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细节点亮文章》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读下面一段文字:
黄蓉笑盈盈的托了一只木盘出来,放在桌上,盘中三碗白米饭,一只酒杯,另有两大碗菜肴。
郭靖只觉得甜香扑鼻,说不出的舒服受用,只见一碗是炙牛肉条,只不过香气浓郁,尚不见有何特异,另一碗却是碧绿的清汤中浮着数十颗殷红的樱桃,又飘着七八片粉红色的花瓣,底下衬着嫩笋丁子,红白绿三色辉映,鲜艳夺目,汤中泛出荷叶的清香,想来这清汤是以荷叶熬成的了。
洪七公哪里还等她说第二句,也不饮酒,抓起筷子便夹了两条牛肉条,送入口中,只觉满嘴鲜美,绝非寻常牛肉,每咀嚼一下,便有一次不同滋味,或膏腴嫩滑,或甘脆爽口,诸味纷呈,变幻多端,直如武学高手招式之层出不穷,人所莫测。
同学们有没有闻到这两道菜的香味?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细节描写。
二、明确目标
1、学习如何描写生动的细节
2、会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三、预习检测
尽你最大的努力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请同学们注意提示:小女孩看书
提示:
小女孩长得什么样子?
怎样看书?有什么样的表情?
在哪里看书?看的什么书?
(学生交流分享,展示)
老师也写了一段,她戴着眼镜,短而整齐的头发显得格外利落。
她一边看书,一边伏案疾书,有时,还停下来皱紧眉头想想什么,时不时地扶一扶滑落到鼻梁上的眼镜。
这样一步一步不断提问,使人物形象更加充实的方法就是“追问法”。
四、方法指导,写作实践
其实我们学过的课文里也有很多用到了细节描写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这就是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下面同学们看这幅图,用上刚才学的方法,写一写这个画面
(分享展示)
再读下面这段文字:他那古铜色的老脸上早就被艰辛岁月耕耘出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那额头上流淌的小溪是他刚刚完成劳作的明证。
那缺了牙的嘴,曾扒进多少粗粮糠菜?他那犁耙似的手,又创造了
多少大米白面!那手中端起的不仅是只破旧的茶碗,那分明是沧桑的岁月。
然而,那慈祥的眼神却盛满对丰收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的期翼。
注意蓝字和红字
这就是运用修辞,画其神韵联想想象,添其内涵
再继续看这幅图,用上刚才学的方法充实内容
(合作展示)
再加上景物描写,继续补充
(合作展示)
同学们真是越写越好,就让细节点亮文章吧!
效果分析
通过方法指导,学生不断补充内容,写得越来越好,学困生也敢于动笔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写出了自己的感知。
《让细节点亮文章》教材分析
“抓住细节”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作指导。
本单元涉及的四篇课文,都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比如《卖油翁》中的“睨之”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技艺的不以为意。
那么,从课文中学到写作的方法是再好不过的了。
“细节描写方法指导课”分为两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写作能力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细节描写及常见类型
2、过程与方法:学习如何描写生动的细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如何让学生细化描写,表达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决这一重点,我以一幅体现父女情深的画为主,让学生不断地用当堂学过的方法描述。
让细节点亮文章测评练习
检测
尽你最大的努力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
小女孩看书
提示:
小女孩长得什么样子?
怎样看书?有什么样的表情?
在哪里看书?看的什么书?
当堂检测
小练笔:
《让细节点亮文章》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写作训练,对完整叙事已经掌握较好,但如何透过细节表达情感仍是欠缺之处。
所以本节课,从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从深挖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饱满而感人。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问题不断,中间过渡不够紧密,有些学生还是不能动笔去写,不敢写是最大的问题。
下一步,要继续进行方法指导,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动笔。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细节正是很好的体现了扩写这一点,不仅能让故事细腻感人,更能使人物形象丰满。
所以本节课,从扩写句子入手,充实人物形象。
一、“美味勾起兴趣”
一开始,先让学生读对美食细致入微的一段描写,激发起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兴趣。
同时也引入了细节描写的好处。
二、“自主探究创意无限”
依据《新课标》“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我把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提示充实“小女孩看书。
”这句话。
学生展示后得出方法“追问法”。
接下来,从课本句段入手,依次得出“细化动作,延长过程”“运用修辞,画其神韵”“联想想象,添其内涵”“景物描写,烘云托月”的方法,并让学生小组合作,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发挥想象给图片配文字,并不断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