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2课时 教育研究及其意义

第1-2课时 教育研究及其意义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目的与要求:阐明科学研究与(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特点;了解教育科研的研究对象与定位。

重点:(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特点。

难点:“科学”与“研究”的内涵、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研究及其意义一、科学研究(一)“科学”与“研究”的词义分析1、什么是“科学”:(1)“科学”的词义:①合符科学的:如“科学种田”、“这种态度不科学”;②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2)什么是“科学”。

一般认为,“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方法,是实证的方法,要用实验观察来证实;是理性的方法,要用归纳逻辑、演绎逻辑来推理的。

科学方法是实证的,理性的。

科学又是一种社会建制,是组织科学活动的社会建制,像科学院、研究所、大学、学会等。

在这套社会建制里面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

总之,科学的含义有3个方面。

(1)科学的知识体系,(2)科学方法,(3)科学的社会建制。

前两个方面,科学作为知识体系、一种方法,是科学哲学讨论的内容。

关于科学的社会建制,是科学社会学讨论的内容。

(3)科学的分类。

科学可以按层次进行分类,位于科学分类最高层次的是哲学,第二层次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心理思维科学),数学则是这三门科学体系的数量化规律的连接纽带和说明与计算的工具。

2、“研究”:(1)“研究”的词义:①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如“研究语言”、“学术研究”;②考虑或商讨(意见、建议、问题),如“这个问题领导正在研究”。

③日常生活中的推诿之词,如“你的问题我们还要研究一下”。

(2)什么是“研究”?在学术研究层面,“研究”的基本特征应是“有发现的”(研究结果)、“有贡献的”(研究意义)、“可重复的”(研究方法)等。

美国学者认为,教育研究的性质包括以下几点:研究是经验的;研究是系统的;研究是有效的;研究是可靠的;研究可能有多种形式。

这里,把“研究是经验的”放在第一条,可见对它的重视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在原文中,“经验的”一词用的是,意思相当于中文“实证的”,意为非思辩的、从实际中来的。

简单地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

因此,在工作中,只要不安于现状,时刻思索钻研,并善于捕捉自己思思想火花和智慧的灵感,研究便开始了。

研究和三个关键词紧密联系着的,即“搜集数据(collection of data)”、“分析数据(analysis of data)”、“诠释数据(interpretation of data)”。

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发现新知和解决问题。

(二)科学研究的含义1、科学研究的含义:是指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经过调查、验证、讨论及思维,然后进行推论、分析和综合,来获得客观事实的过程。

其一般程序大致分五个阶段: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得出结果阶段。

2、科学研究含义的理解(1)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其目的是向人类提供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物质或精神产物。

如达尔文的进化论。

(2)科学研究是对已有规律进行不断检验的活动。

例如科学史话中关于毛地黄草治心脏病的传说。

说的是一个巫婆用马尾巴上的毛、天落水、毛地黄草等六种东西配成药,可治心脏病。

后来人们偶然地发现这六种东西中少了某一种,有时也能治心脏病,有时却不能。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六种东西中,只有毛地黄草是必不可少的。

从而证实了治心脏病靠的是毛地黄草。

尽管这个故事仅仅是个传说,却也说明科学研究的目标指向。

(3)科学研究依靠的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出正确的途径和思考方法。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合理移植和借鉴如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及类比;系统思维方法等为我们提供了思维的途径。

而具体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以及数学方法等的合理应用,则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手段。

(4)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巴甫洛夫说过:“科学是随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

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

因此,我们的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方法。

”可见,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并运用研究方法,是促进科学发展、掌握规律并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关键。

(5)科学研究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

(三)科学研究的特征1、客观性。

科学研究是探索客观规律的活动过程,它必须客观地反映客观现实。

(1)研究对象来自客观世界。

每一项研究都是缘于客观世界有待解决的问题或是有待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现实的需要。

(2)研究过程具有客观性(不能“瞎子摸象”)。

为了准确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就必须在研究过程中克服随意性,确保客观性。

要求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要有科学的假设,明确的研究目标;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记录与分析,可靠的资料与数据等等。

