 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 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