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與近體詩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第一,從詩的句數上看,古體詩沒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可以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達百句以上。
律詩一般是八句,少於八句的只能是四句,那叫“絕句”,又叫“律絕”;多於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從理論上說可以無限長,但無論多長,都必須是偶數句。
第二,從每句詩的字數上看,古體詩每句的字數沒有嚴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但也有一、二、三、四、六、八、九、十一等字數的情況;句與句之間的字數更沒有規定。
律詩一般只有五言或七言,而且同一首詩每句的字數必須相等。
第三,從詩的押韻情況看,雖然都是要押韻的,但是,古體詩的用韻比較靈活,沒有嚴格要求,可以句句押韻,也可以隔句押韻;可以隔一句,也可以隔幾句;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可以整首詩一韻到底,也可以中間換韻;而且,古體詩所押的韻是依口語實際的語音,也正因為這樣,古體詩在音韻研究上具有較高價值。
律詩押韻要求比較嚴格,一般只押平聲韻;韻腳一般在偶數句末尾,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其他奇數句都不得入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律詩的用韻嚴格按照韻書(《唐韻》、《廣韻》、《平水韻》等),否則科舉考試便不會被錄取。
因為律詩是按韻書規定來選韻腳字的,有時,實際語音已與前代韻書不同了,而寫律詩卻只能按韻書押韻,因此,律詩並不一定是實際語音的反映,所以對於研究當時的語音,價值就低些。
也正因為實際語音與前代韻書之間有差異,所以後代也在不斷對韻書進行修改,規定某兩個或幾個韻“同用”,這種“同用”反映的就是語音的演變。
第四,從平仄情況看,古體詩對字的平仄沒有要求,可平可仄。
律詩對字音的平仄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同一句內平仄要相間隔,尤其是在節奏點上的字,該平的一般不用仄,該仄的一般也不用平聲,如果不得已“拗”了(即違反了平仄規則),有時還要加以補救;律詩同一聯內出句和對句平仄要求相對,兩聯之間(即上一聯的對句跟下一聯的出句之間)平仄要相粘。
第五,從對仗情況看,古體詩對對仗沒有要求,可對可不對。
律詩一般要求中間兩聯用對仗,首尾兩聯不對;排律除首尾兩聯不對,中間其他聯都要求對仗。
平仄規律:1.同一句中平仄要間隔。
○平○仄○仄○平四言的通常的平仄格式是:平仄或仄平,加圈號的表示可平可仄。
五言就是在四言的基礎上再加一個音步(這個音步只有一個音節,或說只有一個字),加的原則是:“平”起加“平”,“仄”起加“仄”。
加的位置,可以是在四言的兩個音步之後,如: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也可以加在四言的兩個音步之間,如: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是在五言的開頭再加上與五言第一個音步平仄相反的音步(兩個音節構成),即平起加仄,仄起加平,如: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2.對和粘律詩八句,每兩句為一聯。
每首律詩四聯,自上往下依次是首聯(又叫起聯)、頷聯、頸聯、尾聯。
每一聯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對句”。
“對”,指律詩同一聯的出句和對句要求平仄相對(即相反)。
五言仄收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五言平收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七言仄收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平收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粘”,為了使每聯不是簡單重複,律詩要求聯與聯之間要相粘,即上一聯的對句(即二、四、六三句)與下一聯的出句(即三、五、七三句)的第二字、第四字的平仄要相同(五言),或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同(七言)。
如: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寇准《春日登樓懷歸》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
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
溫庭筠《題李處士幽居》水玉簪頭白角巾,瑤琴寂曆拂輕塵。
濃陰似帳紅薇晚,細雨如煙碧草新。
隔竹見籠疑有鶴,卷簾看畫靜無人。
南窗自有忘機友,谷口徒稱鄭子真。
“忘”字在中古有平、去二音,此處讀平聲。
“失對”,不合乎“對”的規律;“失粘”,不合乎“粘”的規律。
杜甫《卜居》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
無數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對沈浮。
東行萬里堪乗興,須向山陰入小舟。
杜甫《詠懷古跡之二》揺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宫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3.拗救凡不合乎平仄規律的字都叫“拗”,就是說,在該用仄聲的地方用了平聲字,或者是在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字,就是“拗”。
所謂“救”,是說某一句有個字“拗”了,詩人會在本句別的地方或對句相應的地方再“拗”一次來救前面的“拗”。
①本句自救a.“孤平”拗救如果五言“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個字拗了,變成“仄平仄仄平”,古人稱之為“犯孤平”。
