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暂行技术条件(报批稿)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前言本暂行技术条件对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及原材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存放、运输、装卸等进行了规定。
本暂行技术条件负责起草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本暂行技术条件主要起草人:卢春房、王继军、江成、王梦、刘伟斌、范佳、谢永江、李化建、钱振地、税卓平、林晓波、张玉光、谢铁桥、张祁明、杨阳、田桂华、赵勇、姜子清、刘海涛、禹志阳。
本暂行技术条件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管理部负责解释。
目录1适用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技术要求 (2)4试验方法 (12)5检验规则 (13)6标识与制造技术证明书 (16)7存放、运输和装卸 (17)附录A(规范性附录)轨道板制造技术证明书示例 (18)附录B(规范性附录)轨道板绝缘性能试验方法 (23)附录C(规范性附录)轨道板静载抗裂试验方法 (25)附录D(资料性附录)轨道板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法 (27)附录E(资料性附录)模板进场检验记录表 (29)附录F(资料性附录)模板定期检验记录表 (30)条文说明 (31)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暂行技术条件1适用范围本暂行技术条件适用于高速铁路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以下简称轨道板)。
本暂行技术条件规定了轨道板用原材料及成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存放、运输和装卸。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GB/T 176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T 196 普通螺纹基本尺寸GB/T 197 普通螺纹公差GB/T 699 优质碳素结构钢GB/T 1036 塑料-30℃~30℃线膨胀系数的测定石英膨胀计法GB/T 1408.1 绝缘材料电气强度试验方法第1 部分:工频下试验GB 1499.1 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 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 1499.2 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 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T 2103 钢丝验收、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GB/T 5223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 5223.3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GB/T 10064 测定固体绝缘材料绝缘电阻的试验方法GB 13788 冷轧带肋钢筋GB/T17650.2 取自电缆或光缆的材料燃烧时释出气体的试验方法第2部分:用测量pH 值和电导率来测定气体的酸度GB/T 17671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 法)GB/T 18046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736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 21839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材试验方法TB/T 2922 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TB/T 3193 铁路工程预应力筋用夹片式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技术条件TB/T 3275 铁路混凝土TB/T 3300 高速铁路有砟轨道预应力混凝土轨枕TB 10424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JG 3042 环氧树脂涂层钢筋YB/T 5294 一般用途低碳钢丝DL/T 5126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试验规程3技术要求3.1一般要求3.1.1轨道板应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设计图纸和本暂行技术条件制造。
3.1.2轨道板应工厂化生产;工厂应具有必要的工装、检验设备和成熟的生产工艺。
3.2材料3.2.1骨料应有入厂复验报告单,其他原材料和预埋件应有生产厂家出厂合格证明书及复验报告单。
3.2.2水泥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级,不应使用早强型水泥。
水泥碱含量不应超过0.60%,三氧化硫含量不应超过3.0%,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0.06%,熟料中的C3A含量不应超过8.0%,其它技术要求应符合TB/T 3275的规定。
3.2.3骨料粗骨料:应采用材质坚硬、表面清洁的二级或多级单粒级碎石,按最小堆积密度配制而成,各级粗骨料应分级储存、分级运输、分级计量,最大粒径为 20mm,含泥量按重量计不大于 0.50%,氯化物含量不大于 0.02%,其它技术要求应符合TB/T 3275 的规定。
细骨料:应采用材质坚硬、表面清洁、级配合理的天然中粗河砂,细度模数为2.3~2.8,含泥量按质量计不大于1.5%,氯化物含量不大于0.02%,其它技术要求应符合TB/T 3275的规定。
不应使用具有碱—碳酸盐反应活性或砂浆棒膨胀率(快速法)大于等于0.20% 的碱-硅酸反应活性的骨料。
