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常体能训练中的伤病预防和处置方法

日常体能训练中的伤病预防和处置方法

日常体能训练中的伤病预防和处置方法在训练场上,不讲科学的训练,比比皆是,运动量、运动科目不因人而异,有的过大,有的不足,准备工作不充分、训练后的恢复基本没有等等都是不讲科学的表现,训练效果事倍而功半,甚至造成受伤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轻伤比较突出,有的战士害怕领导、战友说自己太娇气、太软弱,怕耽误训练,常常置之不理,并且带伤坚持训练,结果使小伤变成了大伤,急性转变为慢性,有的甚至变成了很难恢复的伤病。

笔者在训练场上看到“轻伤不下火线”的情况非常多。

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确实值得称道,尤其是战时,更有必要。

但是在日常训练中并不能提倡,要充分认识到轻伤不可轻视,受了轻伤也要及时进行有效处理,以免留下后患。

一、日常训练中各类受伤的表现适量的运动有益于健康,循序渐进的增量运动,也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消防部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训练的课目尤其是涉及到体能的训练科目比较多,在进行高强度训练时,由于训练的量和强度达到了机体承受力的高点,稍不经意就容易发生损伤。

如:各类登高训练时,易发生皮肤擦伤和肌肉、韧带挫伤或撕裂伤;长跑或5公里越野训练时,最容易发生踝关节扭伤,依次是膝关节、髋关节和下腰部损伤;翻越障碍物训练时,出了可能发生上述损伤外,还可能发生骨折和关节脱臼;当进行剧烈运动、急速跑、弯腰、下蹲、x旋转时,还可能发生臀部肌肉、韧带损伤;当训练量累积起来,超出了耐受范围时,也会发生过劳性损伤,如应力性骨折、膑下脂肪垫损伤、膝关节韧带损伤、膝关节滑膜炎、胫前肌疲劳症、疲劳性骨膜炎等。

二、最容易受伤的战友类型分析训练中受伤的情形,四类人员伤情突出。

一是体质差的战友。

一些战士入伍前锻炼较少,体能素质差,入伍后由于训练强度大,节奏快,难以完成全部课目,勉强而为之,训练强度超过承受能力,加上耐受力差,容易形成累积性疲劳而受伤。

二是感觉不协调的战友。

这些战友,往往因自我保护意识和个体动作悟性不同,训练中的动作协调性不够,在训练中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而造成受伤。

三是心理素质差的战友。

这类战士们对耐力、爆发力、反应能力要求很高、高强度体能训练课目、尤其是消防部队最常见的高空作业往往产生恐惧、紧张等,产生心理障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训练水平,容易受伤。

四是性格内向的战友。

这些战友在受伤后,往往不好意思表现出来,常常强忍着,结果耽误治疗,小伤引发大伤。

三、训练受伤最常见的处置方式在训练场上万一不慎发生了损伤,应及时科学处理,常用的处理措施如下:首先,要及时让受伤官兵休息,停止患部活动。

通过休息减轻疼痛,防止损伤加重;如果有了渗出和肿胀,应进行局部冷敷,损伤24小时内不能热敷或按摩、揉搓及药酒类涂擦,因为这些方式会加重组织渗出,加重肿胀。

可用弹力绷带或普通绷带对伤处进行压迫包扎,防止皮下小血管破裂发生皮下血肿。

其次,抬高受伤的肢体,利于肢体远端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

对于皮肤的破损,则可用碘酒和酒精局部消毒,以防止感染。

当急性期过后,要抓紧时机,及早治疗,早日康复。

根据损伤的状况,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局部手法治疗。

运用点、按、揉、推拿等手法,可达到正骨理筋、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痉止痛、防止粘连的目的。

各种外伤药膏的贴敷。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且有明显的止痛、消肿功效。

牵引治疗。

对颈椎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可采取牵引法,以缓解症状。

局部封闭疗法。

这种方法可以消肿、止痛,促进痊愈。

专科治疗。

严重的要及时到专科门诊让专业人员治疗,主要方法有:针刺治疗、电频电疗、激光治疗、针刀疗法等。

四、常用的预防招法减少训练伤重点在预防。

事实证明,科学的预防措施,能大大减少训练受伤,常用的方法有:动员教育。

训练前,做好思想动员教育,让每一位参训官兵消除顾虑和心理压力,树立信心,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热身运动。

