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行政处罚文书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统一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行政处罚文书格式,根据《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及国家总局《关于印发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文书规范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文书(以下简称文书)适用于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食品(含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行政处罚活动。
第三条文书制作应当完整、准确、规范。
文书格式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制定,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规范制作和使用文书,原则上不得自行增加文书种类或改变文书格式。
第二章文书制作基本要求第四条文书统一使用A4纸张印制,文书中“食品药品行政处罚文书”使用3号黑体,文书名称使用2号宋体;表格内文字使用5号仿宋。
需加盖公章的制作式文书,正文内容使用3号仿宋字,公章与正文尽可能同处一页。
文书页数在2页或2页以上的,需标注页码。
同一文书正文保持字体、字号一致,表格及填写式文书尽量同处一页。
第五条文书应当按照规定的格式印制后填写,有条件的,可以按照规定的格式打印制作。
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全文打印,并做到黑色字迹,页面整洁。
第六条文书设定的栏目,应当逐项使用蓝黑色或黑色的墨水笔填写,字迹清楚,文字规范,用词准确,不得遗漏或者涂改。
文书中有选择项的,应当按照规定勾选。
第七条询问调查笔录、案件调查终结报告等笔录式或者叙述式文书,应当使用公文语体,语言规范、简练、严谨、平实,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避免产生歧义。
第八条文书中的案由,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或者规章中具体条款的表述进行归纳,一般表述为“涉嫌+具体违法行为+案”。
如“涉嫌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生产××药品案”、“涉嫌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案”等。
第九条文书编号应当按照“行政区域简称+食药监+执法类别+执法性质+〔年份〕+顺序号”的形式编写。
执法类别按照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的分类缩写为“食”、“药”、“械”、“妆”。
第十条案情摘要(简介)应当写明当事人涉嫌存在的违法事实、证据以及涉嫌违反的法律法规具体条款;“违法事实”应当写明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违法行为的情节、性质、手段及危害后果等情况。
第十一条文书在引用法律依据时应当规范引用,法律依据应当明确到法律、法规、规章的全称及具体条、款、项、目。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有两种引法,一种表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直至吊销许可证:……(二)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另一种表述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对于存在多个违法行为时,应当按照违法行为所触犯的法律法规条款一一对应引用,不得将违法行为及法律、法规、规章的条款全部罗列在一起;对于同一个行为违反了多个法律法规时,应按照从高到低的层级分别写出法律法规及其对应条款。
第十二条文书中的编号、时间、价格、数量等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
第十三条文书中涉及当事人信息的项目,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当事人为公民的,与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或者护照的信息一致;(二)当事人为法人或者依法设立的其他组织的,与营业执照或者登记信息一致;(三)未领取营业执照的法人分支机构,以设立该分支机构的法人为当事人;(四)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经营者为当事人。
有字号的,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字号为当事人,但应同时注明该字号经营者的基本信息。
(五)未取得登记擅自以法人、其他组织名义或者冒用法人、其他组织名义以及法人、其他组织依法终止后仍以其名义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以直接责任人为当事人。
第十四条询问调查笔录、现场检查笔录、听证笔录、陈述申辩笔录等笔录式文书,应当场交当事人阅读或者向当事人宣读,当事人认为所记录的内容真实无误的,应当在笔录终了处注明“以上笔录属实”,并由当事人逐页签字盖章或捺指印确认;当事人拒绝签字盖章或拒不到场的,执法人员应当在笔录中注明拒绝签字或拒不到现场的理由,应当采取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并可以邀请在场的其他人员作为见证人签字。
文书填写或记录有错误的,可以修改,但应由当事人在改动处签章或捺指印确认。
第十五条文书末尾留有空白处的,除应紧贴最后一行的下方注明“以下空白”字样外,还应当由相关人员签字并注明身份和签字日期。
第十六条文书中涉及承办部门意见,法制机构、执法机关的审核或处理、审批意见等均应表述明确、具体,无歧义。
第十七条文书中注明加盖执法机关印章的地方应当有执法机关署名并加盖印章,加盖印章应当清晰、端正。
第十八条文书中的记录人,是指填写该份文书的人员;经办人是具体办理该事项的人员;案件承办人为具体办理该行政处罚案件的人员。
第三章具体文书适用及制作第十九条《案件来源登记表》应如实记录案件相关信息的来源情况,并在监督检查、投诉/举报、上级交办、下级报请、监督抽验、移送或其他方框内选择划“√”,按照承办部门的权限设置由相关负责人签署对来源信息的具体处理意见。
