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短期支教是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者周末开展的支教。
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本着传递学习经验和新思维角度的目的向孩子们传递知识,传达关爱。
2011年,一篇名为《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的博文揭示了那时短期支教存在的种种弊端。
之后,各高校及公益组织开始采取一系列规范措施。
中华支教基金会开始对各地支教情况进行规划管理;学校在给支教团队审批经费时,要求团队提供完整详细的策划案,包括对当地学校情况的调研、支教队员的简历、教学目标与计划书。
当地学校和支教团队之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学校审核之后决定是否接纳这支队伍。
至于孩子们,越来越多的支教队伍采取自愿的方式,不强迫孩子们在假期参加支教。
到现在,短期支教不规范所引起的问题已经相继解决。
比较当下的短期支教的利弊,重点在于综合来看,短期支教对当地学生产生的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
短期支教的过程中,大学生和孩子们进行两方面的互动。
一方面,就课本知识而言,大学生给孩子们展示看问题的新角度。
一篇《廉颇蔺相如传》,学校老师给孩子们讲古今异义,文言翻译,大学生给孩子们讲廉颇负荆请罪的勇气。
而学三角形,学校老师给孩子们讲三角形的性质和解题方法,大学生带着孩子们寻找生活的三角形。
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从不同专业的角度给孩子们带去知识。
法学专业的学生告诉孩子们被害者应该寻求法律的帮助而不是盲目的报仇雪恨,告诉孩子们怎么通过索取发票的行为来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儿童心理学的知识,给孤独的孩子带去安慰,给害羞的孩子带去自信,给面临着早当家的压力的那些孩子带去朝气和阳光。
总体而言,大学生通过互动向孩子们传递知识和关爱,对孩子们产生受用终生的正面影响。
我们也承认短期支教存在一定的弊端。
这群哥哥姐姐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他们割舍不下心中的情感;大学生走后,他们回归到原来的教学模式中,或许还会对自己的老师产生质疑,心情难免低落,这都是正常的情绪波动。
今天,我方不能告诉您孩子有多么坚强,同样,您也不能站在您方的立场上揣测孩子们有多脆弱。
让我们看一看支教之后孩子们的想法,董亚宁在千里草助学计划之下进行时间跨度为三年的调查,结果显示68%的孩子认为支教有作用。
也就是说短期支教给孩子们在知识和关心方面收获远多于心理落差造成的创伤。
冷静想想,短期支教已经在人们的质疑声中进行了规范和完善。
我们不能怀揣过去对短期支教的成见一味的批判,不能怀揣对长期支教的神圣的期待去苛求短期支教达到完美的效果,而是应该客观评价综合来看,短期支教对当地孩子的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孰轻孰重。
综上所述,我方鉴定认为大学生短期支教对当地学生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