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卫生执法监督工作中的安全意识卫生行政执法是根据专门的卫生法律、法规的授权,由卫生行政部门代表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卫生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并行使法律规定的卫生行政处罚权。
卫生行政执法与其他行政执法一样,具有法定性、程序性、规范性、强制性等特点。
随着我国法制化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大公民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
作为卫生行政执法工作执行机关的各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在实际卫生行政执法监督过程中时刻面临着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的风险,面临着行政执法责任过错追究的风险,面临渎职的风险,甚至面临着人身安全的风险。
一线卫生监督人员应对此有高度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强化安全意识,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这些风险的发生。
一、常见的卫生行政执法监督工作风险(一)卫生行政许可过程中的风险:1、没有依法向社会公布卫生行政许可项目、法律依据、提交材料等信息;2、对申请人提交的许可材料审查不严,没有履行一次性告知义务或在规定时限内进行补正通知;3、没有出具正规的受理或不受理的手续并说明原因,没有出具不予许可的正规手续并说明原因;4、无正当理由在法定时限内没有告知当事人准予许可或不予许可的结果并说明理由;5、现场审查人员擅自提高或降低许可审查标准。
卫生行政许可是卫生行政执法工作重要环节之一,关系到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应有的保护,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其意义不言而喻。
上述原因的存在,就会使我卫生执法部门时刻处在风险的浪尖,出现投诉、在卫生行政许可复议及诉讼中败诉、甚至纪检监察部门对卫生执法人员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纪律监察等风险。
比如在资料审查中,当地政府明确要求须有国土或城管规划部门对当事人所在职业地点土地属性进行前臵许可,由于我卫生执法人员审查不严(没有该前臵许可资料或资料系虚假伪造)给予了许可,造成今后的国家商业赔偿,卫生执法监督人员就会面临纪检监察及相应经济赔偿的风险。
(二)日常卫生监督工作中的风险:1、监督频次不足甚至根本未开展监督检查工作;2、监督工作没有留下相应痕迹;3、卫生监督员在日常监督检查中违反“五禁止”“十不准”等要求的违纪。
日常监督工作中的风险有一定的麻痹性,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会让我们的监督人员不经意间受到纪律的、行政的处分。
监督频次不足及在监督检查中未留下有效的工作痕迹(声像的、监督意见书等文字资料),如果恰好在没有完成规定监督频次的单位发生了较大或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在进行责任倒查时我们的卫生监督员就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全国每年在医疗市场监管中,因卫生监督员履职不到位(发生了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医疗责任事故后纪检监察部门对监管工作人员的倒查)或无充分证据证明履职到位而追究渎职罪的不下几十起,同志们辛辛苦苦工作,结果不幸倒在了岗位上,让人痛心!当然,那些在工作中吃、拿、卡、要,臵廉政建设和为人民服务于不顾的故意违纪受到处分的人员,则是咎由自取。
(三)实施卫生行政处罚工作中的风险:1、违法案件主体认定不清、证据不足、法律适用不当或程序不到位等原因所引起的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败诉;2、随意行使自由裁量权,相同的案件处罚尺度不统一,忽上忽下,差距较大;3、未实行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和报告制度;4、对涉嫌犯罪的违法案件未及时向司法部门移交;5、办案过程中存在利益格局,收受贿赂、接受宴请等违规违纪现象;6、随意处臵查处和没收的财物,甚至是据为己有。
卫生行政执法监督中的办案工作,最能反映和体现一名卫生监督人员法律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高低。
如果办案人员法律法规不熟悉、责任心不强、甚或心存私心,再加上单位制度的缺失、监管的不到位,很容易出现上述卫生行政处罚过程中的风险,导致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败诉,受到纪律或行政处分,甚至受到渎职罪起诉,给单位、个人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带来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
(四)受理举报投诉案件过程中的风险:1、推诿,或以不是本部门管辖为由生硬打发了事;2、处臵不及时,不给举报人回复或回复不及时;3、对违法事实存在的举报案件因方方面面的原因拖而不处、悬而不决,以期不了了之。
随着人们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民众自觉地加入到对卫生执法违法案件的举报投诉中来,这种参与,是社会法制化进程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作为卫生行政执法部门,对举报投诉案件的处理一定要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尤其是多次受到举报而又查实的违法单位或个人,一定要从重从快予以严肃查处,还社会一个正义和公平。
不可故意推诿,应严格“首问负责制”,即使不是本部门的职责,也要向举报人指明该由哪个部门管辖、受理电话是多少等信息,切不可生硬、粗暴打发了事。
同时,接到举报投诉后,受理人员应做好登记,立即向单位领导汇报,及时派出卫生监督人员进行查实,对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必须予以严厉查处,并将处罚结果及时向举报人通报,通报可采取电话或书面的形式。
总之,切不可对举报投诉案件画“逗号”或“省略号”,一定要画“句号”,要对举报人有一个交代,否则,我们就有被投诉,甚至接受违纪、渎职查处的风险。
(五)处臵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的风险:1、到位不及时、处臵措施不力;2、报告不及时甚至没有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的要求向上级报告。
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大众民生,关系到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贯彻落实,各级卫生执法监督部门应在思想重视,行动上统一,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切不可掉以轻心。
接到辖区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卫生监督机构的主要领导务必应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事件核实,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有效应对和处臵,并按规定的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由于我们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处臵不力,报告不及时,甚至故意瞒报甚至不报,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和社会影响,参与处臵的卫生监督员,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将会受到严肃的处理,给单位造成不良影响,给自身造成损失。
