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疹护理查房
药疹的临床表现
(2)过敏性休克:是药物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种,属全 身性速发型变态反应。通常发病急骤,一般在用 药后5~30min发生,少数可在连续用药过程中发 生。以急性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若不及时抢救, 常可危及生命。
药疹的临床表现
(3)内脏损害:较皮肤损害少见,由于药物毒性作用 或变态反应所致。包括: • ①肝脏反应:可表现为中毒性肝炎,谷丙转氨 酶往往增高,严重者可致黄色肝萎缩而死亡 • ②肾脏反应:临床表现与肾炎类似,有时可发 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 ③造血器官反应:表现有贫血、白细胞或血小 板减少等,引起的药物有砜类、磺胺等
药疹的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常呈急性发病,轻者可无全身症状,重 者可在发疹前后或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1)药物热:一般在用药后一周左右发生,短者仅 1~2天,长者可达数周。可单独发生,但多与皮 疹同时发生。热型大多为弛张型,也可为稽留型, 重者可达40℃以上,一般停药后1~2天内体温可 下降。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袜 套 样 剥 脱
(4)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本型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种: ①发病急剧,常有高热(40℃左右),患者烦躁不安,重者 神志恍惚,甚至昏迷; ②皮损常先发于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呈大片鲜红或紫红 色斑,自觉灼痛,迅速扩大并融合,一二天内可遍布全 身,数天内变为棕黑色。 ③口腔、支气管、食管、眼结膜等黏膜以及肝、肾、心等 内脏均可受累。 ④如及时适当治疗,无合并症者约3~4周可治愈,一般病 程不超过一个月。如抢救不及时,可死于感染、毒血症、 肾衰、肺炎或出血。
治 疗
• 立即停用可疑致敏药物
• 加强排泄
• 支持疗法
• 预防和控制感染
药物治疗
• 病情轻:抗组胺药物(可有多种组合), 维生素C及钙剂,外用止痒的粉/水粉剂
• 病情较重:大剂量的糖皮质类固醇激素, 注射用甲泼尼龙,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 病情特别严重:有以下措施
重症药疹的治疗
皮质激素:琥珀氢考200~500mg/d,静脉使 用
荨 麻 疹 型 药 疹
(8)血清病型:多发生在用药后1~2周内,常有荨麻疹、发热、 关节酸痛和淋巴结肿大。 (9)光敏皮炎型:显著特点是发生在日光暴露部位,而未暴露 部很少发生。由外用化学药物或内服而引起,皮疹形态与 湿疹相似,停用药物后皮疹仍可持续数周。当再次应用本 药,加上光线照射皮肤可于48h内引起湿疹样反应。 (10)紫癜型:较少见,皮肤黏膜出现瘀斑、水疱、大疱、血 疱、坏死等,血小板可减少。 (11)红斑狼疮型:此型少见,有统计药物引起者占系统性红 斑狼疮的3%~12%。临床表现皮肤受累较少见,约有 25%病例出现 (12)痤疮样型:皮肤损害和寻常性痤疮相似,发病缓慢,潜 伏期长,多于服药后1~2月后发疹,停药后迁延数月方愈。
谢谢!
支持疗法:输血/血浆
防治继发感染:合理选择抗生素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尤其是钾盐 内脏损害的对应处理 局部对症处理
药疹的预防
1.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追问药物过敏史,或容易引起药疹的 药物不要滥用。 2.引起过敏的药物要明显的写在病历上,以引起依医生的注 意。并劝告病人避用该药或含有该药的一些成药和化学结 构式相关而可可易引起交叉反应的药物。 3.注意药疹的前驱症状,如发热、瘙痒、轻度红斑、胸闷、 气喘、全身不适等症状,及早发现,及时停药,避免严重 反应的发生。 4.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普鲁卡因应用前必须做皮试,而 且准备好一切急救所必备的药品及措施
变态反应类型 I型变态反应 IgE依赖型 II型变态反应 细胞毒型 III型变态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 IV型变态反应 致敏淋巴细胞 介导的迟发型
药疹临床表现类型 荨麻疹样型药疹、血管水肿性药疹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性药疹 迟发性荨麻疹样型药疹、血管炎性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湿疹样型药疹、接 触性皮炎型药疹
多形红斑型药疹
重 症 多 形 红 斑 型 药 疹
3)剥脱性皮炎:属重型药疹,发病前先有皮肤瘙痒、
全身不适、寒战、高热、头痛等前驱症,发病后 类似败血症的高热(39~40℃以上)。皮疹开始为 弥漫性红斑、或有多数米粒大小红色小丘疹,皮 损发展迅速,全身潮红水肿显著,倾向湿润糜烂, 全身几无完肤,严重者浆液性渗出显著,浸湿被 褥。全身因渗出物分解,有特异的腥臭味。继之 结痂,如病情好转,红肿渐消退,全身出现大片 叶状鳞屑脱落,犹如败叶黏膜亦可受累,发生结 膜炎、口腔炎及外耳道化脓。掌跖由于角质增厚, 表皮剥脱时呈破手套或袜套状。全部病程长达 2~3个月,由于卧床较久,极易继发褥疮、支气 管肺炎,甚至败血症及心力衰竭等而致生命危险。