要防止胡乱抽取个别的典型例子或凭个人主观倾向取舍材料。

例如有位哲人碰巧抓了只丢了一条腿的苍蝇,就断言苍蝇有五条腿。

就是以个别例子代替客观现实的一个案例。

(3)研究结果具有客观性。

科学研究要求各方面都十分准确:资料准确、观察准确、调查准确、统计和测量准确、分析论证准确、结论表达准确等等,具有可检验性。

2、系统性。

(1)研究的连续性。

任何一项研究都是更大的研究系统的子系统。

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即使是填补空白的项目,也要借鉴他人的理论方法与资料,不可能“脑袋一拍,计上心来”。

(2)研究本身的系统性。

科学研究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周密的组织、合理的安排。

不仅研究的内容是系统的,而且研究的方法和程序也是系统的。

(3)研究结果的系统性。

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即某方面事物规律的知识体系。

如学校教育只有与社会教育尤其是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3、创造性。

创造性是科学研究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

(1)内容的创造性。

一项研究课题,要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是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对于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必须赋予新的内涵,从新的角度去进行思考与研究。

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2)方法的创造性。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用科学方法探索、发现新的规律,因此,科研方法上的革新、突破就更显重要。

一项研究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的,需要同时运用好几种方法。

研究者如何充分发挥主体性进行创造性劳动就很重要。

(3)思维的创造性。

研究课题的创造性程度,取决于研究人员能否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标新立异”?是否善于抓住研究过程的机遇,“当机立断”?对资料有否高度的鉴别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捕捉“闪光点”?敢否直面失败,勇于“东山再起”?二、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一)教育科学研究及其对象1、含义:教育(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是指教育研究者用科学的理性精神来考察人类社会现象中的教育问题并通过一定方法论手段试图改变原有教育结构体系或性质以满足主体的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科学认识与实践活动。

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

一般内涵:教育科学研究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问题)加以解释、预测和控制,以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

2、研究对象: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或明或暗地关注着三个基本的问题。

即人的发展问题、知识的问题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问题。

3、基本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

4、功能:解释、预测和控制。

(二)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简称“小学教育科研”)1、含义: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小学教育领域的客观规律的活动与过程。

它以小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应用和发展研究,即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行为,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基础与价值预设,还研究小学教育的理论、基础理论。

显然,小学教育研究与一般的工作总结或经验总结是有区别的。

前者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想好了再干”,后者则是一段时间后某一方面的小结,属于“干好了再想”。

同样,小学教育研究与一般的研究论文也有区别。

后者缺少前者所具有的那么一种活动的“过程”。

2、主要研究范围◎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研究◎小学生身心素质结构研究◎小学教育目标研究◎小学教育内容与课程研究◎小学教育途径与方法研究◎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小学教育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小学教育环境研究◎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小学教师素质研究3、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1)在于沟通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专职科研人员和小学教师不可能在同一层次上开展教育科研。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就在于沟通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如何把理论运用于特殊教育情境的研究。

(2)主要在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中小学教师面对独特的、理论无法预测的、不可重复的教育情境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答案,需要通过研究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而且,在理论与实践沟通的研究中,理论本身得以深化和丰富。

(3)应以行动研究为主。

中小学教育科研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性质和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主的任务,决定了中小学教育科研应以行动研究为主。

所谓行动研究,就是以创造性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

行动研究的主体一般认为是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的合作,而以实际工作者为主要行动者。

由于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一些教师以十分“不规范”的方式来进行“规范”要求严格的研究。

有许多被中小学教育研究者称为“实验”的研究,其实最多只是“试验”,或者是一种“不自觉”的“行动研究”。

(三)小学教育科研的特征1、伦理性(研究应当是道德的)。

小学教育研究是建立在一定伦理基础上的,具有一定伦理诉求的,体现一定社会责任感的研究活动。

要求研究主者遵循一定的研究伦理和道德规范。

如要求研究者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秉承学术良心。

在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剽窃他人成果,杜绝急功近利的研究行为,克服浮躁的研究风气等等。

就整个教育研究活动而言,教育研究目的带有明确的伦理关怀,它不仅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还关心人的发展前景,更关切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可能性。

2、复杂性。

(1)由于对人的教育所涉及的因素多、周期长,把握的难度大,教育效果往往具有滞后性。

(2)小学教育科研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例如小学英语(语文)教学改革这一选题,就涉及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改革,教材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改革等阶段,一环接一环地连续进行。

(3)科学研究必须充分发挥每一位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