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

组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16
示例:
l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l ②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l 作用: l 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读
起来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 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 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 表现力。
分新鲜,清晰、传神,使复杂的道理由难化易, 简洁明说甲像乙,也就是说本体象喻体。 l 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能明显地
看出是打比方比喻词:“像”、 “像……似的”、“像……一般”、 “好比”等。
4
示例:
l ①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 l ②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 l ③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
感谢您的阅览,下载可编辑
1
比喻
l 说明: l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或情
境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l 比喻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比
喻的事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 l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2
l 作用: l 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所有比喻的事物显得十
的形象性,同时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 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13
排比
l 说明: l 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
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14
示例:
l ①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 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 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10
示例:
l 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 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l ③花儿们呼吸着夜晚的清新空气,都想谈 谈心里话。
l 作用: l 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
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11
夸张
l 说明: l 夸张就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
19
设问
l 说明: l 设问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
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 l 设问是自问自答。
20
示例:
l 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 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l ②你们听人们说过吗?远望着,我简直像朵朵 红云,飘在花园的背景上。
l 作用: l 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的气势,引起
读者的注意,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 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21
反问
l 说明: l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以加强语气。 l 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蕴含在问句之中。
22
Dr.Feng
23
感谢您的阅览,下载可编辑
24
7
借喻
l 说明: l 直接把甲说成乙。 l 借喻不说本体,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把本体
说成喻体,没有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
8
示例:
l ①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 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l ②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 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9
拟人
l 说明: l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
17
反复
l 说明: l 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
子一再出现。 l 反复可以连续,也可以间隔。
18
示例:
l ①……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l ②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l 作用: l 可以突出强调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
加强语气,突出感情。用于一般文章可使脉络清 楚,用于诗歌可增加旋律美,加强节奏感。
子一般。
5
暗喻
l 说明: l 说甲是乙,也就是说本体是喻体。 l 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本
体与喻体的关系比明喻密切。 l 比喻词:“是”、“成了”、
“变为”等。
6
l 示例: l ①八只小猫真的成了和他们共思想共行动
的小朋友。 l ②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
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 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 蓝水晶。
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l 夸张能起到更鲜、更突出的表现事物的作用。
12
示例:
l ①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 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l ②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 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l 作用: l 只要夸张不失实,而又不近于实,那么,它可以增强语言
l ②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 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 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 波涛在澎湃。
l 作用: l 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
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便得形式整齐美 观,音节响亮。
15
对偶
l 说明: l 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