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总论第六章 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总论第六章 民事法律行为


• (二)特殊成立要件: • 交付标的物
• 三、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 • 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是指民事行为能够 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 按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产生民事法律效 果所应当具备的条件。 果所应当具备的条件。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1、自然人 、 2、法人 、 (二)意思表示真实 1.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思表示是行为能力适格 意思表示的概念: 意思表示的概念 者将意欲实现特定私法效果意思予以表达的 行为。 行为。 2.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1)效果意思:存在于民事主体内心的意欲 )效果意思: 发生一定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
第四节 附条件的民事行为与附期 限的民事行为
• 一、附条件的民事行为 • (一)概念:是指行为人在民事行为中约 概念: 定一定的条件, 定一定的条件,并将该条件的成就与否作 为民事行为效力发生或已经生效的民事行 为的效力终止依据的民事行为。 为的效力终止依据的民事行为。 • (二)条件的特征 • 所谓条件,是指行为人用来决定民事行为 所谓条件, 生效或者已经生效的民事行为失效的客观 事实。 事实。
• 3、内容不合法 、 • (1)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 )恶意串通, 行为; 行为; • ①当事人之间的恶意串通的共同故意 ② • ②当事人恶意串通的内容是损害国家、集体 或第三人的利益 • ③该民事行为的实施造成了损害国家、集体 或者第三人利益的结果
• (2)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 • (3)内容违背法律禁止性规定或强行性规 ) 定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定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第六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 (一)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沿革 •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设立、变更、 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 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 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以意思表示 为基本要素的合法行为。 为基本要素的合法行为
•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 (一)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法律 行为; 行为; • (二)民事法律行为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 民事法律行为以设立、 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 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 • (三)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基本要素: 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基本要素: 效果意思、表示行为; 效果意思、表示行为; • (四)民事法律行为具有合法性,能按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具有合法性, 人意思表示的内容产生法律效果; 人意思表示的内容产生法律效果;
• 4.意思表示的效果 • (1)意思表示的拘束力:亦即意思表示的 成立效力。 • (2)意思表示拘束力的发生 •
1、内容:包括意思自由与表示一致两个方面 、内容: 2、法理基础 、 3、判断标准:主观标准、客观标准、折衷标 、判断标准:主观标准、客观标准、 准
• (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①胁迫方有胁迫的故意。 ②胁迫方实施了胁迫行为,即正在发生 或者在将来可能发生危害,并且足以使被 胁迫方产生恐惧,害怕胁迫的发生。 ③被胁迫方实施的民事行为与胁迫行 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是说该被胁迫方 因受胁迫而被迫作出违背真实意志的意思 表示并实施相应的民事行为。
• (3)因乘人之危而实施的民事行为。 )因乘人之危而实施的民事行为。 • ①一方当事人处于危难境地,如本人或其 一方当事人处于危难境地, 亲属突患危重病症。 亲属突患危重病症。 • ②另一方当事人以牟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 利用对方的危难情况,提出苛刻的条件, 严重损害对方的利益。 • ③乘人之危一方主观上是故意的。 • ④危难一方所为的民事行为与乘人之危行 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四)附条件的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 • 民事行为中所附的条件是否成就,并不影响 民事行为中所附的条件是否成就, 民事行为的成立, 民事行为的成立,而只是对民事行为的效力 起确定或者限制作用。 起确定或者限制作用。 • 附条件的民事行为一旦成立,对当事人便具 附条件的民事行为一旦成立, 有了法律约束力。 有了法律约束力。双方当事人不得为了自己 的利益, 的利益,恶意地促成条件的成就或者恶意地 阻碍条件的成就。否则, 阻碍条件的成就。否则,则会发生与当事人 意思相反的效果, 意思相反的效果,还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损害 品尝责任。 品尝责任。
• • • • • • •