如提出“由××部门(科室)进一步收集相关信息、进一步核实或依法进行调查处理”等处理意见。
第二十条《立案审批表》应当明确记载初步调查的涉嫌违法事实,并在行政处罚管辖范围内申请立案调查。
承办部门负责人拟定两名以上执法人员承办,呈报行政机关分管负责人审批。
文书中案件来源应与《案件来源登记表》一致。
当场作出行政处罚的不需制作《立案审批表》。
第二十一条《(不予立案)审批表》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对确认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向有关负责人提出的书面申请。
第二十二条办案人员回避、先行登记保存物品、实施或者延期查封(扣押)、先行处理物品、没收物品处理、责令召回、延(分)期缴纳罚款、申请强制执行等需要进行审批的事项,案件承办部门应当使用《()审批表》,呈请行政执法机关分管负责人批准,由其签署具体审批意见。
第二十三条具有下列情形时,案件承办部门应当制作《(案件移送)审批表》或《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审批表》:(一)发现案件不属于本行政执法机关管辖的;(二)案件属于本行政执法机关管辖但还涉及其他行政执法机关须追究相关责任的;(三)案件需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
《(案件移送)审批表》《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审批表》应当分别与《案件移送书》《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同时使用。
《案件移送书》适用于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其他行政执法机关;《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适用于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同级公安机关,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二十四条公安机关决定立案的案件,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立案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将查封、扣押的涉案物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交公安机关,并制作《查封(扣押)物品移交通知书》,告知当事人。
案件移送其他行政执法机关时,可以参照前款规定制作《查封(扣押)物品移交通知书》。
第二十五条当事人委托代理人的,应当在《授权委托书》中明确委托人、受托人的基本情况及委托事项(委托范围、权限、期限)等,委托人应当在授权委托书上签名或加盖单位印章。
第二十六条案件承办人员依法向当事人调查了解案件有关情况时应填写《询问调查笔录》。
《询问调查笔录》采用问答式,围绕与案件有关的全部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主体、事件、过程、情节等进行询问调查,对不同被调查人应当分别制作。
第二十七条《现场检查笔录》在日常监督检查或案件调查过程中使用,应当注明执法人员身份、证件名称、证件编号及检查目的,并准确、客观地记录现场勘验、检查或者涉及案件违法事实的有关情况。
向当事人收集、调取证据的,案件承办人员应当在《现场检查笔录》中记录告知其有申请执法人员回避的权利的情况;收集视频资料证据、进行现场抽样及对有关证据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或查封(扣押)等措施的,应当在《现场检查笔录》注明;现场采取先行登记保存或查封(扣押)等措施的,应当在本文书中表述依法履行了“经负责人批准或电话报请”、“制作并下达了相应的执法文书”等法定程序。
第二十八条《限期提供证据通知书》是指执法人员现场检查或调查时,当事人当场未能提供其依据法律规定应当持有的相关资质材料、票据等证据,执法人员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向行政执法机关提供的通知性文书。
该文书应明确要求提供证据的目的、明细及时限。
第二十九条案件承办人员在案件调查终结后应当撰写《案件调查终结报告》,对案由、当事人基本情况、案件来源及调查经过、认定的违法事实及证据、责令改正情况等进行说明。
对拟给予行政处罚的,还应提出适用的法律法规依据、裁量依据以及处罚建议;违法事实不存在或情节轻微可依法免于行政处罚的案件,应当写明建议终止调查并提出撤销立案或不予处罚的建议。
第三十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办案过程中,需要其他不相隶属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协作调查的,应制作、出具《协查函》。
《协查函》应符合公文格式标准,并包含以下内容:(一)有明确的协助调查理由;(二)有明确的协助调查内容和需确认的事项;(三)应附有协助调查必需的资料,如相关文件、实物、图片等;(四)应有明确的联系方式和联系人。
第三十一条《()物品清单》应当与《先行登记保存物品(证据)通知书》、《先行登记保存物品(证据)处理决定书》、《查封(扣押)决定书》、《先行处理物品通知书》、《解除查封(扣押)决定书》和《没收物品凭证》等同时使用,并注明配套使用的文书文号。
第三十二条在需要采取先行登记保存的情况下,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制作《先行登记保存物品(证据)通知书》,通知当事人对需要保全的物品、证据进行保管。
《先行登记保存物品(证据)通知书》应当注明登记保存物品、证据的保存条件、保存期限、保存地点等。
保存条件应当根据实际保存条件及所保存证据的储存要求填写,注明常温、阴凉、冷藏、冷冻等,填写的保存条件应当与《(先行登记保存物品(证据))物品清单》中的“储存条件”一致。
第三十三条对先行登记保存的物品,应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制作《先行登记保存物品(证据)处理决定书》。
文书制作日期原则上应与《(先行登记保存物品(证据))审批表》批准日期一致。
第三十四条采取查封(扣押)行政强制措施的,应当向当事人制发《查封(扣押)决定书》,并写明查封扣押物品的地点和保存条件、时限,时限计算要准确。
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法律依据应填写涉及食品药品法律法规的具体名称及条、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