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复习

高中物理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复习

第十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
A 原子的核式结构
一、电子的发现
1.1897年,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研究发现电子
2.电子的发现的重要意义:原子可分,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3.汤姆孙原子结构模型(葡萄干蛋糕模型、枣糕模型、西瓜模型)
带正电的物质均匀的分布在球体中,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正电的物质中。

二、α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装置
2.实验结果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运动方向偏离不多(平均20—30)
2)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运动方向有较大偏转
3)极少数α粒子产生超过900的大角度偏转
4)个别甚至反弹
三、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核式结构模型(行星模型)
(1)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

(2)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3)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不停地绕核运动。

2.原子半径R、原子核半径r
R=10-10m
r=10-15----10-14m
B 物质的放射性
一、天然放射性现象
1.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可分。

1.天然放射性现象: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

2.天然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的性质.
3.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

原子序数大于83的天然元素都具有放射性。

二、三种射线
放射铅盒照相底

天然放射现
1.三种射线的性质由下表列出:
2.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原子核衰变前后质量数、电荷数、能量均守恒。

α衰变: 211H+201n →42He
β衰变:
01n →11H+0
-1e
γ衰变: 一般伴随α,β衰变同时进行
3.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有半数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这种元素的半衰期。

X A Z Y A-4Z-2+H e 42
X A Z Y A Z+1+e 0-1
半衰期的快慢由原子内部因素决定与外界条件(物理状态、化学状态)无关。

m 0:放射性元素原有的质量 n :n 个半衰期 ( n = t / T t :时间 T :半衰期 )
m :剩下的未衰变的放射性元素的质量
C 原子核的组成
1.质子的发现:191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实现了原子核的转化,并发现了质子。

2.中子的发现: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用α射线轰击铍核,产生一种贯穿能力极强的射线,它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

这种射线就是中子。

144171N 7+H 2e O 8+H 1 94121B e 4+H 2e c 6+n 0
3.原子核的组成
1)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2) 核子数A 等于质子数Z 与中子数N 之和,即 A=Z+N
3)原子核的表示
原子核常用符号 X A Z 来表示,X 是元素符号,Z 为
原子的原子序数,也代表电子数或质子数;A 为原子核的质量数,也代表质子加中子的总数,即核子数。

4)核力:使核子结合在一起的强相互作用(引力) 核力存在于质子之间、中子之间及中子与质子之间,即核子之间。

核力是只在 2.0×10-15米距离内起作用的短程强相互作
用力。

由于核子的大小约为0.8×10-15米,故只有相邻的
核子之间才有核力作用。

D .重核裂变、链式反应
一、核能
1.原子核的结合能:原子核分裂成核子吸收能量,核子结合成原子核要放出同样多的能量,这个能量叫做原子核的结核能。

2. 核能原子核发生变化时,可能吸收能量,也可能放出能量,放出的能量通常叫做核能。

二、重核裂变:重核受到其他粒子(如中子)轰击时裂变成两块或两块以上中等质量的核,同时还可能放出中子,并伴随着巨大能量放出,这就是重核裂变。

一个U235裂变可放出200MeV 核能,1MeV=106eV ,
1eV=1.6х10-19J
三、链式反应:重核裂变时放出的中子引起其他核的裂变,可以使裂变不断进行下去,这就是链式反应。

四、链式反应的条件
1.临界体积: 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
2.链式反应的条件:中子的再生率大于1,铀块体积大于临界体积
五、核武器杀伤作用强到弱
1.冲击波,2.光(热)辐射,3.贯穿辐射(中子、 γ射线)
4.放射性污染
U 23592n 10+Ba 13856+Kr 9536+n 103+能量
核岛 常规
岛 E 反应堆 核电站
一、反应堆
1.用人工方法控制核裂变链式反应速度并获得核能的装置,叫做核反应堆。

2.反应堆主要由核燃料棒(铀棒)、减速剂、控制棒、防护层和冷却系统等构成。

二、核电站
1、核电站:利用反应堆中的核燃料
裂变放出 的核能转变为电能的发电厂。

2、核电站构成及原理:由核岛、常规岛及配
套设施组成。

裂变放出的核能将水加热变为(内能) 水蒸气使汽轮机(机械能)带动发电机发电(电能)。

第十三章:宇宙
A 万有引力定律
一、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两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方向在两物体的连线上。

2. 公式:F = Gm 1m 2/ r 2
3. 引力常量:
G=6.67×10-11N.m 2/kg 2
二、卡文迪什扭秤实验
实验装置
三、万有引力与重力
1.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2.地球上g 的变化讨论:
(1)g 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变大
(2)离地面越高g 越小
()g m h R GMm F '=+=2()2
h R GM g +='
B 宇宙的基本结构
问题1:在地面上我们是如何知道大地是球状的?
一个理由:船只出海时渐渐没入地平线,最后完全消失在地球的弧线下方。

另一个理由:希腊旅行者报告,在北方中午时分的太阳在天空的位置较低。

其他理由:在月食时观察到地球投到月亮上的影子,正好符合地球与月亮两者都是球状时所预期的形状。

问题2:为什么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答:由于月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等,因此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问题3:潮汐是怎样形成的?
它主要由月球的引力引起的。

A、B高潮点,C、D低潮点
问题4:太阳系共有几个行星?
从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算起,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

几乎所有的行星都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在大致的同一平面上绕太阳公转。

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大,周期越小。

问题5:行星怎样分类?
问题6:星系形状有哪些?银河系是什么形状?
旋涡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如棒旋星系等)。

旋涡星系
问题7:怎样测定恒星的距离?
利用周年视差法
C 天体的演化
一、恒星的分类
1、恒星按照体积大小分,从大到小依次为超巨星、巨星、主序星、白矮星和中子星。

2、恒星的颜色、温度和亮度的关

a.恒星的颜色与表面温度有关。

温度低的呈红色,温度很高的呈蓝

b.恒星的亮度与体积、温度及它
与地球的距离有关。

“视星等”:在地球上所见的星体亮度。

“绝对星等”:该恒星在离地球一个标准距离情况下所具有的亮度。

C.恒星的亮度与温度的关系(赫罗图)
二、恒星演化的三个阶段:
1)恒星的演化分为:诞生期、存在期
和死亡期。

2)一颗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质量,
质量大的恒星比质量小的恒星寿命
短。

3)恒星演变示意图
天体的演化
诞生期:星云收缩成原恒星
存在期:恒星、巨型、超巨型
死亡期:白矮星、黑矮星、中子星、黑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