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2020年最新范文

学习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2020年最新范文

学习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最新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称之为“八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孝是孝顺。

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

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

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忠是尽忠。

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

“忠”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

信是信用。

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

将来到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

礼是礼节。

见到人要有礼貌,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也包括礼貌)。

学生见到师长要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见到客人要敬礼。

不但表面上要敬礼,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

义是义气。

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

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

廉是廉洁。

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耻是羞耻。

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

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

“耻”也是自尊自重。

“八德”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

学习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最新范文
自汉武帝时代起,将儒家学说正式确立为教育政策。

其修身教学内容是首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

这一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宋朝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

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八德”。

简释如下
一、孝孝是孝养父母,顺其心意。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

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
“百善孝为先”。

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

“孝”为会意字。

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

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

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

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

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

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愉快,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圣人的教学,是以孝道为根本,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我们不管是对自已的父母,还是对一切大众,我们都应当真诚的关怀和爱护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悌悌是兄友弟恭。

悌为会意字,一个“心”字,加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心中有弟,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

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恭敬顺从。

哥哥对弟弟要爱护,并用正知正见来领引他。

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兄弟之间如手足,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在家中要敬爱兄长,在学校、社会要奉事师长,礼敬大众。

家中兄友弟恭,则父母欢喜。

团体相处,礼敬和顺,则社会和谐。

尊师重道,则学问德行成就。

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三、忠忠是负责尽职。

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一心中正名为忠,心存偏邪则不忠。

一念不生名为忠,心存二念则不忠,故知真诚恭敬至极,即是“忠”之深义。

不忠之人必不诚,表露于外则言行轻薄,多失厚重。

四、信信为会意字,一个“人”字,加一个“言”字,人言,就是人说的话,也就是说凡是人说出的话都要守信。

民无信不立,人若无信,则于社会无立足之地。

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言既出,事必行。

北宋大儒司马光称“事无不可对人言”。

世出世法德行学问之成就,应从不妄语开始。

诚实守信,众德之基。

五、礼礼是人与人往来的法则。

曲礼曰“毋不敬。

”强调为人应能承受委屈,处处尊重他人。

传统小学教育即是教导待人接物的规矩。

行礼应有节度,过与不及皆不合礼。

社会有礼,则秩序井然。

《礼记》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义是求尽义务,不讲权利。

言行思虑合情、合理、合法之谓义。

真正认识自己所
处身分、地位,负责尽职,各守本分。

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无不公正合宜,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凡见他人所需,无条件尽心竭力提供协助,亦是克尽为人之义务。

遵礼守义,则无处不受欢迎。

七、廉廉是廉洁自律,绝不贪污受贿。

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洁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愿意问人要一分钱。

如此为官,无欲则刚,为国为民处事才能公正严明。

南宋名将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

中国历朝选拔官员,均以“孝廉”为准则。

八、耻耻为耻辱,知耻辱、知错误,则能发奋精进。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

”常怀惭愧,知错能改,自能勇猛精进克服一切烦恼习气,成就大业。

不知耻,不改过之人,则肆无忌惮,任意而为,是无善根之人,谁都救不了他。

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

历史上越王句践,“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山降吴的耻辱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上八德,究其根本均不离五伦中“父子有亲”之“亲爱”,而予以发扬光大。

若将此八德落实于现代施政理念,“孝悌忠信”即民族主义精神的基础,“礼义廉耻”为民权主义精神的体现。

我们每一个人如能将“八德”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定能带来家庭幸福、学业有成、工作顺利,进而推动社会安定祥和,人人和睦共处,国富民安,和谐发展,世界和平。

学习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最新范文
八德,中国封建社会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到明清,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

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体西用"、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

0公民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个字"公民道德规范的面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建设的新发展,也是对中华美德的新承接。

十年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连续开展重点研究课题"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锁定的八个核心德目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

依据每个德目的不同功能,这八德又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
"义"与"忠"。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是道德灵魂,是道德精神境界和价值导向;"忠"——尽己报国的责任,是道德核心,是道德自觉意识和价值目标;
"诚"与"信"。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是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信"——立身兴业的基点,是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
“礼"与"廉"。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是道德品质,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文明价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是道德良心,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政治价值;
"孝"与"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础和价值动源;"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础和价值选择。

这"八德",从社会、经济、政治等等领域,涵含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

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

整个国家,建立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