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真题

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真题

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

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

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

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一气呵成。

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

然而即使这样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

首先是强烈的个性。

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

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

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

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行云流水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悠然自得B . 行云流水信马由缰相得益彰悠然自得C . 天衣无缝信手拈来相得益彰泰然自若D . 天衣无缝信马由缰浑然天成泰然自若(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B .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C .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D .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二、现代文阅读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宇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

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

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

而作为文学文本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

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

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

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解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

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

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

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

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原因。

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

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全过程中。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阶级性、人民性等也因之成为文学评论的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扬杜抑李”的现象。

而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我国评论界又盛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出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

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意义是由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者共同建构的。

曾经作为历史的作品在当下的阐释中成为现在的文本。

由此,民族文文学的传承、外国文学的借鉴不仅是描述、说明,而且是当下文化的增值、现代意义的深化,这样,文学活动将真正引导着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摘编自张政文《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本意图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

B . 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

C . 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不是对作者的认知。

D . 评者不能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其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就不能全部达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使后面的论述更为清晰。

B . 文章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黑格尔理论中的某些不足之处C . 文章第二段指出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阅读的复杂性。

D . 文章从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递进关系,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作品中,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因读者的自由主观性,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B . 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

C . 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出现“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黑格尔的理论。

D . 如果在传承民族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时,在描述、说明之外,能增加当下文化的价值,深化现代意义,就可以引导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3.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各题。

追风筝的人(美)卡勒德·胡赛尼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

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

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

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

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

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

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

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

”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

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

”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

”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

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

“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

”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

”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

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

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

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

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

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

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

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

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

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

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

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

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

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

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

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

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

”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

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

我正在担心时,天就快黑了。

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

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

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

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

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

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

“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

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

他们一拥而上……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

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