1、具有未来性; 、具有未来性; 2、具有可能性和不可预知性; 、具有可能性和不可预知性; 3、具有约定性; 、具有约定性; 4、具有合法性。 、具有合法性。 (三)条件的种类 1、延缓条件和解除条件; 、延缓条件和解除条件; 2、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 、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
• (三)无效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 • 停止履行,对于已经履行的,根据情况作 停止履行,对于已经履行的, 如下处理: 如下处理: • 1、返还财产; 、返还财产; • 2、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 • 3、收缴双方所得的财产归国家、集体所有 、收缴双方所得的财产归国家、 或者返还给第三人。 或者返还给第三人。
• 三、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 和作用 • (一)民事法律行为制度集中反映了商品经 济关系的客观要求, 济关系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民法主要是调整 正常的社会关系这一特点。 正常的社会关系这一特点。 • (二)民事法律行为集中体现了民法基本原 则的精神; 则的精神; • (三)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建立,解决了法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建立, 治与民事活动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治与民事活动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解决了民 法不能采取“法定主义”的问题。 法不能采取“法定主义”的问题。
①欺诈人具有欺诈的故意 ; ②欺诈人具有欺诈行为 ; ③被欺诈人陷于错误是基于欺诈人的欺诈 ; ④被欺诈人因错误认识而为一定的意思表 示 • 思考:因欺诈而结婚的效力如何? • • • •
• (2)因胁迫而实施的民事行为; )因胁迫而实施的民事行为; • 指由于一方当事人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 命健康、荣誉、财产等造成损害, 命健康、荣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 给法人的荣誉、名誉、 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 要挟, 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志的意思 表示所为的民事行为。 表示所为的民事行为。
第三节 民事行为的成立与有效
• 一、民事行为的成立与民事行为的有效 • 前者为事实判断问题,后者为价值判断问 前者为事实判断问题, 题 • 二、民事行为的成立要件 • (一)一般成立要件: 一般成立要件: • 1、要有行为人;2、行为人必须将自己为 、要有行为人; 、 一定行为的内心意思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 出来; 、行为内容要确定、可能。 出来;3、行为内容要确定、可能。
• 推定:行为人用语言外的可推知含义的作 为间接表达内心意思的默示行为。 • 默认:行为人依法或者依约以不作为间接 表达内心意思的默示行为 。 • (2)有相对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到达主义 •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发信主义

•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可分为: ①对特定人的表示和对不特定人的表 示 • ②对话表示和非对话表示
• (二)特征 • 1、无效的民事行为是欠缺民事行为的根本 、 性有效要件的民事行为; 性有效要件的民事行为; • 2、无效的民事行为不能发生民事法律行为 、 的效力; 的效力; • 3、无效的民事行为的无效是绝对的,不能 、无效的民事行为的无效是绝对的, 使之有效。 使之有效。
• (三)无效的民事行为的发生原因 • 1、主体不合格 、 •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实施的民事 ) 行为; 行为; •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 ) 的民事行为。 的民事行为。 • 2、因相对人的恶意行为而导致的意思表示不 、 真实(注意:合同法作出的不同规定) 真实(注意:合同法作出的不同规定) • (1)因欺诈而实施的民事行为; )因欺诈而实施的民事行为; • 民事欺诈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 民事欺诈指: 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 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 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
• 3、因欺诈、胁迫而签订的合同(损害国家 、因欺诈、胁迫而签订的合同( 利益的除外) 利益的除外) • 4、因乘人之危而签订的合同 、 • (三)可撤销、可变更民事行为的效力 可撤销、 • 《民法通则》赋予当事人以变更或者撤销 民法通则》 的选择权。 的选择权。 • 被撤销的民事行为自行为开始起无效,产 被撤销的民事行为自行为开始起无效, 生与无效的民事行为相同的法律后果。 生与无效的民事行为相同的法律后果。 • 撤销权的消灭:除斥期间;放弃。 撤销权的消灭:除斥期间;放弃。
• (2)表示行为:行为人以一定方式表达其效 果意思的行为; • (3)表达意思:行为人提供表示行为表达 出来的意思。 • 3.意思表示的类型 • (1)明示和默示 • ①明示:是使用直接语汇实施的表示行为。
• 包括口头形式与书面形式 • 书面形式又分一般书面形式和公证、登记 等特别书面形式 • ②默示形式是含蓄或者间接表达意思的方 式。默示所包含的意思,他人不能直接把 握,而要通过推理手段才能理解。 • 按默示时的作为和不作为又可划分为:推 定 和默认
• 二、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 始期和终期 • 期限是必然要发生的。 期限是必然要发生的。
第五节 无效的民事行为、可撤销可 变更的民事行为与效力待定的民事 行为
• 一、无效的民事行为 • (一)概念:是指欠缺民事行为的根本性 概念: 有效要件, 有效要件,绝对不能发生民事法律行为效 力的民事行为。 力的民事行为。
• (四)无效的民事行为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的区别: 的区别: • 1、条件不同; 、条件不同; • 2、引起的原因不同; 、引起的原因不同; • 3、有权主张的人不同; 、有权主张的人不同; • 4、法院能否主动宣告不同; 、法院能否主动宣告不同; • 5、申请确定无效的时间限制不同。 、申请确定无效的时间限制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