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学教案
主备人:姜燕课型:新课审核: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
备课组长签字:班级:第学习小组姓名:分数
〖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
鉴》;认识宋词及三位著名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
2、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代宋元时期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欣赏北宋张
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繁荣的都市街景,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宋代书法家“宋四家”和元
代书画家“赵孟頫”。
3、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4、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
度和持之以恒的意志;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
鉴赏力。
【学习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
【学习难点】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和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导入新课〗《司马光砸缸》故事:据说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
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
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
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
有一次,他跟小
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
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
司
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
“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
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四、巩固小结:(教师讲述)宋元时期创造了继隋唐之后的中华文明史的又一个高峰,是什么因
素促使这一时期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呢?之一:此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繁荣;各民族、各地区
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
之二:继承了隋唐文化;之三:吸收了外来文化;之四:各民族人民的聪
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
之四: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等。
五、达标检测
1、同学们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是按照年代先后顺序编写的,这叫“编年体”,下列在编写体例上与历
史教科书类似的是()A《资治通鉴》 B《史记》 C《梦溪笔谈》 D《诗经》
2.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出现在(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3、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邓小平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的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
”这幅名画
应是:() A《天王送子图》 B《洛神赋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4、宋朝之所以能诞生《清明上河图》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当时的绘画题材广泛 B.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
C.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人民生活对风俗画的需求
5、《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哪个城市的商业繁荣景象?( )
A.唐都长安 B.北宋都城东京 C.南宋都城临安 D.元大都
6.作品被誉为"神品"的画家是( ) A.吴道子 B.张择端 C.赵孟甫 D.顾恺之
7."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是哪位词人作品的词句?( )
A.李清照 B.辛弃疾 C.苏轼 D.欧阳修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1)上面词句是谁的作品?
(2)词中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联系在一起?
(3)上面词句体现了作者的什么风格?
8、(1)苏轼
(2)三国时的吴国将领周瑜曾在赤壁与曹操大战,结果周瑜指挥孙刘联军打败曹操。
(3)作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表达了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给词注入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