当骨料的砂浆棒膨胀率为大于等于0.10%且小于0.20%时,应采取抑制碱—骨料反应技术措施,并按TB/T 3275 规定的方法对抑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在轨道板投产前、骨料来源改变以及骨料使用期达一年时,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单位按TB/T 2922 规定的方法对骨料的碱活性进行试验和评价。
3.2.4水应符合TB/T 3275的规定。
3.2.5减水剂应符合TB/T 3275的规定。
3.2.6引气剂应符合TB/T 3275的规定。
3.2.7掺和料矿物掺和料采用复合掺和料时,其性能应满足表3.2.7的要求;采用粉煤灰、磨细矿渣粉时,其性能应符合TB/T 3275的相关规定。
表 3.2.7 复合掺和料的性能要求3.2.8预应力筋和锚固板(a)预应力筋应采用螺旋肋钢丝,其主要力学性能应满足表3.2.8-1的要求,主要外形尺寸应满足表3.2.8-2的要求,其他性能应符合GB/T 5223的规定。
表 3.2.8-1 预应力筋主要力学性能表 3.2.8-2 预应力筋主要外形尺寸(b)预应力筋应采用机械定长切断,不应采用电焊切割。
(c)螺旋肋钢丝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偏差不应大于±2mm;钢丝端部螺纹应采用冷滚轧成型,螺纹长度偏差不应大于±1.5mm,配套采用锚固板,螺纹采用M10 ×1.5,公差带采用6H/6g组合,公差及配合应满足GB/T 196和GB/T 197的相关要求。
螺旋肋钢丝-张拉杆、螺旋肋钢丝-锚固板组装件的静载锚固性能应符合TB/T 3193的规定。
(d)锚固板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0.1mm;应采用45号优质碳素钢,其性能应符合GB/T 699的规定。
锚固板应进行调质热处理,不应产生裂纹、过烧和脱碳,表面硬度不应小于HRC 20,热处理工艺应保证零件工作表面的硬度均匀,其他应满足设计要求。
(e)螺旋肋钢丝及配套锚固板应按不同规格存放在通风良好的仓库中,存放、运输、装卸和施工时不应污染和损伤。
3.2.9非预应力钢筋(a)HPB300级钢筋技术要求应符合GB 1499.1的规定。
(b)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其技术要求应符合GB 1499.2的规定;采用CRB550 级钢筋时,其技术要求应符合GB 13788的规定。
(c)环氧树脂涂层钢筋的性能应符合JG 3042及设计图中的规定。
(d)螺旋筋采用低碳钢冷拔钢丝,其性能应符合YB/T 5294的规定。
3.2.10若采用绝缘热缩管进行钢筋骨架绝缘,其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a)材质为聚丙烯均聚物且受热不应产生卤素气体;(b)介电强度不应小于30kV/mm;(c)绝缘电阻应大于1012Ω;(d)线膨胀系数不应大于15×10-5;(e)热缩后耐压不应低于31.5kV;(f)长度不应大于30mm。
3.2.11扣件预埋套管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3.2.12起吊套管应符合设计要求。
3.2.13水泥、粗骨料、细骨料、矿物掺和料、减水剂、引气剂和水的存储和使用应符合TB/T 3275的规定,热轧钢筋的存储和使用应符合TB 10424的规定,冷轧钢筋的存储和使用应符合GB/T 2103的规定。
3.3主要工艺技术要求3.3.1张拉台座张拉台座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满足模板安装、钢筋入模、预应力筋张拉、浇筑成型、预应力筋放张、脱模等工艺要求。
3.3.2模板(a)应采用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钢模。
模板应能保证轨道板各部形状、尺寸及预埋件的准确位置。
(b)曲线地段轨道板用模板应能够根据设计要求调整承轨槽空间位置。
(c)模板支承基础应平整、坚实,不得因其不均匀性下沉引起模板变形。
(d)模板应采用柔性支座,进场后在制板台座上组装,并进行全面检查,模板尺寸偏差应符合表3.3.1的要求,进场检验记录表见附录E。
(e)正式投产后,模板应实行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检查结果记录在模板检查表中。
日常检查应在每天作业前进行,内容包括模板外观质量和密封性能。
定期检查每月进行一次,检验内容包括底板、承轨槽尺寸、预埋套管位置等,定期检验记录表见附录F。
(f)可调模板每调整一次,应检验全部项目。
表 3.3.2 模板尺寸检验偏差要求3.3.3张拉横梁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抗弯刚度,张拉至张拉控制值时,其变形量不应大于1.0mm。
3.3.4张拉杆和连接器(a)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抗拉刚度;(b)应采用优质碳素钢或合金钢,并进行调质热处理,硬度不应低于HRC 35,弹性模量不应低于210GPa。
(c)沿预应力筋方向长度偏差不得大于1.0mm,受力中心和钢筋张拉中心之间的偏差不得大于0.1mm,其他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
(d)张拉杆直径不宜小于24mm,和预应力钢筋连接端应设置锥度,与预应力筋端部螺纹公差带应采用6H/6g组合。
(e)正式投产前,应进行张拉杆和连接器组装试验,张拉至张拉控制值时,其伸长量不应大于2.0mm。
(f)张拉杆主要力学性能应满足表3.3.4的要求,其他性能应符合GB/T 5223.3的规定。
表 3.3.4 张拉杆主要力学性能3.3.5钢筋编组及预埋件安装(a)钢筋应采用不损害其材质的方法加工,端部弯折应利用机具一次成形。
(b)钢筋骨架应在专用台架上进行制作,台架应每月检查一次。
(c)轨道板内钢筋位置的允许偏差应满足表3.3.5的要求。
(d)轨道板内预埋件安装位置应准确,与模板连接应牢固。
(e)张拉杆安装前,应先紧固锚固板至螺纹根部。
(f)轨道板内钢筋不应与预埋件相碰。
表 3.3.5 轨道板内钢筋位置允许偏差3.3.6预应力筋张拉应符合下列规定:(a)张拉杆和连接器组装前,应进行检查和清理,确认后方可使用。
(b)施加预应力应采用自动张拉设备,张拉记录应由系统自动生成。
进行张拉力控制的测力传感器示值误差不得大于±0.5%F.S,位移传感器示值误差不得大于±0.1mm;传感器自校有效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c)张拉设备应整体标定,有效期不应超过1年,其中单根预应力筋的张拉力检测周期不应超过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