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20题)1.A 2.C 3.B 4.B 5.A1.一般来说,民族形成的时间是A.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时※B.奴隶制社会末期C.封建制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民族与氏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以A.经济关系B.血缘关系C.地域关系※D.利益关系3.氏族与民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以A.经济关系B.血缘关系※C.地域关系D.利益关系4.在民族发展中,“同源异流”现象属于A.民族组合B.民族分化※C.民族自然同化D.民族强迫同化5.在民族发展中,“异源同流”现象属于A.民族组合※B.民族分化C.民族自然同化D.民族强迫同化6. D 7. A 8. A 9. A 10. B6.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A.异源同流B.同源异流C.民族同化D.从部落发展成民族※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早的常设的专门委员会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委员会8.民族聚居区是指A.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B.没有杂居或聚居着其它民族的地区C.不能有汉族居住的地区D.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民族交错居住的地区9.基诺族自称“基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
基诺的意思是A.尊敬舅舅的民族※B.住在山上的人C.住在树林里的人D.本地人10.裕固族主要分布在A.青海省B.甘肃省※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内蒙古自治区11.A 12.D 13.C 14.A 15.C11.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A.贵州省※B.云南省C.广西壮族自治区D.湖南省12.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是A.西吉B.石嘴山C.贺兰D.银川※13.珞巴族主要分布在A.云南省B.四川省C.西藏自治区※D.贵州省14.羌族主要分布在A.四川省※B.山西省C.陕西省D.甘肃省15.哈尼族主要分布在A.广西壮族自治区B.广东省C.云南省※D.贵州省16.D 17.A 18.D 19.D 20.D16.黎族同胞主要居住在A.湖南省B.广东省C.广西壮族自治区D.海南省※17.德昂族主要分布在A.云南省※B.西藏自治区C.广西壮族自治区D.广东省18.景颇族主要分布在A.广东省B.广西壮族自治区C.贵州省D.云南省※19.阿昌族主要分布在A.广东省B.广西壮族自治区C.贵州省D.云南省※20.独龙族主要分布在A.广东省B.广西壮族自治区C.贵州省D.云南省※二、多项选择(10题)1.BCD 2.CD 3.CD 4.ABC 5.ABC 6.AB 7.AB 8.ABCD 9.ABCD 10.ABC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了民族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途径是A.中国人式B.希腊人式※C.罗马人式※D.德意志人式※2.部落的二重性是A.血缘关系B.地域关系C.人们共同体形式※D.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3.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A.问题越来越多B.矛盾越来越尖锐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日益增多※4.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C.跳跃式发展※D.滞后式发展5.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有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私有制的出现※C.产品交换的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6.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有A.战争B.暴力冲突※C.商品交换※D.文化互动7.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阶级斗争D.民族精神8.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有A.民族的经济发展B.民族的政治发展C.民族的文化发展D.民族的人口发展9.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除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外,还有A.民族属性B.民族结构C.民族素质D.民族关系10.民族属性包括A.民族自然属性※B.民族社会属性※C.民族生物属性※D.民族血缘属性1.B 2.B 3.B 4.A 5.A 6.A 7.A 8.A 9.A 10.A三、判断对错(10题)1.有了人类就有了民族。
X2.在民族和国家形成的时间上,先有民族后有国家。
X3.“同源异流”属于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X4.从部落发展到民族,一般经过了部落联盟阶段。
5.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自然同化过程是人类历史向前发展中的一种进步现象。
6.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7.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8.民族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9.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
10.随着阶级的消亡和国家的消亡,各民族逐渐形成为一个共同整体的现象叫民族融合。
四、材料题(1题,每题5小题)1.AD 2.ABCD 3.D 4.ABC 5.BCD列宁曾经指出:民族同化就是“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
“照字面讲就是同类化,一律化”。
列宁举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民族同化过程,即民族界限磨灭的情况,认为“纽约州好像是一个碾碎民族差别的大磨坊”。
1.“纽约州好像是一个碾碎民族差别的大磨坊”说明这种民族同化是A.自然同化B.强迫同化XC.民族歧视XD.具有历史进步作用的2.民族同化是A.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B.民族同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
D.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3.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民族同化的主体是指同化别的民族的民族XB.民族同化的客体是被同化的民族XC.同类化是指同化客体与同化主体的同类化,前者丧失民族特性同类化于后者,溶于后者。
XD.民族同化“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就是民族融合。
4.民族自然同化与强迫同化A.是民族同化的两种类型。
B.两种类型的分界点在于是否使用强制手段C.是否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同化的过程。
D.自然同化是自愿选择的过程,强迫同化是自然接受的历史现象。
X5.根据这段话,可以推断列宁A.赞同任何巩固民族主义的做法XB.赞同一切帮助消除民族差别、打破民族壁垒的做法。
C.赞同一切促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和促使各民族溶合的东西。
D.赞同民族的任何同化,只要它不是借助于暴力或特权进行的。
五、阅读分析题(1题,每题5小题)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华夏族在这里肇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在中原地区形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从东北、西北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了政权,后来又因融合入汉族而消失于史乘之中。
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既有刀光剑影、桴鼓相攻的一面;也有经济文化交流,互通婚姻,最后融合为一体的时期。
可以说,研究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是了解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与同化的一个窗口。
中原地区实际上是一个以汉族为核心的民族熔炉,许多少数民族被中原地区的汉人所融合而成为汉人,从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以迄明清,民族融合同化时间之长,被融合的民族之多,融合情况的多样、复杂,均非其他地区所能比拟。
……中原地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事实证明: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认同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汉族理所当然地成为凝聚力的核心,也证明了马克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的论断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任崇岳《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1.BCD 2.CD 3.ABD 4.C 5.ABCD1.民族融合是指A.民族同化的过程XB.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融合为一体。
C.必须经过长期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的融合。
D.民族差别的最终消失。
2.这里所提到的民族融合实际上是A.民族分化XB.民族组合XC.民族同化D.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3.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区别在于A.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
B.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
C.民族融合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
XD.本文指的民族融合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4.有关“民族融合”不正确的说法是A.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XB.民族融合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
XC.民族融合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D.民族融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X5.民族融合的特点是A.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B.民族融合不是突变过程C.民族融合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一个过程D.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20题)二、多项选择题(10题)三、判断对错(10题)四、材料题(1题,5小题)五、阅读分析题(1题, 5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