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自控力研究的调查报告姓名:刘晓霞、黎亚文、张容榕、杜雅玲、钟彩凤、何林兰学院:教育学院年级: 13级公共事业管理班科目:青少年人生规划与指导日期: 2015年11月目录摘要: (3)关键字: (3)一、绪论 (3)二、文献综述 (3)(一)青少年自控力相关概念的研究 (3)(二)青少年自控力表现的研究 (5)(三)青少年自控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6)(四)青少年自控力影响的研究 (7)(五)提高青少年自控力对策的研究 (7)三、调查结果分析 (10)(一)青少年自控力表现 (10)(二)青少年自控力的影响因素 (12)(三)提高青少年自控力对策 (13)四、结论与建议 (14)(一)结论 (14)(二)建议 (15)参考文献 (15)摘要: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思想的,因而可以按照一定的目的,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动。
可现在的青少年缺少的就是这种自控能力,他们往往在许多方面难以把控自己,例如学习的倦怠、生活节奏的混乱等。
而这些都是有多重原因的,包括青少年自身性格懒惰、意志不坚定,或者是外界的诱惑、同学的干扰、父母教育方式等。
要克服自控力不强就要从自身和外界获取力量,正确的认识自我,增强自身的意志力。
向周围的教师、朋友、父母寻求帮助都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字:青少年自控力对策一、绪论自控力,对于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青少年。
在媒体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青少年走自杀、青少年变成混混、青少年吸毒等等不良现象,在学校,也可以经常听到“某某同学上课打瞌睡”、“某某同学逃课上网吧”等话语,这说明当代青少年的自控力较弱,没有控制自己、青少年自控力低下现象已经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中学生(包括初中、高中生)自控力偏弱的相关表现、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对策的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当代青少年(主要是中学生)自控力的现状,并为提升青少年自控力提出可借鉴的策略。
通过对中学生自控力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警醒父母提升对孩子的关注度和责任感,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率;另一方面,为加强社会及学校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提供帮助,改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此外,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自控力,减少青少年学习低效现象的出现、降低青少年犯罪率、引领青少年往正确的道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献综述(一)青少年自控力相关概念的研究1.自我控制(自控)国外学者Karoly指出,自我控制是个体为了理想的长远目标而能够抵御眼前快乐的诱惑或承受眼前的痛苦、不愉快。
(Karoly,1993)国内学者张叶云认为,自我控制是以自我为主体,根据情境需要和主体意图来制定某种标准或规范,并以此为评估依据,对行为作出执行或停止,放弃或坚持;学习控制力是个体为实现自身学业上的发展目标,以自我为主体,以个人身心和行为外在环境和事件为对象,以社会要求和自身观念为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调整的能力。
(张叶云,2006)陈艺华将自我控制界定为:以自我为主体,以个人身心和行为外在环境和事件为对象,以实现个人发展为原则目标的,自我觉醒、自我规划、自我执行、自我评估、自我激励、自我校正的动态变化自组织系统。
(陈艺华,2007)2.自控力(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认知心理学家Kopp认为,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能引发或抑制特定行为。
(Kopp,1982)王红姣等人则提出,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按照社会标准或自己的意愿,对自己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活动等进行约束管理的能力。
(王红姣,2004)周小李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控能力是个体对自我心理控制的能力;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自控能力是个体将社会道德的外在监督作用内化为控制自我行为的能力;从哲学的角度看,自控力是人的能动性的理性调控。
(周小李,2004)姬知明认为,自控力又叫自制力,或者自律,指人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不是由外在强加制订,而是由理性的存在者——人“自己为自己立法”。
(姬智明,2008)李琳、杨之毛、孙丹娟提出自控力是个体通过采取各种策略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高自我调节和管控的一种能力。
(李琳、杨之毛、孙丹娟,2015)3.学习自我控制(学习自控)Nancy提出学习自我控制是指个体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设置目标,运用策略,并监控行为表现的一个过程,包含个人特质、自我检验和反馈等成分。
(Nancy,2000)Myonghee认为学习自控包括认知、行为和动机三个方面。
(Myonghee,2005)Wegner和Pennebaker认为,心理控制是一种注意的功能。
( Wegner, Pennebake,1993)谢薇提出学习自我控制的操作定义:学习自我控制是指学生调节自己的行为,维持自己的注意于学习活动上。
(谢薇,2006)孔鹭娟认为,学习自控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主的素质教育的学习理论,学习自控力主要表现在课内学习集中注意和适宜行为以及课外学习的自觉性两个方面。
(孔鹭娟,2010)4.学习自控力(学习自我控制力)张灵聪在Wegner和Pennebaker的基础上提出学习自控的操作性定义: 学习自控力是指学生按照社会要求和自身观念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调整的能力。
(张灵聪,2001)Myonghee认为学习自控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自我控制能力,称为学习自我控制力。