每次训练开始时,组训人员要带领和督促战友进行热身运动,让全身肌肉、关节活动开,提高肌体的应急性和适应性;尤其在高强度体能训练的开始阶段,一定要循序渐进。

劳逸结合。

训练过程中,要有节奏,有张有弛,尽量避免过度疲劳训练,防止某一训练课目训练过多、过频,避免肌肉、韧带的损伤。

及时自我放松。

训练间隙可抓紧自我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乳酸堆积,消除疼痛。

训练后,用热水烫脚,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泄,减少乳酸堆积。

强化预防意识。

引导官兵每次训练后,做自我按摩或互相按摩,以加速致痛产物的清除;一旦受伤后一定要主动干预,不可放之任之,做到防患于未然,尽早治疗就能减少各种训练伤的发生。

五、消防部队最常见的训练伤及其防护由于消防部队任务特点,战士训练以体能和消防技能为主,官兵们每天都与训练塔、拉梯、挂钩梯及水带等消防器材打交道,易引发各种损伤。

训练性“膝关节痛”:即训练所致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通过消防基层中队的调查,发生率占训练所致骨关节损伤的47.9%,其中70%以上是新兵。

膝关节是人体关节面最大、杠杆作用最强、负重较大且容易损伤的关节。

在关节囊内面衬以滑膜组织,分泌滑液润滑关节,具有保护关节面、增强关节活动度的作用。

新入伍的战士在进行队列或消防业务训练时,如果基本要领掌握不熟练,动作不协调,加之对训练场地的适应性差,特别是长时间进行单一动作重复训练,极易导致过劳损伤,使关节骨滑膜遭到损害,形成非感染性的创伤性滑膜炎,表现为滑膜组织水肿,渗出液增多以及大量黏液素产生对神经末梢的刺激等,均可引起关节疼痛,使之活动受限。

轻者仅为训练后关节轻微肿胀、酸痛不适,多数经过休息可不治自愈或缓解;重者关节肿胀明显,关节内积液,严重者穿刺抽出液可呈血性。

预防上应强调科学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克服长时间单一动作的反复训练,熟练掌握动作要领,按照动作要领操练。

下腰部损伤:包括急性腰损伤、慢性腰肌劳损、肌筋膜炎、腰椎间盘脱出症等。

在操拉梯或挂钩梯时,如果不讲究科学的操作方法,盲目追求速度,使腰部受力大而频繁,致使腰部肌肉和肌腱撕裂、出血和渗出,断裂组织修复和出血、渗出被吸收后,可遗留瘢痕和组织粘连。

反复的操练,使得损伤的肌肉、筋膜、韧带修复不良,产生较多瘢痕和粘连,这些组织易牵拉、压迫内在神经纤维产生腰痛。

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

腰部可有广泛压痛,脊椎活动多无异常。

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明显加重,并可有肌肉痉挛,脊椎侧弯和功能活动受限。

疼痛的性质多为钝痛,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散布整个背部。

胫骨内压增高症:即训练后小腿内侧痛。

实验证明,小腿内侧痛的主要原因是胫骨髓腔内压增高,其发生率占骨与关节损伤的20%左右。

多发生在进行5公里越野长跑等体能训练之后,一般只需对症处理,初步处理方案是减轻疼痛、抬高患肢、减少活动等,防止进一步损伤。

轻者调整训练科目,重者停训休息。

下肢应力骨折:即疲劳骨折。

是消防部队常见而严重的训练伤之一,多因长时间进行单一动作的反复训练或超负荷超强度的训练。

该类训练伤发生隐匿,没有明显的暴力外伤史,即使感觉到受伤了,往往认为是一般性损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常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而致畸致残,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血的教训。

今年发生了一例严重左下肢应力性骨折——左股骨颈骨折。

该伤者是一名新兵,在5公里越野长跑之后,隐隐感到左髋部疼痛,而后出现肿胀,次日到总队医院就诊,摄片检查诊断为左股骨颈骨折,随即在市六医院急诊手术,术后仍需卧床半年。

