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名称:通信技术专业代码:590301二、基本学制与招生对象学制:三年制招生对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三、设计依据(一)专业社会背景与人才需求分析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有生命力的新兴产业之一,现已逐渐发展为世界第一产业。

近年来,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通信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通信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

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发布了《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通告指出,改革重组应与发放3G牌照相结合,重组完成后就会发放3G牌照,随之而来的是大量3G网络工程建设。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未来国内仅3G人才缺口预计将达到50万人以上。

2010年“三网融合”被纳入“十二五”规划,国务院三网融合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曾估算,三网融合启动的相关产业市场规模巨大,将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电信宽带升级、广电双向网络改造、机顶盒产业发展,以及基于音视频内容的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有效投资,估算达2490亿元;可激发和释放会的信息服务与终端消费近4390亿元;网络优化、数字内容开发制作、机顶盒生产与安装等将新增就业岗位达20万个、移动通信工程建设及网络维护新增就业岗位达50万个。

三网融合及其相关技术已经成为治国、治企、治校等不可缺少的管理现代化工具,2010年7月三网融合首先在全国12城市试点,2015年全国推行将导致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需要培养大批的复合型通信技术人才。

河北省电子信息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均显较大增幅,尤其是光伏产业增速迅猛拉动了出口创汇额直线上升。

201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895.5亿元,同比增长41.8%。

实现利税174.5亿元,同比增长85.5%。

工业增加值297.7亿元,同比增长104.4%,出口创汇33.4亿美元,同比增长68.0%。

“十一五”末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和出口创汇分别是“十五”末的4.7倍、4.0倍、6.5倍和9.8倍,年均递增率分别为36.0%、32.1%、45.2%和57.9%。

近几年河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

鼓励大专院校根据实际情况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专业;各地市编制了《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从发展方向到发展路径、从招商重点到产业布局,具体到重点招商的国内外知名企业,使规划真正成为引领信息产业发展的“路线图”。

河北省通信企业从3G 运营商、设备提供商、手机终端制造商到3G门户,据不完全统计,整个通信产业链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量可能达到10万到15万人左右,移动通信设备维护以及移动基站施工维护人才的需求量可能达到8万到13万人左右同时技术研发类人员的薪资待遇还将有所上升。

唐山地区经济迅猛发展,2009年唐山全年GDP达3400亿,唐山市民的人均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消费观念发生改变,对网络通信、移动通信增值业务需求都十分旺盛,促进通信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唐山地区有通信类企业530多家,人才需求量每年5000-20000人。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网融合已经势在必行,2010年7月三网融合首先在全国12城市试点,2015年全国推行将导致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需要培养大批的复合型通信技术人才。

(二)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通信技术专业面向通信行业,这些行业主要从事通信工程施工与无线网络优化。

对应相应岗位群的实际工作,本专业将职业目标定位于通信设备安装、施工,移动无线网络优化两个岗位群的各类岗位。

通信设备安装、施工岗位,应具有通信终端设备生产与检测、程控交换安装维护、移动通信工程督导、3G网络运营维护等职业能力。

移动无线网络优化岗位,应具有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基站维护等职业能力。

(三)生源分析立足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在高中经过基础物理学习或对口电子类学生对通信行业有就业需求的就业人员。

四、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京津唐、石家庄,主要面向河北省及沿海发达地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服务电信等相关企业,适应电信企业主要包括通信施工、设备生产、销售、维护以及手机软件开发等岗位。

具有基本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五、人才培养规格(一)服务面向:通信技术面向各类通信企业,从事通信工程施工与无线网络优化、通信设备安装、施工,、程控交换设备安装维护、移动通信工程督导、3G网络运营维护等岗位工作;面向事业单位从事专业通信技术应用、教学等工作;面向社会从事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工作或自主创业。

(二)就业的职业岗位(群)通信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分析表(四)毕业资格与要求(1)普通高校专科毕业证书(2)计算机能力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证书(3)外语能力要求达到学校职业英语能力标准(4)职业资格证书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考取相关的中高级技能等级证书(或相当)以下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职业资格认证适应以后的岗位工作,在毕业前应至少考取一个以上职业资格认证.表职业资格证书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设计构建原则:根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针对工作岗位需要,按“同平台、专方向、岗前训(订单班)”的顺序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搭建思路在广泛了解与深入分析通信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量市场调研的情况下,确定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归纳相关岗位所需职业素质及专业能力,全面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分为移动通信和计算机通信。

