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2.技能目标:(1)能将前面所学概念与本节概念联系起来;(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三、教学难点: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四、教学过程: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五、教学过程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知识难度不大,抽象内容较少,主要靠观察和讨论获得。
因此,课堂通过多媒体材料和藻类等植物的实物材料一道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同时认识藻类、苔藓和蕨类等植物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并关注其生活状况形成爱护植物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能力目标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三、重点和难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四、教学媒体1.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6~8盆);盆栽铁线蕨(6~8盆)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五、课时分配2课时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藻类植物1.特征2.藻类植物与人类关系二、苔藓植物1.特征2.苔藓植物与人类关系三、蕨类植物1.特征2.蕨类植物与人类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会交流和合作。
过程与方法指导,交流,引导,设疑评价,鼓励情感态度价值观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会交流和合作重点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难点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内容一、观察种子(1)菜豆种子的结构;(2)玉米种子的结构;(3)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
方案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
方案三:结合方案一、二[注:时间充裕、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情况下]。
方案四: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观察教师板画的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结构图,并能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学生讨论交流,填充表格。
方案一: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
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二: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实验小组就讨论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1,二者异同2,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一: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
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教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的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三:观察动态的展示桃的果实和种子的CAI课件,再观察“松的球果和种子”的图片投影在老师的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一: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方案三:跟随老师到校园里或周围,认识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
方案一: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出示课件组织好学生,指导学生观察识别。
课题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⑵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能力目标:⑴能够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教学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蒸腾作用的实验材料和装置第一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什么是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2、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3、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课题: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即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公式。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1、情境导入:生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2、明确任务: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合作探究(一)光合作用的原料1、想一想,议一议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121页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所做的实验,并让学生思考:海尔蒙特对柳树苗的生长作出了怎样的解释?他是否忽略了其他因素,是什么?学生在教室指导下思考并得出:绿色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后来证实,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2、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学生阅读教材122页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并结合图3-33。
之后教师提出问题:(1)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光作用的原料是什么?学生观看实验,并讨论问题最终得出: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明确:二氧化碳、水3、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要的原料吗?(二)光合作用的产物向学生课件展示演示实验(金鱼藻释放氧气),并进行说明,之后出示问题进行讨论: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示氧气具有助燃作用)明确讨论的出:氧气。
教师说明: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金鱼藻释放的氧气,立刻重新燃烧起来。
这是氧气助燃的特性。
这个实验如果在黑暗中进行,则看不到这一现象。
说明金鱼藻只有在阳光底下才能产生氧气。
可见,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还有氧气。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124页,并结合图3-34回答问题:(1)光合作作用的实质是什么?(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学生明确: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谁转换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能二氧化碳 + 水有机物 + 氧气叶绿体(储存着能量)给学生2分钟时间,用自己的方式当堂记忆光合作用的实质。
(四)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照。
因此,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图3-35)。
(五)技能训练分析实验结果:金鱼藻的实验中,试管离白炽灯的距离不同,产生的气泡个数也不同,观距离越远,气泡越少,距离越近,气泡越多。
结论:光源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2.如果这个实验在黑暗中进行,你能预测结果吗?没有气泡产生三、归纳与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四、布置作业:教材第126页练习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