救的辦法是把第二個音步的第一個字,也就是全句的第三個字由仄聲改成平聲,變成“仄平平仄平”。
○仄劉禹錫詩:三秀悲中散,仄平平仄○平○仄二毛傷虎賁。
平仄平○平劉禹錫詩:沈約台榭故,仄仄平仄○平○仄李衡墟落存。
平仄平就七言詩來講,如果“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個字拗了,變成“仄仄○平平仄仄平”,也是犯了“孤平”,詩人會把第五個字改成平聲來救“孤平”,○平○仄變成“仄仄平仄平”。
○平○仄○平蘇東坡詩:野桃含笑竹籬短,平仄平仄○仄○平○仄溪柳自搖沙水清。
仄平仄平○平○平○平陸游詩:一身報國有萬死,平仄仄仄○仄○平○仄雙鬢向人無再青。
仄平仄平b.特拗五言“平平平仄仄”,第三字是音步重心,如果拗了,作“平平仄仄仄”,詩人都會去救的,辦法是將下一音步的非重心的音節再拗一次,作“平平仄平仄”。
○平○仄杜甫詩:何時倚虛幌,平平仄○仄雙照淚痕乾。
仄仄平平歐陽修詩:依依半荒苑,平平仄平仄,○仄行處獨聞蟬。
仄仄平平七言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拗了,作“仄仄平平仄仄仄”,詩人會將第六字再拗一次,作“仄仄平平仄平仄”。
陸游詩:已把癡頑敵憂患,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不勞團扇念寒灰。
平仄仄平平徐鉉詩:若許他時作閑伴,仄仄平平仄平仄殷勤為買釣魚船。
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的“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如果拗了,作“仄仄平平平”;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拗了,作“平平仄仄平平平”,結尾連續三個“平”,就成了所謂“三平調”,這在律詩中是要儘量避免的。
②對句救“對句救”有兩種情況:一是指出句的不是音步重心的某個字拗了,在對○平句的同樣的位置再拗一次以補救。
在唐代,五言詩“仄仄平仄”的第三個字如果拗了,詩人可以不救;如果要救,本句的後兩個字都是不能改的,辦法是○仄將對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個字也拗了,作“平平仄平”。
○平王維詩:落日鳥邊下,仄仄平仄○仄秋原人外間。
平平仄平就七言詩來講,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拗了,詩人可以不救;如果要救,辦法是將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五個字也拗了,作“仄仄平○仄平仄平”。
○平李嘉祐詩:誰言宰邑化黎庶?平平仄仄平仄○仄欲別雲山如弟兄。
仄仄平平仄平“對句救”的第二種情況是指出句音步重心的字拗了,或者是兩個字都拗了,那是必須要救的。
救的時候不能將對句音步重心的字也拗了,而只能是將對句相同一個音步上非重心的那個字也拗了。
○平裴迪詩:有法知不染,仄仄平仄○仄無言誰敢酬?平平仄平○平孟浩然詩:落日池上酌,仄仄平仄○仄清風松下來。
平平仄平○平○平蘇舜欽詩:數裏踏亂石,仄仄仄○平○仄一川環碧峰。
平仄平○仄○平○平周紫芝詩:池面過小雨,仄仄○平○仄樹腰生夕陽。
平仄平就七言來講,就是五、六兩個字拗了,在對句的第五個字上來救。
○仄○平許渾詩:溪雲初起日沈閣,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山雨欲來風滿樓。
仄平仄平○平薛能詩:三秋木落半年客,平平仄仄平仄○平○仄滿地月明何處砧。
仄仄平仄平○平○平○平陸遊詩:一身報國有萬死,平仄仄仄○仄○平○仄雙鬢向人無再青。
仄平仄平○平○平杜牧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仄仄仄○仄○仄多少樓臺煙雨中。
仄平平仄平③避免“三平調”五言“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是可平可仄的,所以它如果作了“平”,即○仄“平平仄平”,一般是不救的;而且也無法在本句救,因為第四字和第五字都是重心,是不能改的;又不能在對句救,對句本該是“仄仄仄平平”,如果把同樣位置上的“仄”改作“平”,就成了“仄仄平平平”,就成了“三平調”,而“三平調”是古體詩常見的句式,律詩必須避免,所以也就不能在對句去救出○仄句第三字的“拗”。
就七言來講,那就是“仄仄平平仄平”,第五字拗了,本句無法救,對句若救就成了“三平調”,所以也是不救的。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是很少會拗的,因為拗了就成了三平調了,這是律詩必須避免的。
附:辨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對律詩格律的一種粗淺的看法。
所謂“一、三、五不論”,是說七言的第一、三、五三個字(就五言來說,就是第一、三兩個字)的平仄是可以不限的。
七言的第一個字確實是不論的;七言的第三字和第五字(五言的第一字和第三字)有時可以不論,但在“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如果用了仄聲而又未救,那就犯孤平了,必須在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上救,這樣一來,七言的第三和第五字(五言的第一和第三字)就不是完全不論的了。
還有,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的“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如果作平聲,結尾就成了“三平調”,這是律詩所不允許的,可見在這種句式裏,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也不是不論的。
因此,“一、三、五不論”的說法是很不全面的。
所謂“二、四、六分明”,是說七言的第二、四、六三個字(就五言來說,就是第二、四兩個字)的平仄是不能有變化,該平就平,該仄就仄。
要說這些字不是“不論”,那是正確的,尤其是七言的第二、四兩個字和五言的第二個字,都是該平就平、該仄就仄的;要說七言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不能有變格,那就太絕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