移动通信包括:基本移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技术、基站设备原理以及维护、数据库管理技术、移动网络的优化、移动通信工程监理等课程,学习过程以基本通信网络(GSM网络、CDMA网络)展开,引入通信网中程控交换设备、基站设备的原理与维护;通过设备工作原理,学会相应的通信业务流程,3G技术以及业务进而能够对网络通信话音质量评估、优化;能够实施通信网络施工的监理实务,形成由低到高、逐渐学习的课程体系。

计算机通信的专业技能为“网络通信与手机软件开发”,以软件编写过程中,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进阶规律,进阶式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建立过程中,积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

同时组织学生考取企业普遍认可的、岗位职业能力需要对应的认证证书,并使得课程学习要求与职业认证要求一致,课程内容与职业认证考试内容对应,课程学习与职业认证同步推进,实现“岗、证、课”一体。

七、专业主干课程简介八、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表(一)专业课教学安排表《通信技术》专业专业课教学安排表(二)选修课教学安排《通信技术》专业选修课教学安排表(三)实践教学安排九、教学进程表十、课外培养计划表对学生参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讲座、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社团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创新能力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提出要求;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增长知识,锻炼才干,个性发展,培养关键能力与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十一、专业教学基本条件(一)教学团队保障为满足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师资力量能够实施一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要求,所以对专兼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都要有一定的要求。

必须要求任课教师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具备移动通信技术相关的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2.具备较强的现场操作能力,具备企业工作经历,能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指导;通信技术专业现有师资团队情况如下表:目前我专业任课老师专兼职教师共12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92%,其中专任教师7人已有2人完成在职研究生学习,三人在读;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为主,具有很高的可塑性。

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有2人为高级占28.5%,中级有4人占57%,初级有1人占14.5%。

专任教师均为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不同程度的存在缺乏通信设备实践操作经验这一问题,进而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

我们准备通过与校外合作通信企业如开滦集团信控中心、唐山兰迪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聘请通信企业资深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提高专业带头人技能、教学和科技服务能力;通过专任教师不断到企业轮岗工作、挂职锻炼,培养具备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技术、人力资源的优势,聘请行业精英、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利用寒暑假使所有的专业教师有移动通信企业实习工作的经历。

建设成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

培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2名(校内外各一名),培养6名具有高技能证书的骨干教师,使之能独立指导学生完成专业技能实训,独立完成课程设计。

通过到企业轮岗工作、挂职实践的方法,培养整个教师团队。

每学期选派2名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为期2个月。

截止2012年使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的专任教师100%拥有企业实践工作的经历。

截止至2012年,培养和引进2名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培养6名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以上,兼职教师达到7名,使兼专职教师比达到1:1,同时通过鼓励专任教师进行职业能力培训,考取如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程师、通信工程师等通信行业职业资格认证,以提高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以确保通信技术专业的理论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条件保障为满足一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实施要求,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必要的物质保障,校内外实训基地配置要求具体如下表:校内实训室基本配置内容目前我专业已建立起基本能保障学生校外仿真实习与顶岗实习需要的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下表(三)机制制度保障完善的制度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根本,可以有效推进工学交替的项目教学改革。

保障制度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院与系部成立重点建设专业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一把手负责、班子成员分工推进的机制。

2.制定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为保证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的按期完成与良性运行,以现有管理文件为基础,借鉴其它成功经验,制定并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加强对项目建设环节、教学环节、实训教学、仪器设备与各类物资的管理科学化,形成系列管理规章制度。

3.大力发展校企结合、以产养学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

随着校外基地的建立,让更多的唐山本地通信企业参与基地共建工作,并共享基地资源并且不断探索实现双赢的局面。

使基地能更好地为移动通信各岗位输送合格人才,同时让这些通信企业加入到基地来,使我们培养通信人才的内容更有岗位的针对性。

4.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加强人员建设与管理。

基地建立后,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主动与相应规模通信企业进行联系,使人才培养的内容符合通信行业工作的要求,保障基地生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