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年鉴的文风和文体wps

年鉴的文风和文体wps

年鉴的文体和文风《湖南年鉴》编辑部主任姚洪波一、年鉴的文体文体,即适应不同社会需要而形成的文章体式,也叫文章体裁。

什么是年鉴的文体呢?年鉴是资料、知识和信息高度密集的大型工具书,具有资料性强、权威性强、时效性强和检索性强的特点,主要是给读者提供有关方面的知识、准确翔实的资料数据和新的信息。

因此,它的这一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其独特的文体,即以记述为主兼具说明的文体。

所谓记述体,就是把人物的经历、事物的特点或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用书面语言如实地表述出来。

年鉴的主要内容是以条目的形式为记述的。

条目在写法上无须过多地考虑开头结尾、谋篇布局、段落衔接、起承转合,而要求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开门见山,据事直叙;用事实说话,寓观点于记述之中。

即使有些条目需要说明,也只是资料性的事实说明。

年鉴稿件来自各个不同部门(尤其是综合性年鉴),出自众手,因不同职业的缘故,容易给文稿带来一些有悖于年鉴文体的其他写法。

所以,年鉴编纂者,特别是初学年鉴编纂者除加强编纂实际锻炼外,还很有必要对年鉴文体与其他容易产生混杂的文体作一番辨析,以期达到正确掌握其写作方法的目的。

例如:年鉴与辞书、百科全书的区别辞书的条目通常是一种诠释性的说明文,百科全书的条目通常是一种以说明为主,兼具解释、记述的文体。

而年鉴的条目则是一种以记述为主兼具说明的文体。

辞书、百科全书的条目主要说明被释者是“什么”,而年鉴条目强调的是记述对象“怎么样”。

年鉴与工作总结的区别工作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基本情况、简述工作过程,摆出成绩和问题,概括出经验和教训,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等。

因为它是写给上级领导和本单位干部看的,所以比较局限于本部门或本单位的业务范围。

年鉴要面向广大读者,面向社会。

它需要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信息,写一些让广大读者关心或想了解的内容。

它也要反映经验教训,但是不能象工作总结那样一、二、三、四地开列出来,而是把经验教训寓于事实的记述之中;也不记规划、计划及今后意见等未发生的事情。

年鉴作者的任务只要写清对象怎样就可以了。

年鉴与新闻报道的区别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

它们都是对新近发生的事情(即首端或中端信息)进行披露和反映,起引导舆论、影响社会,传播媒介的作用。

年鉴则主要记录事物发展的轨迹,是对一年内的情报和知识进行积累、整理、综合和集中,一般说属终端信息的记述。

新闻报道允许一家之言和表达个人的观点,年鉴则重视客观性,客观地记述事实,避免作者和编者的个人倾向性,即使是专文和专论也是邀约有代表性的权威人士并以综述的方式写出来的。

新闻报道为了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它的写作方法不拘一格,语言力求生动形象,可描景状物、可抒情议论,可写对话,可作插叙倒叙。

年鉴则要求以质朴的语言直叙事情的始末。

新闻通讯写人物可以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举止、言谈,而年鉴写人物只要求记述其主要事迹。

年鉴与教科书的区别教科书要讲解定义、定理、公式、方式,理性的技术性的东西多,在体例和内容上都与年鉴迥然相异。

但年鉴也有知识性,特别是科学技术部类知识性、技术性很强,但这些只能体现在资料记述之中,必要的技术名词解释和专题说明一般不入正文,只能作为附件,或作注释。

在编写这个部类时,从标题到内容,切忌写成讲义、教材形式。

年鉴在记述经济类的内容时,也势必用一些专业术语,但要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性很强,一般读者看不懂的术语。

年鉴与文艺作品的区别文艺作品反映生活要进行艺术概括,允许虚构。

而年鉴以真实为生命,不允许虚构,也不允许合理想象。

从表现方法上来说,文学作品要求用形象的语言进行细致的刻划和生动的描绘,并充分利用一些修辞手法。

如衬托、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以增强文章的色彩和感染力。

而年鉴的文体就不同,尽管有些条目也要求有可读性,但它并不要求记述的文字具有审美价值,而只要求记述的文字符合年鉴的规范,所写的事实真实准确,简明扼要。

即使是介绍山水园林,风景名胜,也不需要太多的景物描写,更不需要借景抒情,只需要把它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建筑设施,用简洁质朴的文字表达清楚就够了。

年鉴与论说文的区别论说文重点在论,以论取胜,年鉴则是重点在记,以资料和信息取胜。

论说文的观点直接由作者明确提出来,而年鉴却是寓观点于记述之中,要求作者“述而不作”。

论说文常引用权威人士的话来进行理论论证,而年鉴只能通过对具体事实的记述说明一定的道理,不能进行理论的论述,也不能夹叙夹议。

二、年鉴的文风所谓文风,一般指的是行文风格,而风格是由语体反映的。

对于语体,语言学上是这样定义的:“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内进行交际时,由于不同的交际环境,就各自形成了一系列运用语言材料的特点,这就是语体。

”古代曹丕在《典论》里也有这样的观点:“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这都说明,不同的文体就有不同的文风,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如前所述,年鉴表现形式是一种以记述为主兼具说明的文体,那么年鉴语言的运用就要与之相适应。

否则,将导致文风不正,有违文体的要求,影响记述的质量。

所以,年鉴工作者不但要掌握年鉴的文体,而且还必须驾驭语言的运用技巧。

年鉴语言究竟有哪些特点和要求呢?概括地说,就是要求准确、简洁、质朴、文采。

一、准确是年鉴语言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只有准确无误的语言才能保证年鉴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怎样才能做到年鉴语言的准确呢?首先要尊重史实,实事求是。

