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看项羽

我看项羽

我看项羽
如果你对楚汉相争感兴趣,你一定忘不了项羽!那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乌江依旧流淌,气势磅礴,只是有了项羽在此自刎,多了几分凄怆。

的确,项羽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据说他“力能扛鼎”,足见天赋神力。

当时,正值天下受秦王朝暴政统治,民不聊生,于是,24岁的他跟随叔父项梁带领八千吴中军走上了反秦的道路。

年轻的项羽可谓是意气风发,一场巨鹿之战,让他声名鹊起。

这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当时,秦军统帅章邯率军40多万屯集巨鹿,打算用巨鹿当诱饵,将诸侯吸引至巨鹿,诸侯如果救赵国,就率主力歼灭诸侯,若诸侯不救,则攻下赵国,而项羽只有5到6万兵力,且不能完全指挥。

于是,项羽“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毅然破釜沉舟,只准备三天粮食,何等的气魄与勇气!此战胜利,项羽一战成名,令天下诸侯丧胆,也由此成就了他的霸业。

而他一生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彭城之战。

刘邦帅诸侯56万,趁项羽平定齐国之乱,进攻西楚。

而此时项羽作出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只率3万精兵,回师彭城西边,断其后路,忽然出现在刘邦诸侯联军的后方,打了刘邦个措手不及,结果,56万大军溃不成军,重新占领彭城。

简直是个神话。

但是,项羽得性格中有太多的缺点,准确地说,是缺乏当帝王所具备的优点。

首先,在巨鹿之战中,他竟坑杀秦降卒20万!这无疑给天下留下残暴的映像,谁能真心顺从于他?他的柔情太狭隘,他只对楚国将士仁慈,这样一个人,他能够统治所有诸侯吗?他是楚人,是贵族后代,只知道复兴楚国,而没有一种全局观念。

从他整个人生中看,就可以发现,他的乡土观念太重。

而对于一个想要统治各方诸侯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太致命了。

其次,项羽太高估楚军的战斗力了。

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楚军的确表现得骁勇善战,甚至以一当十。

但他想当然的以为,在任何时候楚军的战斗力都是无人能及的,楚军可以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他总以为可以带着他的楚军横扫天下无人可挡,一味用武力征服其他诸侯。

他以为武力胜过一切,自己拥有如此强悍的军队,没有什么可害怕的,永远永往直前,用武力让所有人臣服!
再次,他太自以为是。

以为天下唯他最尊,不需要听任何人的建议。

看看他身边的谋士,就范增一个,还得不到重用!当初设下鸿门宴时,若依范增之计,又怎会落下垓下之惨状?
最后,他太妇人之仁。

据说他给有功之臣授印时,拿在手里把玩良久,一副恋恋不舍的样子。

在鸿门宴上,也正是项羽觉得在酒席上杀人未免太“奸诈”,并相信刘邦一番话,才对范增屡次暗示没反应。

在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时,威胁“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可又被刘邦一席话给忽悠了。

他一直以楚国贵族身份自居,总想表现得有风度。

所以说,项羽身上有着太多不适合当帝王的性格,他最后得结局,虽然让人感慨万分,却又在情理之中。

汉五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五路大军总兵力达70万围项羽10万于垓下。

楚军离江东五郡距离遥远,即使冲破包围圈,也很难在汉军的追击下及时回到己方领土。

纵项羽有天大本事也无力回天。

此时,明明可以渡乌江东山再起,却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

后人亦多有感叹,比如,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也说: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而我更赞同王安石的观点: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长河的这一端看过往,希望我们可以在项羽身上学到些东西,能够有所启示。

人人都想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有一席之地,能够靠自己的实力立住脚,我们只有借鉴前人的经验,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相关主题