踝关节韧带扭伤及骨折:踝关节的扭伤是训练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踝关节的距腓韧带力量较弱,且周围缺肌肉保护,易扭伤。

一般以软组织韧带扭伤为多,伤后即出现局部肿痛、淤血、不能行走等症状,应立即实施冷敷,在可以忍受的情况下用手推散局部的血肿,有条件者可用“护踝”保护,根据伤情适当休息制动,然后请医师诊治,进行X线检查,排除骨折损伤,并采取相应的诊治措施。

软组织挫伤:由于场地适应性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训练中易导致软组织的摔伤及挫伤,症状多较轻,一般对症处理后均可继续参加训练。

但双小腿胫前皮肤挫伤,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该部位皮肤张力高,皮下软组织少腔隙大,血供差,抗感染的能力弱,一旦伤口或创面感染,极易导致炎症的弥漫和扩散,伤者常常高烧不退,体温可高达40℃以上,若不及时治疗,细菌侵入骨髓腔,可因骨髓炎而致残。

我们下基层巡诊遇到这样一例病例,伤者是刚入伍的第二年新兵,操练时不慎左小腿撞在训练塔上,左胫前皮肤挫伤肿胀,没及时对创面进行清创消毒,却贴上止痛膏药,结果导致创面感染,左小腿红、肿、热、痛,体温40.6℃。

后经积极清创消毒,左胫前切开引流减压,并使用抗生素补液消炎,一个半月后伤者才康复。

抽筋:所谓抽筋,是指局部肌肉发生不自主的强制收缩而不能主动放松引起的局部疼痛和活动障碍的现象。

在训练时出现这一现象,常见原因就是训练前准备活动不充分,导致肌肉突然猛力收缩,另外长时间的剧烈训练,身体出汗量增多,大量体内盐分的丧失,也可能引发肌肉的不自主强制收缩,出现抽筋现象。

有时在寒冷刺激、疲劳、饥饿、精神过度紧张的情况下也可诱发肌肉痉挛。

在训练时一旦出现抽筋现象,需即刻休息,对抽筋的部位轻轻按摩,并将抽筋部位的肌肉轻轻拉长,因当你将肌肉拉长时,会使肌腱的张力增加,当张力达到某一强度时,神经会将冲动传至大脑,大脑为了避免肌腱受伤会释放信息放松抽筋的肌肉。

拉长肌肉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拉伤肌肉造成二次伤。

若肌肉抽筋的时间很长,则可使用热敷或冷敷的办法来减轻疼痛,或局部的喷洒或擦一些松筋止痛的药水或药膏也很有效。

若很容易再次发生抽筋,则需考虑肌肉是否过度疲劳、或脱水,前者则必须停止活动休息,后者则需补充水份和电解质。

但关键在于预防,只要训练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大部分抽筋现象都是可以避免的。

六、训练伤的预防1、加强领导,搞好教育。

负责新兵训练的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训练伤防护的组织与领导,提供安全卫生保障工作计划。

搞好安全卫生教育,加强训练理论教育,使新兵学会动作要领,不断理解和体会动作技巧,掌握各种训练伤的防护要点。

根据新兵的心理特点及军训心理学规律,进行训练心理学教育,提高新战友的训练心理应激能力,正确认识军事训练与训练伤的关系,端正训练目的,排除训练中胆怯和恐惧心理因素,保持稳定的训练情绪,使心理活动与动作协调,躯体各部位能密切配合,提高训练效果,减少损伤。

2、科学安排,合理施训。

训练中要因人施教,区别对待;作业量由少到多,由弱到强,逐步增加;训练科目要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全面发展。

训练活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准备阶段,通过准备活动,使身体逐渐适应即将开始的剧烈运动;施训阶段,逐渐增加运动量,达到训练要求;结束阶段,通过整理运动,解除疲劳,恢复正常状态。

军事、政治和文化教育,课堂教学和野外作业,应穿插进行,以调节体力和脑力劳动,提高军训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