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特征

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特征

一、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特征
工区对Au、Ag、Cu、Pb、Zn、As、Sb、Bi、W、Sn、Mo等十一种元素的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参数见表3-1。

1、全区内背景值对比特征,
(1)从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岩石测量,背景值逐渐增高的有Sb、Pb、Ag、Cu、Zn等元素,其中以Pb、Ag、Zn变化最为显著,Pb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最低为17.36×10-6,到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增加到40.64×10-6,在岩石中最高为85.45×10-6;Ag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最低为0.06×10-6,到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增加到0.10×10-6,在岩石中最高为0.13×10-6,增加了一个数量级;Zn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最低为72.78×10-6,到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增加到96.38×10-6,在岩石中最高为537.88×10-6, 增加了一个数量级,是正常的成矿序列,反映了是区内的主成矿元素,从岩石中迁移进入土壤经次生变化后迁移到水系中进一步的贫化。

(2)区内从岩石测量或土壤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背景值逐渐增高的有Sn、Au等元素,Sn在岩石中最低为1.72×10-6; 到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增加到 2.21×10-6,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最高为2.51×10-6,是一个反正常的变化序列,但同处一个数量级;Au在岩石中为0.97×10-9; 到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减少到0.54×10-9,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最高为1.22×10-9,反映出Sn、Au元素从岩石中迁移进入土壤经次生变化后,迁移到水系中富集。

(3)区内从土壤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岩石测量,背景值逐渐增高的有Bi、W、Mo等元素,这类均是高温元素,其中Bi在土壤中最低0.36×10-6,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为0.46×10-6, 在岩石中最高为0.50×10-6; W在土壤中最低2.19×10-6,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为2.29×10-6, 在岩石中最高为3.18×10-6; Mo在土壤中最低0.51×10-6,在1∶5万水
××××区地球化学参数表表3-1
系沉积物测量中为0.66×10-6, 在岩石中最高为0.91×10-6;从这类元素背景特征可见,在水系沉积物测量中和土壤测量中元素的变化相差不大,很接近,在岩石测量中略高。

反映了该类元素在该区经次生变化后都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贫化。

(4)区内从岩石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背景值逐渐增高的有As元素,该元素在岩石中最低2.52×10-6,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为2.71×10-6, 在土壤中最高为4.56×10-6,反映了该元素在该区经次生变化后可在土壤中形成富集,经搬运、迁移后进入到水系中就发生贫化。

(5)全区内不同的岩性特征对比,在矿化蚀变带和矽卡岩中高背景的元素有As、Sb、Bi、Pb、Ag、Zn、Mo、Au等,其中以Zn、Pb 最为显著,Zn元素在矿化蚀变带中背景高达3886.6×10-6,在矽卡岩中背景含量可达820.68×10-6; Pb元素在矿化蚀变带中背景高达226.25×10-6,在矽卡岩中背景含量可达189.53×10-6,均比其它各地质体中高出一个数量级,反映了本区Zn、Pb的迁移、富集与矽卡岩化有密切的关系。

而区内的Au元素在矿化蚀变带中背景含量4.20×10-9,在矽卡岩中背景含量为1.26×10-9,比其它各地质体略高,同处于一个数量级,因此该区没有富集金的环境,目标矿种应为Zn、Pb。

(6)区内黑云石英片岩中Cu最高为69.28×10-6,其次为变粉砂岩中含量56.38×10-6,在矽卡岩中为34.97×10-6,在矿化蚀变带中为22.29×10-6,最低在黑云母花岗中为13.21×10-6,反映了黑云母花岗中为铜的带出带, 黑云石英片岩中形成铜的高含量带与该带中分布的含铜石英脉有关。

2、全区内标准离差特征,
(1)区内从土壤测量—岩石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标准离差逐渐增高的有As、Ag、W、Mo等元素,其中As在土壤中最低0.11,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最高为2.34;Ag在土壤中最低
0.12,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最高为50.01;W在土壤中最低0.19,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最高为3.76;Mo在土壤中最低0.10,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最高为0.42;反映了这些元素在土壤中离散程度小,在水系中离散程度大,是受水流的搬运所致。

(2)区内从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岩石测量,标准离差逐渐增高的有Sb元素,该元素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最低0.07,在岩石测量中最高为0.31;反映了该元素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离散程度小,在岩石测量中离散程度大。

