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本文以上市公司信用缺失的表现,对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危害,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为理论指导,并联系我国证券市场的中国特色实际分析,提出一些对证券市场风险防范与治理的办法。
具体安排如下:一、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一)股权结构纷繁混乱;(二)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三)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存在大量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恶劣影响;1、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1). 信息披露不及时。
(2). 信息披露虚假。
(3). 信息披露不公平,对市场传闻不做必要的澄清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所带来的影响(1). 破坏了上市公司的诚信形象。
(2). 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3). 形成了内幕交易的温床。
(四)证券市场的进入退出机制不健全;(五)证券监管组织体系缺乏以及监管薄弱甚至是监管不到位;1. 监管法规不完善2. 监督体系不完备3. 违规处罚不及时、不严厉二、如何改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一) 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运作。
(二)强化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的作用。
(三)提高监事会的地位,保证其财务监控作用的发挥。
1. 借鉴和参考双层制董事会模式2. 赋予监事会内部财务审计的权力三 、防范市场风险与治理(一)制定更加严格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1. 诚信准则。
2. 持续准则。
3. 对称准则。
4. 敏感准则。
(二)加强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的监督1. 财政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应从两个方面加强监督2. 会计师事务所监督3. 社会公众监督(三)完善上市公司违规处罚的法规。
(四)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的法制建设。
1. 《证券法》的某些内容已不适应证券市场发展变化的需要,急需修改、补充。
2. 需要进一步修改和需要尽早出台的相关法律。
3. 与《证券法》相配套的规章、条例的缺乏。
(五)建立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六)按市场方法完善证券发行监管制度。
1. 改革审批制,建立由证券公司保荐的企业股票发行与上市制度。
2. 实行一定上市资格标准下的上市资格审查核准制3. 新股票发行价格、企业债券利率主要由市场力量决定,实行竞价发行4. 建立证券市场平准基金证券市场风险防范与治理【摘要】:开放与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对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本文着重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分析入手,剖析证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证券市场的风险防范与治理。
【关键词】:证券市场;现状分析;风险防范【正文】: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时间不长,如果从1981年国家恢复发行债券算起,只有十六年;如从1983年7月深圳保安企业(集团)股份公司成立并发行股票算起,则只有十四年。
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这十几年的时间走过了资本主义国家两三百年所走过的道路。
但是,这其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有些问题是其他国家已经遇到过的,但是相当一部分问题是别的国家没有遇到过的,是有中国特色的一些基本问题,在这里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且分析解决之道。
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演化的必然结果。
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证券市场的发展应该经历由最初的债券现货市场到股票交易市场,再到相应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发展过程。
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建立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级阶段,而且是在相关监管体制和法律制度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匆忙建立起来的一个最初是为了解决国有公司以及国有控股公司的融资问题而建立的一个市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畸形产物。
这种急于求成的“快速建设”,导致我国的证券市场在发展的初期就面临着整体经济上处于转轨阶段与证券市场的超前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证券市场不规范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一)股权结构纷繁混乱; 目前,我国股票种类分为国家股、国有法人股、公众股、内部职工股、优先股、A股、B股、H股等等,形成了我国股权设置复杂、种类纷繁的局面。
这些股票中,有公开发行的流通股票,也有限制上市流通的“大小非”未解禁股票。
而且,同一家公司的股票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两个不同的市场上市,其股票价格也不同,甚至同一上市公司A股价格比H股高出一倍还多。
由此可看出股权结构十分混乱。
并且由于历史原因还造成了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的奇怪现状。
(二)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 一般来说,公司治理是解决股东、董事会、公司管理层以及与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
按照法律规定: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从制度框架上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经理层、监事会构成。
从三个组织机构的关系看,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选举和更换董事;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聘任或解聘经理;经理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对董事和经理的行为进行监督。
但由于股权结构、股权性质以及制度设计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并未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一股独大”特征,受此影响,大股东很容易获得股东大会的控制权。