(Myonghee ,2005)郭梅华认为,学习自控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实现学业目标, 自觉按照一定的内在标准和社会要求对自己的情感、欲望、行为等加以控制的能力(郭梅华,2009)(二)青少年自控力表现的研究谢薇将青少年自控力在行为上的表现分为以下三类:(1)矫正型自控行为许多研究者关注自我行为控制过程的矫正功能或自动平衡功能。
Knaefr指出当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某些不良反应由环境刺激诱发时,会通过减少这些环境刺激对于自己作出良好反应的干扰作用的方式监控自己的行为,他把这种行为控制获得叫做矫正型自控行为。
个体实施矫正型自控行为时,个体的努力方向在于恢复已被分裂的心理和行为功能。
(2)改良型自控行为Knaefr(1981)认为改良型自控行为通常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拒绝诱惑或是延迟满足的情景。
当人们实施改良型自控行为时,人们的努力方向指向改变他们意识到的不利甚至有害的习惯性行为模式。
(3)成长型自控行为人们要在复杂的充满应激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身心健康协调的重要条件时进行必要的自我行为控制。
个体控制行为的能力使个体摆脱情景的重压,并使他们能应付和对抗应激。
人类机能还有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经由各种经历而成长和发展的能力。
人们不仅费力地应付生活的艰辛,他们也有能力在曾经面临的不寻常经历中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认知。
人们需要通过他们的行为获得一方面使他们能维持习惯和保持稳定,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改变和发展。
Rosebnaurn把个体经历不寻常的经历发展自己的个性、观念和能力,促使自己心理和谐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自我控制活动叫做成长型自控行为[。
这类自我控制行为的动机在于追求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而不仅仅是被动消极地应付应激,适应社会生活。
成长型自我控制希望能帮助个体通过克服各种干扰使自己内心充满积极的体验,这对于促进个体心理和谐健康成长和发展很有利。
(谢薇,2006)对于自控力差的青少年通常会有以下几种常见表现:(1)不专注:不能专心做一件事,注意力很难集中,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做事常有始无终,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容易分心。
(2)冲动任性:自控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变化,常冲动做出错误答案,不能较久控制自己的反应,无法克制说话或动作,想要什么就去拿,无法遵守规范或指示或是无法按照社会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
(3)活动过多:除了动作之外,也包括语言,在任何场合下,都无法安静、动个不停,平时走路急促,经常无目的乱闯、乱跑,手脚不停而又不听劝阻。
自控力差:不遵守秩序和规则,不听教师的指示,如插嘴和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厌烦,做事乱无章法,随随便便,自卑心理强,缺乏自信,一切听之任之,不能与别人很好合作。
(4)学习困难:学习成绩极不稳定。
在功课、作业或考试中常如此,常被认为是偷懒。
(三)青少年自控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关于青少年自控力影响因素,许多学者通过研究都从内部和外部或是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国内外学者有比较一致的看法.1.中学生谢薇提出,学习自我控制力与学习动机以及外部归因方式紧密相关,其中内、外部学习动机与学习自我控制力存在显著的相关,但相关水平内部动机大于外部,而外部归因方式与学生的学习自我控制力有着显著的负相关。
(谢薇,2006)王艳喜认为,影响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因素有内在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有生理因素(主要是指神经系统的发展)、认知发展和情感,外在因素包括父母控制模式、惩罚与榜样及言语指导。
(王艳喜,2007)郭梅华提出中学生的学习自控力受生理因素、父母教养方式、言语指导及人格因素的影响。
(郭梅华,2009)孔鹭娟认为,初中生的学习自控力受三个因素影响:性别、年级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
(孔鹭娟,2010)张灵聪认为,影响学生学习自控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环境来看,与家长教养方式、课堂管理有密切关系;从学生自身的内部条件来看,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业自我概念、自控的愿望、自控的方法和自控效能感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张灵聪,2011)2.大学生国外学者Pieschl 和 Stahl(2008)通过对不同认识论信念的生物学科和人文学科学生进行的分层超文本学习研究,发现学习自控与认识论信念、事先领域知识存在关系;Alex和 Oliver(2009)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和他们的认知需求的动机正相关;Tobias(2010)的研究支持了 Pieschl 和Stahl(2008)的观点,认为认识论信念影响学习自控。
国内学者安慧认为,环境改变,缺乏自我判断的能力;思辨能力差,缺乏自我判断的客观性;惧怕艰苦,抗挫折能力差是导致高校普遍自控力缺失的原因.(安慧,2015)(四)青少年自控力影响的研究当今对青少年自控力的影响研究中,有两种观点,但主要还是集中于青少年自控力低下对学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1.青少年自控力对学生成绩没有影响学习自控力培养对学生学业成绩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
但实验组底自控被试的自控力分数显著下降,实验组高自控被试和控制组被试的自控力分数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
(郭梅华,2009)2.青少年自控力对学生成绩有影响当今学者主要对青少年自控力低下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青少年缺乏自控力将会导致不好的影响。
①缺乏良好的治学习惯。
比如反思习惯、主动探究习惯等等。
②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
包括知难而进的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跨文化的适应力等。
(姬智明,2008)青春期的中学生易受成人社会的忽视或压制,情感动荡、不稳定,缺少一种情感、意志上的自我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