(3)区内从土壤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岩石测量,标准离差逐渐增高的有Bi、Pb、Sn、Cu、Zn、Au等元素,其中以Pb、Cu、Zn表现的最为显著,Pb在土壤中最低0.22,在岩石测量中最高为85.83;Cu在土壤中最低0.15,在岩石测量中最高为20.99;Zn 在土壤中最低0.15,在岩石测量中最高为576.14;反映了这些元素在土壤中离散程度小,在岩石测量中离散程度大。

(4)全区内不同的岩性特征对比,在矿化蚀变带和矽卡岩中标准离差最大,反映的元素有As、Sb、Bi、Pb、Ag、Zn、Mo、Au、Sn 等,其中以Zn、Pb、Sn最为显著,Zn元素在矿化蚀变带中标准离差高达4080.6,在矽卡岩中标准离差可达475.79; Pb元素在矿化蚀变带中标准离差高达255.65,在矽卡岩中标准离差可达61.65,此外在黑云石英片岩中标准离差也很高为91.49;Sn元素在矿化蚀变带中标准离差高达28.91,在矽卡岩中标准离差可达0.86,对比可见比其它各地质体中高出一个数量级,反映了本区Zn、Pb的迁移、富集与矽卡岩化有密切的关系。

目标矿种应为Zn、Pb。

(5)区内黑云石英片岩中Cu标准离差最高为92.37,其次为变粉砂岩中标准离差27.56,在矽卡岩中为25.52,在矿化蚀变带中为16.15,黑云母花岗中最低为2.97,反映了黑云母花岗中铜的离散程度最小,不利于成矿, 黑云石英片岩中形成铜的高离散带与该带中分布
的含铜石英脉有关。

3、全区内变异系数特征
(1)区内从土壤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岩石测量,变异系数逐渐增高的有Bi、Pb、Sn、Cu、Zn、Sb、Mo等元素,其中极不均均匀分布的元素有Pb、Zn 、Bi,中等分异的元素有Sn、Cu、Sb、Mo等,Pb在土壤中变异系数最低0.01,在岩石测量中最高为1.00;Zn在土壤中变异系数最低0.00,在岩石测量中最高为1.07;Bi在土壤中变异系数最低0.58,在岩石测量中最高为1.75;反映了这些元素在土壤中属于弱分异特征,在岩石测量中为强分异元素。

(2)区内从土壤测量—岩石测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变异系数逐渐增高的有As、W、Au等元素, As在土壤中变异系数最低0.02,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最高为0.86;属于不均匀分布的元素,W在土壤中变异系数最低0.09,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最高为1.07;属于极不均匀分布的元素,Au在土壤中变异系数最低0.11,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最高为0.82;属于不均匀分布的元素,反映了这些元素在土壤中属于弱分异特征,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为中等分异—强分异元素。

(3)区内从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岩石测量—土壤测量,变异系数逐渐增高的有Ag元素,Ag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中变异系数最低0.78,在土壤测量中最高为1.20;属于极不均匀分布的元素,反映了Ag元素在土壤中属于强分异元素。

(4)全区内不同的岩性变异系数对比,在矿化蚀变带和矽卡岩中变异系数最大的元素有As、Sb、Bi、Ag、Zn、Mo、Au、Sn等,其中以As、Sb、Bi、Ag、Zn最为显著,Zn元素在矿化蚀变带中变异系数为1.05, 属于极不均匀分布的元素,在矽卡岩中变异系数为0.58,属于不均匀分布的元素, As元素在矿化蚀变带中变异系数为0.47, 属于不均匀分布的元素,在矽卡岩中变异系数为 1.01,属于极不均
匀分布的元素; Sb元素在矿化蚀变带中变异系数为0.35, 属于不均匀分布的元素,在矽卡岩中变异系数为 1.23,属于极不均匀分布的元素; Bi元素在矿化蚀变带中变异系数为0.39, 属于不均匀分布的元素,在矽卡岩中变异系数为 1.91,属于极不均匀分布的元素; Ag 元素在矿化蚀变带中变异系数为 1.15, 属于极不均匀分布的元素,在矽卡岩中变异系数为0.78,属于不均匀分布的元素,上述元素变异系数特征反映了元素在矿化蚀变带和矽卡岩中属于中等分异—强分异元素特征。

(5)区内黑云石英片岩中Cu、Pb变异系数最高分别为1.33和1.59,均属于极不均匀分布的元素,在花岗岩中最低分别为0.22和0.12, 属于均匀分布的元素,因此Cu、Pb元素在黑云石英片岩中属强分异元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