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史视野下的动植物分布区域变迁

环境史视野下的动植物分布区域变迁


当时我国野象分布的主要地区,逐渐由华北黄河流域地区南移到秦岭、 淮河流域一线。不过这一时期的黄河流域的野象虽然较以前少见,但 仍有一定数量的野象时常返回到这一地区活动。
◆魏晋六朝时期,大象活动的北界在黄河长江流域一线为中心的
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淮南地区经常“有野象数百”,“坏人室 庐”。【《南史》卷八,梁本纪(下)】
◆有关动物方面的主要是以文焕然、何业恒为主的一批学者,他们
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论述了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虎、熊、 犀牛等几十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在地理分布上的变迁,得出变 迁总趋势是分布区域由大变小,分布范围北界日趋南缩,有的物种甚 至趋于灭绝的结论。文焕然先生的《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 究》和和何业恒先生的《中国珍稀动物历史变迁丛书》堪称这一领域 的集大成著作。蓝勇、刘正刚等则分别撰文考察了虎、犀、象等动物 分布区域变迁的情况,为我们今天保护和利用这些动物资源提供了经 验教训。
——佳宏伟《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史学月刊,
二、动物分布区域的变迁
1、中国古代野象的分布与变迁
◆中国古代野象的分布地区较为广泛,南方珠江流域等地的野象
曾经成群结队,北方黄河流域等地也十分常见。距今3000多年前,黄 河中下游流域就有大量的野象分布。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较多的 猎象记载,其中,王宇信先生曾收集和注释了甲骨文中与猎象有关的 卜辞,如“于葵亥日省象,易日。”,“今夕其雨,象。”、“贞令 目象。若。”“乙亥王卜贞,田,往来忘灾,王占曰吉,象七,雉 卅。”当时我国野象的种群分布北界大致在北部燕山山脉至吕梁山、 陕北一线。直到西周初年,这一地区由于仍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存在, 从而为野象等热带或亚热带动物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吕 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 于江南。”这表明,这一时期我国野象种群在中原腹地的平原分布已 有所变化,象群已经向周边山区或中原开发较晚的地区迁徙。但至春 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象群活动。结合各种史料分析,
4、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地区。本区包括福建福州以南、台湾、两广 山地丘陵中部和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以及云南高原南部等地。据 分析,在全新世中期,次处向热带植被过渡的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 本区在历史时期早期森林茂盛,由于人口稀少,开发较晚,到宋朝仍 是山林茂密,广西山地、滇南地区在明清时期还是“草木畅茂”的 “树海”。
地的森林植被变迁,呼吁应该以史为鉴,保护有限的森林植被,充分 认识人类活动对植被变迁的负面作用。
——王守春《明清时期黄土高原植被与环境》,海洋 出版社,1993;林汀水《明清时期福建植被的破坏与水土流失》,中 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暴鸿昌《明代长城区域的森林采伐与禁 伐》,学术交流,1991.
2、华北温湿带林地区。本区包围甚广,包括辽东山地丘陵,辽河下游平
原,冀北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豫中和豫西山地丘陵、渭河平原和 山东山地丘陵。据孢粉分析、考古发现及文献资料,都反映进入全新 世以来至三四千年前华北地区普遍分布有茂密的天然森林植被。目前 辽南地区以松、栎林为代表的植被,正是晚全新世以来植被的反映。 在广大的华北平原上,据分析考证,在距今8500到5000年间属于气 候温暖、沼泽发育的森林繁盛期,普遍分布着森林、草原和沼泽植被。
三、植物分布区域的变迁
(一)、主要森林地带的原始植被状况
1、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寒温带、温带森林区。大兴安岭北段的寒温带 森林是西伯利亚大森林在中国的延续。本区古代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 《魏书》中记载,在古代社会的早期,大兴安岭地区都鹿、貂等野生 动物。直到17、18、19世纪的文献里,长白山区“深林密树,树木 丛茂”。清人对吉林一带的山区存在的许多密林,称之为“窝集 (稽)”,清徐宗亮《黑龙江述略》“松柞蔽天,午不见日”,可见 直到19世纪前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还保持森林原始状态,今 天本区仍为我国主要的森林区之一。
◆唐宋时期,象群在长江流域等地活动不绝于史。北宋初建隆三
年(962年),“有象至黄陂县(今属武汉市)匿林中,食民苗稼, 又至安(今湖北安陆)、复(今湖北天门)、襄(今湖北襄樊)、唐 州(今河南唐河)践民田”。(《宋史》卷六十六,《五行志》)南 宋时,朱熹在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期间,由于“象兽有踏食之 患……出榜劝谕人户,陷杀象兽”。(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卷一百,《劝农文》)说明当时朱熹所在的南康军的野象还是很多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长江流域一线有大量象群分布。
◆至于当时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更多的关于象群的记载,仅
《宋史》中的本纪、志、传里就有几十处,如《宋会要辑稿·食货》中, 就有在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太宗在诏书里说,岭南“雷、化、 新、白、惠、恩等州有群象”。在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和周去非 的《岭外代答》中,也有关于野象的记载,如他在《桂海虞衡志·志兽》 中就有记载“兽莫巨于象……”宋后期,任职于岭南的周去非也说, 钦州境内野象众多,他的《岭外代答》中就有记载“象群所在,最害、 禾稼”。在西南地区,由于在唐宋时期森林植被保存比较完好,这一 地带也有许多野象分布,唐代刘恂的《岭表异录》,就有当地人用象 “负重致远”(出自《蛮书》卷七,《云南管内物产》),在《太平 寰宇记》中,也记录有今四川东南,重庆南部,与贵州毗邻地区之南 州、西高州产有象牙并进贡朝廷的史实。(《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 十二,《江南西道·黔州》)云南西双版纳一带,森林稠密,为大象提 供了良好的生活栖息环境,故有“象大于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的 现象大量存在。(出自《蛮书》卷四,《名类》)
※蓝勇,龚胜生还分别对明清时期皇木采办和唐代长安及元明清 时期北京的樵采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探讨,立意新颖,显示了这一 领域的良好发展态势。
——蓝勇《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历史研究, 1994;龚胜生《唐代长安城新炭供销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1;《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燃料供销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5.
