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考试中文言文分值高,难易度稳定,是语文试卷中一个重要的得分点。
由于高考文言文都是课外文言文,学生们学起来感觉很吃力。
许多学生认为文言文难懂,在很大程度上是文言文实词把握不准。
其实,考试中出现的文章,我们虽然很陌生,但是那里面的字词一定在课堂上出现过,只要学生能做到认真听讲,自己总结方法,拿到试卷文言文部分的分值应该没什么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掌握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技巧。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把握文章大意、准确解答试题的前提。
实词需要考生根据语境确认其具体词义,也需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
因此,结合语境,正确掌握实词词义的方法就成为破译文言文不可或缺的技巧。
下面,结合近年来高考的经验,就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做一些探讨,请同行指正。
一、语法分析法
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成分,通过句子成分的分析,便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
比如“人怀异意,以沮新政”中的“沮”,用在连词“以”之后、名词“新政”之前,显然不可能是形容词,而只能是动词,结合上下文,译成“阻止”,字通句顺。
再如,对“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宣子谒诸郑伯”中的“谒”字的理解,“谒诸郑伯”中的“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
“宣子”是主语,而谓语只能是动词“谒”,“谒”的宾语不是
“郑伯”而是“之”所指代的内容,即上文的“环”。
通过这样的分析就能确定“谒”的义项为“请进”,而不可能是其他。
二、结构推断法
古人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铿锵,遣词造句多使用对偶、排比句式。
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由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
比如,“春省耕而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一句讲的“春”“秋”两季之事,“春耕”对“秋敛”,由此可推出“敛”为“收割”之意;”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因而“给”亦为“足”,成语“家给人足”可作佐证。
又如《离骚》中的“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中的“比”对应于“齐”,“齐”有相同之意,成语有“等量齐观”,那么“比”也是“相同”之意,而非“比较”。
三、语境推断法
不同的语境,文言实词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在历次考试中,文言文题中都会有字词的理解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根据语境去推断。
实词有很多义项,但放到文中去理解,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就很容易推断出准确的义项。
四、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大多有密切的联系。
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多数。
形声字中的“义符”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偏僻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而成句,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
便可以局部代整体推出“樯橹”是战船。
五、事理检验法
比如《左传》中说:“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耳”。
句子中的“孙”若解释为“孙子”,那么句子就应译为“哀公最终被三子所逼迫,到越国当了孙子”,这显然不合情理。
其实这里的“孙”与“逊”通假,意思为“流亡”之意。
又如,《项脊轩志》中“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句,句中的“借”字,如果译成“借阅”便说不通,借一本书还可以,怎么能借满架书呢?《孟子尽心》言:“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长期借用而不归还,谁知道你是不是想据为己有呢?这一点归有光不会不明白。
况且联系上下文可知,归有光的先人曾为朝廷命官,家中又为书香门第,即便败落,也不至于落魄如此。
所以此处应该读“jī”,是“堆叠”的意思。
总之,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推断词义,都要在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上,对相关的语句以及有关的背景、文化等进行认真思考,慎重推断。
只有这样,才能对词义做出正确的判断。
语文学科是一个重视积累的学科,只要我们对平时学过的实词都能识记、理解和掌握,相信学生的文言水平会有大幅度提高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