麻 疹 型 药 疹
(2)重症多形红斑型:本型为重症药疹,症状类似恶 性大疱性红斑。发病前可有全身倦怠、头痛、寒 战、发热、关节痛等,发疹部位主要在口腔、外 阴部、肛门周围及其黏膜,亦可见于躯干、颜 面、四肢。初发为大小不等、略呈水肿性红斑或 斑丘疹,大小自指盖至各种钱币大,境界清楚, 红斑表面可迅速出现大疱,疱液澄清或混有血 液,疱壁较薄易破,破后呈红色糜烂面,干燥后 结成浆痂。自觉症状有轻重不等瘙痒及疼痛。由 于口腔黏膜受损,患者言语进食时均感痛苦。患 者以儿童多见,病程为4周左右。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药疹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药疹
(5)固定性药疹:该型为常见的一型,其特点表现
为: ①皮疹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大小自指 盖至各种钱币大,微高出皮面,境界明显。常为 一个或数个,分布不对称。 ②发病部位:皮肤黏膜均可累及,而以皮肤黏膜 交界处如口周、外阴、肛门周围等处特别多见。 数目较多时,亦可见于躯干、四肢等处。
固 定 性 红 斑
固 定 性 红 斑
(6)湿疹皮炎型:急性者有红斑、丘疹、小疱、脓疱 等;慢性者有皮肤干燥、浸润肥厚等,类似慢性 湿疹。自觉剧烈瘙痒。本型特点是先由外用药引 起局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以后再内服或注射同 一类似药物,出现全身泛发性湿疹样改变,病程 常在1个月以上。 (7)荨麻疹和血管水肿型:较常见,突然发病,自觉 剧痒,可伴刺痛或触痛。随即全身出现大小、形 态不一的红色风团,有的患者还出现口唇、眼睑 及包皮红肿;重者喉头与声带水肿。可伴有发热、 恶心、呕吐、腹痛以及呼吸困难等。少数患者亦 可为血清病样综合征、过敏性休克时的一个症状。
药 疹
疾病知识
制作人:刘咏梅 陈颖 曾梅莹
概念
药物性皮炎 ( d e r m a t i t i s medicamentosa)是指 药物通过注射、内服、 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 引起的皮肤、黏膜反 应,是药物反应中最常 见的反应。亦称药疹 (drug eruption),中医 称本病为药物毒。
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
• 解热镇痛药
• 磺胺类药物
• 抗生素
• 镇静安眠药
• 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
• 中草药
病因机制
药疹发病的机理较为复杂,与个体因素 和药物因素有关。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1 2
变态反应 非变态反应
⒈ 变态反应
immunologically mediated reactions
多数药疹属于此类反应。变态反应性药疹 皮肤黏膜损害 皮肤发疹类型复杂,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类似 其他皮肤病和发疹性传染病,但基本特点是发病 突然,一般均对称分布(固定型药疹除外),泛发 全身或偶仅限于局部,损害多形,常伴瘙痒。
药疹的临床分型
(1)猩红热或麻疹样红斑:较为常见,皮损呈弥漫性 鲜红色斑或呈米粒至稍大红色斑疹,密集对称, 常从面颈部开始向躯干及四肢蔓延,1~5天内遍 及全身,酷似猩红热或麻疹,是药疹最常见的一 种。可伴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等。患者一般全 身状况良好,缺乏猩红热或麻疹的其他临床特征, 自觉瘙痒。经过1周左右,重者2~3周,出现糠 秕样或大小片状脱屑而愈。常见引起的药物为磺 胺、青霉素、链霉素、巴比妥类、安替比林、酚 酞等。若不及时停药、治疗,甚至重复用致敏药 物,少数患者可演变为剥脱性皮炎。
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的服药者 •皮疹与药物的药理、毒理作用及用药量无关 •有一定的潜伏期 •皮疹颜色鲜艳、分布对称、形态复杂多样且瘙 痒明显 •有交叉过敏和多价过敏现象 •停止使用致敏药物,糖皮质激素治疗常有效
药疹的诊断:
1、 发病前有明确的用药史; 2、 有一定的潜伏期,若为初次用药,一般7~10天 发生,长者可达20天,若重复用药,则在数分钟 至数小时内即发生,多在24小时以内; 3、 起病急,除固定型药疹外,皮疹多泛发,对称 分布,色泽鲜艳; 4、 瘙痒明显; 5、 一般停用致敏药物后可很快消退,再用该药或 结构类似药物后可再发; 6、 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过敏药物治疗效果好。
未确定型?
固定型药疹、光敏性皮炎样型药疹
发病过程:
某一药物 某 种 途 径 再次使用 发疹
无反应
正 常 人
4-20天
致 敏 状 态
不发疹
24小时 严重的皮损
⒉ 非变态反应
nonimmunologically mediated reactions
某些药物本身固有的药理学作用、毒性 作用、生态失衡及酶系统的干扰等,都可能引起 皮肤病变,有以下几种机制: (1)免疫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性活化 (2)药物蓄积或过量 (3)药物的副作用及生态失衡 (4)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5)药物可以引起已存在的皮肤病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