——蓝勇《历史时期三峡地区森林资源分布变迁》,中国农史,1993; 《历史时期中国楠木地理分布变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
※朱士光通过对历史时期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的植被更替情况进 行研究,强调植被变迁和人类活动、气候变迁之间的双向制约机理。
——朱士光《历史时期华北平原的植被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1994;《历史时期东北地区植被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2
◆在滇西南地区,自古至今一直是我国孔雀的主要分布地区。在这一 地区,历史时期野生孔雀的分布比现在的范围要大得多。《蛮书·名类》 中就有记载“孔雀巢人家树上”,随处可见,自明清以来,随着这一 地区的开发范围的扩大,野生孔雀的分布区域逐渐缩小。目前,仅分 布在滇西南的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象活动的记载至今没有发现,可见 这一时期的大象活动地区已转移到岭南,潮汕与云贵等原始森林保持 完好的地区。《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五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 年)正月戊寅,“广东雷州卫进象一百三十二”。直到明代中期,岭 南地区仍有不少的象群分布,因而经常有象群害庄稼的现象发生。乾 隆《横州志》卷二就有记载:万历十五年(1587年)秋,广西象州、横 州等地仍“有象出北乡,害稼”。清道光以后,这一地区随着当地人 口的增加与开发速度的加快,象群的数量有不断减少的趋势。据《廉 州府志》,道光十三年(1833年),原来明末清初时“大廉山象群践 民稼,逐之不去”的现象至这一时期已变为“象……间有”。可见, 这一地区的大象至19世纪20年代以后已经日趋稀少,20世纪以后更 是难寻踪迹。由此表明,我国大象的分布地区至清朝已发生较大的变 化,以致以后仅我国云南西南部才有象群分布残存。目前,除了一些 城市的动物园外,我国境内生存的大象只能在滇西南西双版纳等地的 热带雨林中才能见到。
◆在岭南地区,我国西汉至南宋时期,分布有大量的孔雀等珍禽鸟 类。宋人范成大在其《桂海虞衡志·志禽》中就有说到“南方多珍禽 ……孔雀,生高山乔木之上。”正是由于孔雀在岭南地区是常见的飞 禽鸟类,当地人们常以此腌制成食物或用其羽毛作为装饰品,周去非 在其《岭外代答》卷九,《禽兽门·孔雀》中就有记载“孔雀,世所常 见者……南方腊而食之,物之贱于说产者如此……”,明确以后,岭南 地区的孔雀才有所减少,直至20世纪,野生孔雀才随着这一地区的迅 速开发与天然植被的破坏等生态环境的变化而趋于灭绝。
环境视野下的动植物分布区域变迁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历史系
2014级 王彤
一、近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动物分布区域的变迁 三、植物分布区域的变迁 四、动植物分布区域变迁的原因
一、近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综述
◆近几十年来,动植物变迁作为环境变迁的一个细化部分,备受学者
们的关注,成果也颇丰。人们通过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实地考察复 原原生态环境,提醒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 重庆出版社,1995
※蓝勇则考察了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的森林演变,认为明清以前 三峡地区保持着很高的森林覆盖率,明清以后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 利用,导致大规模的丧失,指出“强制性的在三峡地区退耕还林,恢 复历史时期三峡地区茂密的森林,在三峡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
※ 此外,李并成,周云庵还分别对祁连山区、秦岭等地的人类 活动与植被变迁。
——李并成《历史上祁连山区森林破坏与变迁考》,中国历史 地理论丛,2000;周云庵《秦岭森林的历史变迁及其反思》,中国历 史地理论丛,1993.
※关于断代的区域性考察也有大量的文章,如王守春,林汀水、 暴鸿昌等撰文分别考察了明清时期黄土高原、福建、明代长城区域等
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四不像鹿、象等喜暖动物遗骸,证明了商 代当地有森林、草原和沼泽湖泊的存在。据孢粉分析,黄土高原东南 部植被在全新世中期为温暖带落叶阔叶林,并含有少量亚热带种属, 河湟地区也生长有森林。黄土高原在以后的近千年中破坏严重,但在 2000多年前现在的陇东山地,陕西梁山一带有森林和熊等森林动物的 存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