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驿路梨花》
二. 教学重点:
1. 了解本文的叙述顺序。
2. 学习本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巧设悬念的构思方法。
三.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 了解本文以花喻人、以花喻雷锋精神的写作手法。
【学习提示】
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 给加点字注音:
陡峭(qiào)着急(zháo)露宿(lù)喷香(pèn)
菌子(jùn)麂子( jǐ) 撵走(niǎn)修葺(qì)花丛(cóng )2. 根据注音写汉字:
晶yíng(莹)bì(避)风yì(驿)路立jí(即)
竹miè(篾) 火táng(塘) 打rǎo(扰)
香气四yì(溢)
3. 形似字注音组词:
篾(miè)竹篾莹(yíng)晶莹
蔑(miè) 蔑视营(yíng)军营
葺(qì)修葺拢(lǒng)聚拢
茸(róng)茸毛扰(rǎo)打扰
4.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延伸:延长伸展。
二. 文学常识: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1952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三. 课文讲解:
全文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8)写我们深山行,在梨树林中发现茅屋。
文章开头描写山的高、多、险,为后文“我”和老余天黑后找不到住处的焦急心情作铺垫。
他们该怎么办呢?读到这里我们也不禁为他们担心。
“看,梨花! ”老余叫了起来。
梨花出现说明离人家就不远了。
梨花给人带来希望和安慰。
作者对梨花林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描写。
有人家么?这里设了第一个悬念。
很快就看见了一座小茅屋,可它的主人是谁呢?作者设了第二个悬念。
很自然地引入下文。
第二部分:(9—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
这部分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足见主人的热情周到。
我们在感激主人的同时自然地想到:主人是谁呢?这是第三个悬念。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我们以为瑶族老人就是小茅屋的主人,可他却回答不是,又一个悬念产生了。
老人说有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是主人。
于是作者便梦见梨花在梨树林中漫步。
第四部分:(28—36)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在我们修葺小茅屋时来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原来小茅屋是解放军叔叔为方便过路人建造的,梨花来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由梨花妹妹等哈尼小姑娘接管照料。
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这层层悬念我们应该解开了——凡是照料过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第五部分:(37)引用诗句点题。
“驿路梨花处处开”,意思是雷锋精神处处发扬光大。
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中心。
结尾再一次写到梨花,是以花喻人,以花喻雷锋精神,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
写作特点:
1. 构思新颖。
作者在行文构思上巧设悬念,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悬念,推进情节的发展,引人入胜。
2. 结构巧妙。
小说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采用顺叙方式组织材料,通过人物的叙说把十几年的事情浓缩在一晚一晨之间,也就是顺叙之中有插叙。
这样就显得全文结构紧凑。
3. 以花喻人,以花喻精神。
作者三次描写梨花,第一次描写梨花,因为它给人以希望,同时又衬托了小茅屋的温馨。
第二次梦见梨花,是虚写,人与花交相辉映,以梨花的洁白衬托人物美丽的心灵。
第三次写到梨花,花与人结合在一起,以大自然之美衬托人物精神之美,可谓新颖别致,匠心独运,堪称是寓情于景之妙笔。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 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 驿路(yì)骚动(sāo )枉然(wǎng)
B. 简陋(lòu) 曲折(qǔ) 无碍(ài )
C. 广袤(mào)菌子(jūn) 外敷(fū)
D. 含混(hǔn) 露宿(xǐu) 寂寥(liáo)
2. 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 松弛随声附和悠扬精明
B. 惊讶天涯海角谦虚姿式
C. 时晨小心翼翼占据天籁
D. 信服满院狼籍琐屑毅力
3. 多音字注音组词:
()宿舍()折服
宿()一宿折( ) 折腾
()星宿()折本
二. 阅读现代文:
第二次冒险
①退休教授安道特是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及他1944年春,就会激动得滔滔不绝,我们也会听得入迷。
②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
盟军向德军控制的法国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兵,安道特就是其中之一。
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
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③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起来。
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住宅。
他不知道住在里边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
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学会的几句法语。
④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30岁的法国女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
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⑤“我是一个美国兵。
”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⑥“赶快,你得赶快! ”做丈夫的说着,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⑦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闯了进来。
他们已经看到这伞兵的降落。
这是附近唯一的房子。
他们搜查得很彻底,转眼之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搜了出来。
⑧无须履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主人的丈夫当场枪毙了。
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如何处置俘虏安道特,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
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暂时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⑨这间棚屋,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
安道特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⑩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
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
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11)但伞兵没有失望。
他一回头又跑进田野,穿过院子。
院子里还躺着那个被害者的尸体。
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12)女主人很快地出来。
她脸色苍白,泪流满面,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
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
(13)“当然,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14)德国冲锋队员再没有来到这户农家搜查。
1. 说出安道特的“那回遭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分)
答:时间是,地点在。
2. 写出一个与第①段中“言语不多”近义的成语。
(1分)
答:。
3. 第②段中“那时候”是指的时候。
(1分)
4. 第(10)段“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一句中的“当时的情况”是指:①②
③其作用是:【】(3分)
A. 概括文章内容
B. 从一个侧面表现女主人的崇高品质
C.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 直接点明文章中心
5. 说出女主人主要的性格特点。
(2分)
答:
6. 说出“言语不多”的安道特谈及他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就会激动得“滔滔不绝”的原因。
(1分)
答:
7. 从安道特和女主人两方面写出“第二次冒险”的含义。
(2分)
答:①②
【试题答案】
一. 1. A 2. A
3. 多音字注音组词:
(sù)宿舍(zhé)折服
宿(xiǔ)一宿折( zhē) 折腾
(xiù)星宿(shé)折本
二.
1. 1944年春(或大反攻的前夜)诺曼底一个法国农舍
2. 沉默寡言
3. 安道特着陆
4. (1)德国兵有条不紊地搜索着(2)唯一的农舍外是一片田野,天已经亮了(3)B
5. 镇定、坚强善良、勇敢
6. 法国人民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使他深受感动。
7. 安道特在女主人家被捕出逃后,又一次到女主人家避难;女主人在因救助安道特而丈夫遭枪杀后,又一次将安道特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