(六)突发事件所带来的风险: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社会性非常强,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参与,尤其是卫生行政处罚工作具有的强制性、惩戒性和警示性,往往使行为当事人带有非常强的抵触情绪,如果我们执法人员宣传、教育、引导的力度不够,不同当事人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武断办案,就有可能使当事人对社会的不满、仇视等情绪在这一时刻找到突破口和爆发点,引发暴力抗法事件,也使我们的卫生监督员处于突发事件的漩涡之中,极易导致人身伤害,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二、提高安全意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卫生执法监督工作中的风险的确,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风险无处不在。
那么我们的卫生监督工作者是不是就感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是不是就举步维艰,不敢大胆开展工作呢?笔者以为,只要我们在卫生监督工作中强化风险意识,全面落实工作责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就能在应对自如,降低和防范职业风险。
(一)树立风险意识。
首先要端正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卫生行政执法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处罚与被处罚,如果用这样的理念指导执法行为,就很容易在执法中出现偏差,导致职业风险的产生。
同时,基层卫生执法人员在思想上要清醒,卫生监督员在各项卫生监管工作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行政责任,可以说责任无处不在,责任无时不在,随时面临着被责任追究的可能。
因此,卫生行政执法人员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增强责任感,规范执法行为,从而提高执法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卫生监督人员加强自身修养的塑造,强化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卫生行政执法监督涉及的法律、法规及规章众多,要熟练掌握并有效运用在工作中,对卫生监督人员的政治素养、政策法规水平以及自身修养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卫生行政执法人员需不断的熟悉各种法律法规,掌握各类专业知识和执法技巧。
卫生监督机构应积极通过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举办执法人员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培训、案件质量评比和学术专题讲座,积极派业务骨干参加上级组织的有关卫生监督工作培训和交流,同时要大力倡导执法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强化学习,有效提高卫生监督工作人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三)建章立制,强化执法责任,强化执法监督过程的管理。
建立健全卫生监督机构各项管理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依法开展卫生执法监督工作,降低职业风险。
要积极制定并完善《执法责任制》、《岗位责任制》、《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行政执法涉案物品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得以完善,行政行为有章可循,进一步提高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的依法行政水平。
强化卫生行政许可工作中的责任和服务意识,要注意“一个时间点”和“三个环节”的把控,防止行政投诉、复议和诉讼的发生。
在卫生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中,每位执法人员都应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对监督服务对象要监督到位、指导到位、文书到位,监督要留下痕迹。
要有效落实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出现问题坚决追究责任,防止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的发生。
在案件查处工作中,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要严格在法定幅度内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随意降低处罚标准,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搞“区别行政”;要积极引导和教育被处罚对象,尽力取得其配合和支持,杜绝执法案件中的暴力抗法和暴力冲突;涉嫌犯罪的要依法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要实行执法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及时向领导汇报,不得缓报、瞒报,争取得到领导的关心与支持。
在基层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发现的重大的、有其一定历史背景的事件,如农村村卫生室存在的一证两点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仅靠我卫生监督部门无法予以取缔,这就需要我们向主管部门甚至政府及时汇报,以降低自身监管风险。
(四)以稽查为抓手,建立卫生监督内部制约机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卫生监督和协助执法人员的行为规范、执法程序、案件质量、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稽查;严格卫生行政处罚案件制作的审核关,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
执行处罚案件一案一审制度,对所有受理、立案的案件主体、事实、证据、程序、法律适用等进行书面审查;积极开展优秀案例评审,组织案件质量评查。
建立健全办案激励机制与考评机制,将案卷考评质量情况纳入到综合目标考核中,促进依法办案和高质量办案。
(五)运转协调,注重部门之间联系与配合主动与当地司法部门协调沟通,解决行政处罚中的疑难问题,及时向法制办和法院介绍案情,并针对把握不准的有关问题进行请示、咨询,以争取得到他们的指导、建议和认可,有效避免因为主体认定不清、证据不足、法律适用不当或程序不到位等原因所引起的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败诉。
尤其在打非工作中,积极同公安部门协同配合,避免执法现场治安事件的发生,避免如擅自进入公民私人住宅执法而自身涉嫌违法的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