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观与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观与学生观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 叶显发
知识份子的角色并不是要告诉别人他们应该做什
么……而是要通过自己专业领域的分析,一直不停地对设
定为不言自明的公理提出疑问,动摇人们的心理习惯、他
们的行为方式,拆解熟悉的和被认可的事物,重新审查规
则,在此基础上重新问题化。
……福柯
一部发展史是一部能者的错误史。
一部发展史是一部智者的批判史。
…… 轶名
在思想的终结处展开新思维是一种超越与创造。
……无名氏
2020/4/2
1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面对一场世界性 的教育大转型,中国应该有怎样的新教育?全国1300 万教师需要改变教育方式,3亿学生需要改变学习方 法,6亿以上的家长需要改变帮助孩子学习的做法,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学生“三座大山”的压力 “我们是用9年对付发达国家的12年。”这样,我国 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就比发达国家的同龄孩子重。
2020/4/2
15
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
(1) 基础性发展目标 :
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 会主义 ; 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 境。
5、课程理念:从三R到三S
2020/4/2
12
课程与教学哲学
1、从“三R”到“三S”
三R:读Reading 写Writing 算Arithmetic
三S:科学Science 故事Story 精神Spirit (多尔)
2、从“四环套”到“四R”
泰勒原理:四环节
“四R”:丰富性Richness 回归性Recursion
1、蓄发已久的论战 2、论战双方的代表人物
王策三
钟启泉
3、论战双方主要文章介绍
2020/4/2
7
2020/4/2
8
王策三的主要观点
1、不赞成“ 应试教育 ” 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 2、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的根本
问题 , 主要不是追求升学率 ( “ 应试教育 ”) 或者 “ 知识本位 ”( “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3、“知识是个百宝箱” 。 4、改革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水土 不服”的后果是危险的。
意味着六七亿以上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们也需要重新认识和理
解自己的孩子,改变帮助孩子学习的方法。全民族的教育转
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对于任何学生来说,一旦认
清新教育正在开辟的新的成才通道,个人的转变可在须臾之
间就启程。
2020/4/2
4
二、课程改革以来的争论问题
1、关于素质教育的争论 孙立平的观点:从中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的分析入手, 得出素质教育应是中产阶级发展了以后的事。
关联性Relations 严密性Rigor
3、“五I”课程构成
信息Information 泛知识性、泛结构性、泛文本性
兴趣Interest 自身相关性、美学相关性、创造相关性
质疑Inquiry
相伴性、本体性、开放性
智慧Intelligence尚知性、尚思性、尚智性
直觉Intuition 和谐性、广意性、广延性20 Nhomakorabea0/4/2
13
第二个主题:新课程标准修订中应处理好的五个关系
2020/4/2
14
第三个主题: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评价观)
中小学评价考试新方案-------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 革的通知》(教基字)26号 2002.12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中小学校长、 教师的培训 , 使中小学广大教育工作者了解评价 与考试制度的改革方向和要求 , 掌握评价的基本 方法 , 克服在部分地区、学校和教师中存在的陈 旧评价和考试观念以及对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疑 虑 ;要以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宣传中小学评价与考试 制度的改革 , 宣传现代教育评价思想 , 转变传统 的考试评价观念 , 使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 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
实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母。教师的伟大作用无可替代。
今日中国并不缺教师,问题是“一个特级教师,在新课程
面前也会变成不合格的教师”,这话是综合课改实验区的老
师们说的。这意味着我国1300万教师需要改变教育方式。还
有一点需特别重视:当今学生是在信息化的平台上生长起来
的,中国3亿学生是走向新教育最浩荡的生机勃勃的力量。这
2020/4/2
11
三、新课标的修订的精神(教学观与学生观)
1、生本与文本兼顾 茧式课程 经验课程
“意义”课程
2、催生中的教育评价改革 刺激…反应评价模式 选择…建构评价模式 3、联系生活实际与回到生活实际有差别 杜威:“教育即生活”
4、处理好五个关系
处理好学科逻辑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学生经验的关系; 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系 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 学科独立性与关联性的关系; 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关系。
2、高考制度改革的争论 社会阶层流动学说
3、新课程改革是否淡化知识的争论 王策三与钟启泉之争
4、学科课程中的争论 语文:王尚奈VS窦桂梅 数学:姜家驹(知识)VS刘坚
2020/4/2
5
5、对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质疑 6、对综合素质评价责难 7、对教学生活化的批评 美丽的经验碎片
2020/4/2
6
第一个主题: 来自教育学界涉及新课程改革的学术争鸣。
2020/4/2
9
钟启泉的主要结论:
1、改革本着 “ 全球视野 , 本士行动 ” 的准则 2、知识观、课程观大大的拓宽 3、“ 提升知识 ” 4、 “凯洛夫教育学”时代的终结
2020/4/2
10
对这场争论的看法:
1、是过去关于素质教育争论的继续与延伸。 孙正平 王策三 肖宗六 2、争论是好事,只有一种声音是不正常的。 3、新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国自已的)理论准备不足。 4、将会有更多的学者卷入这场争论。 5、新课程改革将会继续深入进行。
学生的负担依然很重,厌学情绪依然很大,自信心 和能力依然很差。
2020/4/2
2
1、我国科技人才的状况 首席科学家的分布 王湛的感触 德国企业家对中国学生的评价 2、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缺失 3、缺少阅读 4、“吃饭”教育
2020/4/2
3
要变教育,先变教师。今天变教育的重任再一次首先落
在中国教师肩上。我们说科技重要、社会科学重要,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