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六首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特点。
3、学习诗人的精巧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设想:本课用三课时教读和自读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具体来说,在初读阶段以记诵为主,到基本成诵后,诵读就成为一种鉴赏的手段了,能鉴赏也就巩固了记诵。
因此,正确地处理诵读和鉴赏的关系,是近体诗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一、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课时分配和教学要求教读《山居秋暝》和《登高》,拟用一个半课时,要求能比较深入地理解诗中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诵;为此,教师可以简要地介绍写作背景,并根据“鉴赏要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石头城》也是教读课文,教法见下。
自读课文五篇也用一个半课时,要求能把握诗的主旨,能顺畅地背诵。
教师无须介绍背景(注释中已交代),可以就“鉴赏要点”点拨几句,不用分析讨论。
二、关于课前预习读近体诗要养成一个习惯,读过指使作,看过注释后立即把它背下来,不要等到上课甚至学完后才去背诵。
因此布置预习要具体,例如读哪几篇,篇中哪些句子是对偶句,韵脚是哪些字等等,都要明确地指出来。
三、据诗的内容和额写法上的特点选择不同的鉴赏方式《山居秋暝》和《登高》可以将诵读指导和分析鉴赏交错进行,读读讲讲,逐步深入诗的意境;必要时应联系诗的写作背景,不要说得琐细,只宜点到为止。
《越中览古》和《石头城》可以用比较的方式进行鉴赏,比较诗的布局和章法。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也可以用比较的方式进行鉴赏,比较诗的风格。
《蜀相》可以用诵读指导替代分析,这重诵读应是有感情的诵读。
《锦瑟》这首诗学生可能很感兴趣,但只宜作意境分析,切忌跟具体的人和事联系起来。
必要时可在课外文学小组里介绍一两种不同的解释(见有关资料),并参读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文体知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轨迹:《诗经》(开现实主义传统之先河)--楚辞(开浪漫主义传统之先河)--汉乐府—魏建安文学(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南北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晋陶渊明(田园诗之典范)--唐诗(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
律诗通常为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字字皆对;宽对,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半对半不对。
)偶句压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和七言两种。
有每首八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唐诗古体诗(古诗、古风)近体诗(格律诗)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1.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二十一岁中进士。
官至尚书右丞。
晚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山居秋暝》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
王维诗题材风格多样,以山水田园诗成就最突出,他的诗风直接继承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
与孟浩然同时而齐名,世称“王孟”。
因他亦精通书画和音乐,故苏轼2.唐玄宗开元末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政治由清明转入浑浊。
这一时期,王维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前期曾经有过的爱国热情消退了,转而向往归隐的生活。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在蓝田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的隐居,是以现实的逃避,也有洁身自好的一面。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3.这首山水名篇,是写秋山风景的一首著名五言律诗,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阅读理解1.首联写出诗人观赏风景的时间和地点,是在秋天一个雨后的傍晚,诗人写出山间的空旷,雨后的清新,颔联和颈联先写物,有明月、松林、清泉、岩石;再写人,有浣女,有渔郎。
一静一动,那月下景物的清白,那松林、清泉的幽静,那洗衣少女银铃般的笑声和船桨划水声留下的余音,似乎还在松间石上回荡。
如此清幽的山中秋景,怎不打动诗人的心?尽管这里已经没有了春花繁茂的景象,但秋山的空寂和村野的宁静,构成了另一种美景,令人心向往之。
难怪那位“王孙”尾联写诗人的心绪,表达出诗人切望远离人世过上宁静生活的愿望,表现出自己洁身自好的思想情操。
这首诗好似一幅动人的山水画,色彩素雅,有声有色,与秋天的季节特点十分吻合。
特别是那山水相映、2.“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诗的一大特色。
诗人善于将色彩、线条、构图等本来属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全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二字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艺术境界?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什么?写法有何特点?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安静纯朴的生活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4、鉴赏要点:生动的风习画1.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原籍湖北襄樊,后迁居河南巩县。
曾做过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不得不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代,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的诗篇,反映了一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故其诗被誉为“诗史”。
其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尤以古诗,律诗见长,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被称为“诗圣”。
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后世传颂的现实主义名篇。
2.此诗是杜甫于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时杜甫住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年五十六岁。
患肺病,登高时,触景生情,发出咏叹。
面对萧瑟的秋江景色,诗人自然产生了长年飘泊、老病孤悉的郁闷和悲哀。
诗人抒发的不只是个人的不幸。
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像浓云一3.这是首七言律诗,被誉为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的第一首好诗。
四联全用对仗,明肛胡应麟称赞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4.前四句写景,先写高处的云天秋风,再写低处的江水洲渚。
接着又扩大了视野,仰望无边的落叶,俯视后四句抒情。
第五句点出一个“秋”字,总摄前四句的景物描写,又用一“悲”字为情感的抒发定调。
六句“独登台”扣住“登高”点明题意。
如上文所述,五六句又紧承三四句而来,“万里、百年”和“无边、不尽”互相照应,前后契合。
而七八句又分承五六句,先写旧恨,再写新愁。
弄清联与联之间的照应和联系。
就以全诗做出了5.这首诗胶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即用对偶,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节奏十分鲜明。
两句诗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俯察,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情景。
诗人寓情于景,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颔联勾画出一幅更为广阔的长江秋景。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心头涌起的是韶光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悲秋”二字写得沉痛,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此联的“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这样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更广更深地表现了诗人的哀思,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就像无边的落叶和不尽的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尾联以对偶作结,并分承五六两句:白发因“作客”而生,浊酒因“多病”而停。
白发日多,可见艰难潦倒之苦;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登台的结果只是惹恨添愁。
结尾的妙处是“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使读者掩卷而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出神入化之笔力和磅礴之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颈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颔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躁,便跃然纸上。
6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是杜甫初到成都,访诸葛武侯祠时所作但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颂扬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的。
歌颂诸葛亮的才智1.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蜀相”。
诗虽以“蜀相”为题,但并不只是单纯地记录历史,其中除寄托着作者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外,还显露出作者希图革新朝政、振兴国家的思想。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四句是绘景,写丞相祠堂。
后四句是论事,写丞相本人,概述诸葛亮的生平业绩,转而怀古伤今,抒发诗人个人的胸臆2.全诗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武侯祠,先指出它的所在,后描述祠中景象。
后一层是主旨所在,先概括诸葛首联一问一答,特别下一“寻”字,表明自己一心造访,并非信步而来,偶然遇见。
这个字不但恰如其分地道出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景仰之情,也为后面的赞颂、惋惜之词设下伏颔联把镜头转向武侯祠周围景物的细部。
“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一在强调“春色”怡目,一在渲染“好音”之悦耳。
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有了这两个字,这里的景就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成了“有我之景”。
盎然春色固然美好诱人,然而丞相祠堂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难道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句句写景,字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