股东大会是上市公司的权力机构,控制了股东大会也就意味着控制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而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被单一或少数股东掌握后则无疑加大了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风险。
大股东控制董事会的结果是董事会成为大股东的一言堂。
大股东控制下的董事会决定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在证券市场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制度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中小股东就成为上市公司的股东群体中利益最容易受到侵害的一部分。
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因大股东控制董事会所导致的损害公司利益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通过关联交易变相转移公司资产从而侵犯其他股东利益的事情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根据《公司法》规定,监事会是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
成员中非职工代表(如中小股东代表)对公司的了解甚少,难以发挥相应的作用;然而职工代表同董事、总经理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要他们行使监事权实非易事。
所以在监事中开展监督活动的实际可操作性相当差。
由于控制了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形同虚设,就给了大股东一些可乘之机,比如把上市公司当成“提款机”和“摇钱树”,滥用和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比比皆是,ST猴王(000535)、济南轻骑(600698)、ST九州(000653)等公司都从业绩优良的企业被“掏空”成负债累累的垃圾股。
而大股东惯用的“掏空”手段通常是“先输血后抽血”。
在股份公司上市时,大股东常常慷慨解囊,先将大量优质资产“输血”到股份公司;一旦企业上市后,大股东便不择手段,以劣换优,或恶意转移上市公司优质资产,或强制性动用募集资金还债,甚至将上市公司沦为巨额担保者,把经营风险和担保风险统统转嫁给上市公司,最终令上市公司业绩迅速“变脸”,沦为丧失盈利能力的空壳。
近些年的“母子”担保问题更加突出,过度担保已经逼得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连年巨亏,直接面临退市绝境。
据统计,2006年由于担保而产生损失金额超过5000万元的上市公司就有40家之多。
已遭退市的ST九州就是担保的牺牲品。
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问题,不仅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经营能力和发展。
如不能及时整治和监管,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存在大量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恶劣影响;1、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1). 信息披露不及时。
上市公司的信息是时效性极强的资源,信息披露的滞后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收益。
而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往往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漏报甚至是掩饰不报一些信息,甚至或者是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不到实在不能隐瞒的情况或不是在监管部门的督促下就不进行信息披露,这种做法必然带来知悉信息的不公平,投资者也失去了决策时的依据。
(2). 信息披露虚假。
股份公司为了公司股票上市需要或者影响股票的市价、公司管理业绩评价或筹资的方便等目的,往往采取操纵行为,弄虚作假,披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
从而达到以虚假信息包装公司形象的目的。
例如1997年2月琼民源的年报所披露的所谓4.41亿元的其他业务利润和6.57亿元的资本公积金的解释,便是典型的一例;又如东方锅炉为达到上市目的,虚增92-94年利润1500万元,在上市公告中做虚假披露;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虚增无形资产1100万元、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等等。
(3). 信息披露不公平,对市场传闻不做必要的澄清。
上市公司的消息还没有在证监会指定的各大报纸上刊登,却已由其它渠道泄露出来,对中、小散户极不公平。
内幕消息的存在是我国现阶段股市的重要特征,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一些上市公司为了配合一些暗庄炒作本公司股票的需要而故意释放某些“烟雾弹”来达到麻痹和欺骗投资者的目的。
有的公司对于市场传言听之任之,甚至将计就计,推波助澜,使不知道内幕消息的中、小散户疯狂跟进,大量的资金被套牢,损失惨重等等。
这种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所带来的影响(1). 破坏了上市公司的诚信形象。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也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
对上市公司而言,信息披露不仅仅是一种义务,而且也是其是否诚实信用的一种直接体现。
做好信息披露工作,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能为上市公司赢得一笔不可多得的无形资产。
有关研究表明,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信息披露做得好的上市公司的股价都相对高于其他同类公司。
相反,信息披露违规甚至恶意造假,则会破坏上市公司的诚信形象,并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目前的短期行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中科系”崩盘、“亿安科技”操纵股价、“银广夏”虚构利润,虽然这些事件相对于我国一千多家上市公司而言只是少数,但这些事件的发生决非偶然。
(2). 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世界证券市场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广大公众持续的证券投资,就不可能有健康发展的证券市场;要使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就必须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如果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投资者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其结果必然是投资者选择远离这个市场。
为此,各国的证券监管部门对投资者的利益采取了种种保护办法,如美国20世纪 70年代制定的《证券投资者保护法》、英国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等。
然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因恶意披露虚假信息致使投资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情况却时有发生。
2001年8月,“银广夏”虚构7.45亿元利润的造假事件终于曝光。
这虽然是监管的成果,但其复牌后的连续15个跌停板、25.32元的跌幅,也使相当一部分投资者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