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实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特点。
2、理解《水龙吟》动作的描写。
3、理解辛弃疾词作的典故的用法。
4、理解《水龙吟》的情感。
二、重难点1、《水龙吟》动作的描写。
2、辛弃疾词作的典故的用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历史的烈焰烧红过,被人世的无情锤打过,力量与霸气因此得到完美地结合,剑指过处莫不俯首称臣;他又是一枝修长饱满的墨笔,笔尖下可以流淌出风格迥异的诗句,豪放洒脱可如滔天巨浪势不可挡,清新隽永如妙龄少女婀娜多姿。
他――辛弃疾,一位侠之大者,一位傲立于天地间的民族英雄!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豪杰辛弃疾。
(二)辛弃疾大事记1、1162年,22岁的辛弃疾率众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
辛弃疾曾亲率50骑,直入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率领10000多人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效力南宋。
1163年,23岁,南宋将领张浚[ jùn ]由于行军草率,导致北伐兵败;1164年(24岁)——1181年(42岁)南归以后仕宦生涯。
期间奏《美芹十论》,《九议》,不被采纳,屡遭排挤打击。
此期词作以抗金救国为多,词情悲壮慷慨。
1164—1203年间:在南宋呆了近40年时间的辛弃疾,近20年被闲置,近20年的断断续续的起用,期间又有37次的频繁调动。
1203年,63岁,权臣韩侂(tuō)胄(zhòu)举兵北伐,起用辛弃疾。
这是词人生平最后一次被起用之时,也是唯一一次参与南宋的北伐大业,故而十分努力和投入。
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者,被派到抗金前线金口(今江苏镇江)担任知府,做北伐准备工作。
1204年:64岁,被调离镇江,只因为他再三告诫韩侂胄切忌草率北伐,重蹈覆辙,于是韩侂胄以“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而被撤职。
辛弃疾只得满含忠愤和担忧,黯然离开了抗金前线。
1205年(开禧元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1206年:66岁,再次登上昔日渴望建功立业的镇江北固亭,写下《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1207年:67岁,晚年仍然希望报效国家,临终大呼“杀贼”数声,在忧愤绝望中去世。
2、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稼轩长短句》。
3、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词牌名解说“水龙吟”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四)鉴赏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
眺望远处的山岭,那一层层、一叠叠千姿百态的山峰,有的苍翠高耸如美人的玉簪,有的层层叠叠如美人海螺形的发髻。
可是在满腹忧愁的人们眼中看来只是徒增愁恨罢了。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山:“水是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韩愈《咏桂林山水》“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皮日休《缥缈峰》①秀美的山峰为什么“献愁供恨”?明确: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江山虽好,仅存半壁;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恢复。
②那么诗人望什么?愁恨从何而来?北望,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山河虽好,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志士无用武之地。
恨之深,愁之大。
诗人借远山之献愁供恨,尽情抒发内心情怀。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流落江南的游子,在夕阳的余晖里,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向远处眺望。
把宝刀看了又看,只有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胸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却始终没有人能够领会,我的用意和抱负。
①找出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看、拍、会、登动词情感把吴钩看了,“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空有报国之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栏杆拍遍,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 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雄心壮志无人理解的孤独。
登临意。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江景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比喻,清秀之美。
移情入景,满怀愁恨落日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断鸿喻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游子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5、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6、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不要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大地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如果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怕会羞于看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①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追求安逸舒适而弃官归里。
辛弃疾:“休说”,并不因南宋面临危机而隐退。
他以弃官归隐为耻,因为他有报国的雄心壮志。
②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三国志陈登传》:“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
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备曰:‘...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
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耶?’”③“刘郎”就是刘备,在这里也泛指有雄才大略的人,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正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 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①《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②“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说明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志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③连用三事,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即“豪而不放”。
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作者在此处为何落泪?飘零失所、年华流逝,伤感;壮志难酬、无人理会,寂寞;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愤激。
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
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8、词的下片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词句人物深层用意休说鲈鱼堪脍,张翰(季鹰)不愿归隐(想要报国)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许汜、刘备为国忘私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桓温时光流逝、功业未成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五)归纳总结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五、写作小结1、景中寓情,移情入景;2、以动作写情;3、用典故达意;六、主题归纳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七、结语梁衡这样形容辛弃疾: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八、板书设计九、拓展阅读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焰火像是被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
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