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能感情用事,任意拔高或贬低;也不能未经征信,便草率挥写;应在占据真实可靠的资料基础上,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运用鲜明准确的语言慎重地进行记述。

这样,所记内容才能真正起到资政和咨询作用。

其次是要做到表述科学。

语言学家王力曾经说过:“要使语言科学,必然要使它的内容科学化。

”这句话说明语言和被语言表达的内容是互为作用、互相制约的关系。

年鉴要记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首先自身也要科学,即年鉴语言科学化。

如果事实准确,而叙述词不达意,就无法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有时甚至因一字之差,也会导致错误或失实。

年鉴所载内容涉及百科,其编纂者不可能是百科专家。

因此,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要加强学习。

尽量弄懂,不能不负责任地信手写来;容易出错的地方要慎重从事;运用每一个词句都要认真斟酌,刻意求工,准确地恰当地表达事物的本义。

三是慎用模糊语言。

年鉴是记实性的资料性工具书,要求用精确的语言表述各种事物,一般不使用模糊语言,不允许“大概"、“可能”、“也许”、“如果”、“成倍增长”之类的语言在文章中出现。

但在综述、概述、概况等宏观记述内容中可允许使用一些模糊语言,如“取得显著成绩”、“效果良好”、“工作进展迅速”等等。

这些模糊语言尽管在特定条件下确有必要,但是,仍然要坚持在资料事实准确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概括,切不能言过其实。

另外,对于有些因保密需要而不得不采用的模糊语言,也必须严格掌握分寸。

二、简洁叙事简洁,不繁冗芜杂,这是年鉴语言的要旨。

年鉴包罗百科,事列千万。

如不惜墨如金,叙事拖泥带水,必然导致全书臃肿。

下笔千言而主旨不明,非但不能收到“文约事丰"之功,反而使人捧之生厌,不堪卒读。

只有真正做到“一言而巨细咸赅,片语而洪纤靡漏”(刘知几《史通·叙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年鉴资料性,增加其信息量。

年鉴语言要做到简洁。

第一,要抓住事物的本质,问题抓得准,才能做到“一语破的”;只有洞见事物真相,才能做到“举其要,而弃其骈枝。

”也就是说,对于事物本质的东西应予详记,对事物非本质的东西应少记甚至不记。

所记述内容要做到主干突出,不枝不蔓,简明通达。

第二,要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

历代文人都很讲究语言的运用技巧,大多具有较深的文字修养。

这是值得我们效法的,必须在遣词造句方面勤下功夫,力求文字贵精,叙事尚简。

提倡在文中多写短小精悍的句子,力戒行文繁复罗嗦。

根据目前年鉴中容易出现的一些毛病。

在语言运用上须注意这样几点:①不要过多使用附加成份句;尽量多写主谓句,少写定语、状语、补语等附加成份多的句子;在句子中要多用实词,少用副词、助词、形容词等。

②尽量去掉文中一些不必要的“了”、“的”、“为”、“对”、“己”、“共”等赘字。

③一般不要使用“之所以……是因为”、“如果……那么”等关联词语。

④忌用欧化式的大长句和倒装句。

三、质朴是我国史志文风的优良传统,年鉴也不例外,它要求语言上必须尽量质朴、淳真。

严禁夸饰,是丁说丁,是卯说卯,据实记录;不“专事浮文,以虚誉为事”,切忌假话、大话、空话、套话。

“与其文而失真,何如质传真也。

”(章学诚《文史通义》)。

这正是年鉴编纂者应恪守的法度。

否则,年鉴语言一旦失于质朴,就会陷入夸饰的泥坑,严重损害年鉴本身应有的价值。

所谓“质朴”,就是用朴素的语言,真实、明晰、通畅地表达思想内容,而不刻意在形式上追求词藻华丽,不过份地进行浓妆艳抹。

年鉴编纂中,有些作者因对年鉴的语言特征不够熟悉,往往出现一些行文不够质朴的地方。

其主要表现是滥用宣传说教语言、文学语言及其他非年鉴本色的语言,致使所记内容华而不实,诘屈费解,甚或事实失真。

这是应该竭力克服的。

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在记述工作上的成绩时,不能说得太满,对某个人发挥的作用和作出的贡献,估计要恰如其份。

因此,有些形容词要严格限制使用,使用判断词和定语时,也要反复斟酌,注意分寸。

同时,在行文中要坚决摒弃那些广告用语、文白夹杂的语言、方言俚语、教诲式语言和命令式语言,以及穿靴戴帽的文牍用语等。

这样,才能纯洁年鉴的语言,使之达到质朴的要求。

四、文采年鉴要求准确、简洁、质朴的文风,但并不排斥语言的生动,不排斥带有鲜明的真挚的爱憎感情。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宋代欧阳修也曾提出过“事信言文”的主张,意即所写的事情是可信的,语言要有文采。

这对我们今天编纂年鉴也是适用的。

年鉴不能只仅仅起一个资料信息的作用,它还应当成为供人们阅读的文化读物和乡土教材,这就要求年鉴要有一定的文采。

年鉴的文采应该从“有用而又美”上去追求和探索,即不可舍“用”求“美”,也不可舍“美"求“用”,二者应该做到完美统一。

年鉴编纂实践证明,年鉴在体现记述用语的准确、简洁、质朴的基础上,适当采用一些描述手段也是可以的。

年鉴中的许多内容,如旅游资源、土特产品、新的建设成就等都可进行适当描述,因为通过描述,能把这些事物反映得更为真切。

年鉴中的人物介绍,也不必写成干巴巴的流水帐,要注意选择一些能表现人物思想的典型事件进行记述,语言也应力求生动精雅。

当然,要求年鉴具有文采并不是主张一味采用文学语言进行描写和渲染,只能是对以上所说的一些特定记述对象适当采用描述的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